《生活》周刊 | “作品即产品”:如何做一部戏?

湖畔大学×《三联生活周刊》 人文跨界系列课程

 

湖畔大学联合《三联生活周刊》,共同举办人文跨界系列课堂。湖畔大学跨界到文化艺术领域,本次课程的课题为“作品即产品”:如何做一部戏?

 

湖畔大学来到蜂巢剧场,著名实验戏剧导演、话剧导演孟京辉担任本次课程讲师,带领20位湖畔大学学员开启戏剧的大门,从“做什么”“怎么做”开始,为湖畔大学学员讲解戏剧。

 

主讲人:孟京辉

 

孟京辉毕业于师范大学,中文系。虽非科班出身,但大三大四接触到戏剧后,便和当时的同学一起琢磨,就开始对戏剧产生兴趣。大学毕业后,孟京辉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开始了他与戏剧之间的故事。

 

对谈环节分为三个板块,首先是“做一部什么样的戏”。孟京辉介绍说,戏的主题是各不相同的,可能因当时人的心情不同、或是想表达的东西不同,做出来的戏的主题也会有所不同。当被问及做戏的灵感来源时,孟京辉说,其实身边的朋友经常会给他带来一些灵感。比如说,朋友最近看了一本书或是一部影视剧,觉得里面有一个点很有意思,就分享给他,可能因此他就突然灵光一现,一个戏的原型就出来了。

 

其次是“如何做好一部戏”。孟京辉跟湖畔大学学员分享了他选演员的标准:有能量、能控制。戏剧演出要把自己的个人情感和戏剧的情感区别开来,所以需要有激情也能控制的演员。有的演员愿意把自己交给导演,去更好地表达戏剧的内涵;还有的演员则是导演抛给他一个点,他自己能去发挥,然后就能创作出来点什么新东西。

 

接下来湖畔大学学员们体验了话剧《我爱xxx》,大声地说出五个“我爱”的事物。孟京辉说,听完大家的“我爱xxx”,能感觉到大家爱的都是自己生活中相关的以及自己内心向往的东西;“爱”带着向往,其实“我爱”可以替换成拥有,但是任何事物一旦变成了“我拥有的xxx”,就变得不值一提。

 

“我爱xxx”是一部跨越了20年的戏剧,随着时空的转变,1994年和2014年版本的台词内容已经完全不同了,但是人们内心的爱和向往还是相似的。

 

最后一个部分,孟京辉主要讲述了小剧场戏剧和电影电视剧的区别。电影和电视其实是把戏剧去放大了,小剧场就像“不插电”的感觉。小剧场的演员用自身的经验,以及跟观众的直视、互动交流不断地丰富了自己。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话剧演员更能通过表演去锻炼自己。

 

湖畔大学的学员观赏了由黄湘丽主演的独角戏《你好,忧愁》,并邀请黄湘丽跟大家分享表演心得。《你好,忧愁》的原著小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情节,更多的是情感的涌动。为了这个戏的演出效果,这里特别设置了一个倾斜的舞台;舞台的20个不同功能分区与黄湘丽演绎上的克制相配合,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化学反应。

 

湖畔大学学员本次“戏剧之旅”圆满落幕,在几个小时的课程中,大家共同了解了一部戏成型的过程,也跟讲师孟京辉交流了戏剧内涵的种种。大家过了一把“戏剧瘾”,更是通过把自己“扔”进戏里近两个小时,走进了戏剧,也走进了戏剧工作者。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