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国文明 | 新雅讲座 + 三联书单

 

由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历史系联合主办的新雅讲座“中国文明系列”将从426日起拉开序幕。该系列讲座由新雅书院院长甘阳教授与历史系主任侯旭东教授策划,主讲者为孙庆伟、侯旭东、阎步克、张国刚、邓小南、姚大力、刘志伟和杨念群八位教授;每周一讲,将一直持续至6月中旬。后附三联版主题书目推荐,以供读者参考。

 

 

阅 读 中 国 文 明

 

  

—— 新雅讲座 ——

来源:清华大学新雅书院(IDxinyacollege

 

 

 【总策划】

甘阳 侯旭东

 

【主讲人】

孙庆伟 | 侯旭东 | 阎步克 | 张国刚 | 邓小南 | 姚大力 | 刘志伟 | 杨念群

 

【地点】

清华大学二教401

 

 

【课程表】

 

第一讲 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

主讲:孙庆伟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时间:426 1920 2145

 

第二讲 奠基时代:秦汉

主讲:侯旭东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

时间:55 1920 2145

 

第三讲 变态与回归: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

主讲:阎步克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时间:510 1920 2145

 

第四讲 时代变奏:大唐鼎盛与衰颓

主讲:张国刚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

时间:517 1920 2145

 

第五讲 转型时代:两宋政治文化

主讲:邓小南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时间:524 1920 2145

 

第六讲 “大中国”的形成:从蒙古帝国到元王朝

主讲:姚大力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时间:531 1920 2145

 

第七讲 白银与明朝国家的转型

主讲:刘志伟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时间:67 1920 2145

 

第八讲 从康乾盛世到新清史

主讲:杨念群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时间:614 1920 2145

 

 

 

 

 

书单 |  三联版主题书目推荐

 

 

《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即出)

 

孙庆伟 著

 

  本书持旗帜鲜明的“信古”立场,是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作者采用“历史语境下的考古学”研究方法,既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夏代的王世、积年、都邑、族氏和重大史事,从而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历史背景;又用“文化比较法”重点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诸遗存和二里头文化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科学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夏文化的开端和终结(即夏商分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夏文化应该包括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一至四期,并通过对夏代社会结构的研究,对相关考古学文化的属性做出新的判断,从而更为准确细致地理解夏文化的内涵。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增补本)

 

阎步克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5

 

官僚等级制是中国传统政治的重要方面,秦汉官阶制度和中华帝国早期官僚等级结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课题。以往学界进行了诸多考察,但许多内容乃至轮廓性和结构性的问题仍有继续探究的广阔空间。本书作者是海内外中国政治史领域的领军人物,长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借鉴现代政治学的某些理论,利用新刊布的简牍资料,追本溯源,在关键点上不断推进本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本书包括三部分内容:对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的若干整体思考,提出一系列的理论建构,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对秦汉等级品位结构及其变化进行了新的阐释和归纳;利用文献和新出史料,对战国秦汉禄秩演进的史实考证,使若干前所未知的暧昧史实,得以浮出水面、公诸于众,并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作者从复杂纷乱的历史线团中令人信服地勾勒出“爵本位”——“爵-秩体制”——“官本位”的品位结构变迁模式。十年后新出增补本中,作者对爵本位、官本位做了更清晰的界定,又提出从散吏探讨官署“品位—编任”的思路,也是其既往研究的重要深化。

 

 

 

《胡天汉月与蕃舶华风: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纵深》(即出)

张国刚 著

 

“胡天汉月”“蕃舶华风”分别指代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内涵广阔,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前近代亚欧大陆的最大通道,连接着历史上各重要文明地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在东方文化与异域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激发并形成了更加灿烂的多元文明。本书从历史与文化视角,阐述“一带一路”的历史演进,围绕“中华文明的特殊性、文明之间的普遍性、中西文化交融的复杂性”三个核心问题,重点讲述上古、汉-唐、宋-明、晚明-盛清各个阶段中西交往的历史。时间跨度数千年,涉及众多地理区域,较为深入地描述了表现在人物、事件、器物、艺术诸方面的文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用时间脉络一一串起,展现出一幅几千年来不同文化交往的画卷。本书汇聚了张国刚教授近年来围绕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关系发表的学术性、知识性短文,同时增补了若干未发表的新作。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修订版)

 

邓小南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11

 

本书论述祖宗之法在宋代的发展与变化,虽以北宋前期为重心,实则阐明两宋君臣因时事变异,选择祖宗言行,做出不同的解释和利用的过程,既塑造可供仿效的祖宗形象,也为其为政施治的护身符。作者以丰富的资料、精练的文字、严谨的态度,深度挖掘宋朝祖宗之法话语背后的涵意与事实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有叙述,有分析,有议论,不仅是理解宋朝政治特性的主要线索、整体把握宋代政治发展的主要课题,更是近年来对宋代政治与文化透析最深、最具创见的学术专著,值得深思细读。(黄宽重)

