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敬的“副教授丛书”

——在中国出版集团第三届编辑大会上的发言

 

| 曾诚

 

 

感谢集团授予“十佳编辑”称号,这对个人来说是很高的荣誉。我心里明白,这一荣誉主要是给三联书店的,这些年来我自己做的事其实都很普通。在这里就谈谈一线编辑工作中的体会。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四五月份,我都会特别紧张、焦虑,这和我编的书有直接关系。我在三联书店学术分社主要负责“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的出版工作。这是一套有二十多年历史的丛书,丛书的创办者很有影响力,许多作者也很有名,我在这里就不列举他们的大名了,一来篇幅有限,二来我自己的工作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光环。“三•哈”丛书现在主要服务于人文、社科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很多时候推出的是学者的第一本书。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我是这套丛书的第三任责任编辑,前两任是三联店内资深的老编辑许医农老师和孙晓林老师,她们做这套丛书都做到了退休,接力棒一个传一个,现在交给了我。她们是我的榜样,而且是我自己感觉难以超越的榜样。

 

我想聊聊这套丛书,也谈谈我为什么总是感到紧张、焦虑。刚才提到,丛书出版的主要是中青年学者的著作,由于作者的身份常常是高校和研究所的副教授、副研究员(或者是讲师,想提交这本书作为成果来参评副教授),所以有人戏称这套书是“副教授丛书”。这当然是个玩笑,特别是现在名教授、大家的书这么多,“副教授丛书”有那么重要吗?我认为很重要,如果作者基本都是副教授,我们有理由期待他们是中国最优秀的副教授,所有的教授不都是从副教授升上来的吗?这些未来的教授在现在这个阶段是最需要出版社或者是编辑伯乐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另外,由于副教授基本都在做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反映出各学科最新锐的面貌。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

 

每年四五月份,往往是大学、研究机构评职称交材料的时候,有的单位是六月或十月,但四五月份相对比较集中。十年前的这时候,有一本书《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出版,我把样书交给作者的时间是上午11点,当天下午就是职称材料在中国人民大学申报截止的最后时间。这样惊心动魄地“压哨”出书,其实还发生过很多次,作者、美编、印制,包括我自己的神经,都得经受很大的考验。这些作者的学术生涯与这样一本书性命攸关,我们如果没做到按时出书,将会承受很大的负疚感。

 

我前面说的紧张、焦虑,除了外在的时间上的压力,其实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就是担心这些书不够好。也许是学术上还不够一流、不够扎实,也许是可读性不好。那些用心做的书,我感觉留下的教训也更多一些,反而能让自己满意的书,实在是太少了。

 

担心自己的书做得不好,就是把工作当成了自己的事儿——所以常常会熬夜看稿,没有哪个假期真正感觉轻松过;所以即使得了社交恐惧症,也还是要登门拜访学者专家——咱们当责任编辑的大多都有这样的体会。但我觉得自己的幸运之处是,自从进三联以来,就一直处在一个用心做书的传统之中,后来慢慢被这个传统改变了。像“三•哈”丛书,就有这家出版社的很多特征鲜明的基因;我作为丛书的责任编辑,既在工作中提升了自己,也在工作中打消了原先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放弃了不少所谓有个性的选题。近年来,我也出版了一些“三•哈”丛书以外的学术普及著作和一些学术名家的新作,有的销量不低,有的也得了奖,但那都是出书以后的事情,在做书的过程中,我自己感觉步子走得稳多了,出的书也能与出版社的整个面貌浑然一体。

 

所以说,我个人是特别受益于这套丛书的责编工作的。“三•哈”丛书规定,每一种书在立项之前,都要像美国高校出版社一样,做整体的匿名评审和把关,现在这个制度也成为自然而然的要求了。其实那些好的作者、好的学者在出书之前大多也有这样的愿望,当我打着三联书店和哈佛燕京学社的旗号做非常严格的学术审查、而且要求他们改稿的时候,他们都会欣然接受。那些我请来做匿名评审的学者,时间长了都变成我很亲近的师长,如果没有评审这件事,我就没有更多机会和他们联系。评审老师所写的意见,因为是匿名的,很多时候会让作者感觉非常难堪,这就需要我在两方面都多做很多工作,把有情绪的意见或争吵变成有建设性的、不伤感情的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彼此的沟通自然就更多了。

 

这样出书很辛苦,对作者、编辑都是一样的,增加了许多额外的工作。有没有好处呢?我觉得最大的好处是让作者和编辑一起吃点苦,经受一些磨难,彼此的感情会更深。这套丛书早期的作者,现今年龄已到了50岁至70岁之间,大多都是各领域内的重要学者了——他们是三联的老朋友,彼此有特殊的感情。他们会把自己佩服的同行学者、看好的青年晚辈推荐给我们,“三•哈”丛书就这么延续下来,不缺少优秀的投稿,其实一直在依靠我们的作者,这也是在学术上最可靠的保障。这些作者后来的著作,也会先想到交给三联书店,我们设有各个层次、各种面向的学术类丛书,希望接纳“三•哈”丛书作者