 

把“祖宗之法”处理为一个核心明确稳定、而外缘宽泛富有弹性的综合体,其基本精神是“事为之制、曲为之防”;它既包含着若干“做法”,如守内虚外、以文驭武、压制宦官外戚、尊重士大夫等;同时也包含着各种“说法”,呈现为一个“话语的集成”,由“涂抹”“层累”和“叠加”而形成,对之的理解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其立意有匠心独具处,其阐发是“立体”的,手法娴熟、剖析细腻又富于分寸感;其所揭示的政治与文化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为从文化角度透视中国政治,提供了新鲜启示。(阎步克)

 

 

 

《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史上的族群及国家认同》

 

姚大力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

 

这是一部论文集,是作者长期理论思考并结合相关史料的研究成果选编,是近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难得的佳作。内容共分为四组:第一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最后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的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增订版)

 

杨念群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8

 

“江南”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隐喻。满族作为异族能够建立起自身的统治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现了对核心文化区域“江南”的成功改造和治理,清朝对江南的治理策略与其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方略颇为不同,并非传统的“汉化模式”所能完全解释。

 

本书包含两个主题:一是探研清朝“正统观”建立的复杂背景及其内容;二是考察江南士人在与清朝君主争夺“道统”拥有权的博弈过程中,如何逐渐丧失自身的操守,最终成为建构“大一统”意识形态协从者的悲剧性命运。

 

 

 

《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

 

杨念群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9

 

本书尝试着提出一个“儒学地域化”的解释体系,通过研究儒学从官方的意识形态转化为民间的思想资源这一复杂的过程,展示了不同的儒学形态对近代知识分子言行的影响,这项研究不是对个别思想家脉络的追踪,也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史著作,而是突破了以往近代史解释的日有框架,试图借用新的方法把思想史与社会史加以沟通,从而对一些旧有命题提出新解。“儒学地域化”体系的提出可能会引起讨论和争议,但本书在运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历史问题方面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通三统》

 

甘阳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8

 

本书体现了作者近年的主要关切,即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明自主性问题,认为唯有自觉地立足于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统中,方有可能在全球化时代挺拔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为此,本书上篇提出了“新时代的通三统”问题,强调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中篇则提出,全球化加速带来的所谓“空间化”和“当代性”导致文明空洞化和庸俗化的危险,对此必须自觉地拉长时间和历史的长度来强化文明的厚度和深度;下篇论述了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通识教育主张,认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成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即中国文明主体性意识。

 

 

 

《古今中西之争》(第2版)

 

甘阳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1

 

《古今中西之争》内容简介:“现代性”问题必然会对正在思考中国现代化之路的中国知识分子造成极大的困惑,因为它意味着:现代化的进程并不只是一套正面价值的胜利实现,而且同时还伴随着巨大的负面价值。自由,民主,法制这些基本的正面价值实际上都只是在商品化社会中才能顺利地建立起来的,但是商品化社会由于瓦解了文化传统而必然造成“神圣感的消失”,尤其商品化社会几乎无可避免的“商品拜物教”和“物化”现象以及“大众文化”的泛滥,更使知识分子强烈地感到在现代社会中精神生活的沉沦、价值基础的崩溃。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最根本二难困境正在于此。

 

儒学在现代世界中的位置乃在于:在一个工具理性必然占主导地位的工商社会和技术时代,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价值理性的关怀、维护人文文化的传统和活力,并全力向着人文研究的方向去开展自己新的形态、新的境界。这样一种立场,可以称为“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文化保守主义”。

 

 

 

《文明·国家·大学》

 

甘阳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1

 

作者强调,21世纪的中国人必须树立的一个新观念便是: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中国“现代国家”的最大资源。21世纪的中国能开创多大的格局,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中国人是否自觉地把“现代国家”置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之源头活水中。做中国人意味着属于当今世界唯一有可能在西方主导下争取文化独立的文化民族,唯一有可能充分获得自我尊严的民族。一个完全被西方所笼罩的非西方民族是没有尊严的,因此,做中国人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你有历史的可能性。中国的软实力在于“儒家社会主义”,深入发掘“儒家社会主义”的深刻含义是21世纪的最伟大课题。近百年前胡适留美时曾言:“以数千年之古国,东亚文明之领袖,曾几何时,乃一变而北面受学,称弟子国,天下之大耻。”中国大学之真精神和真生命在于对这一大耻的自我意识中。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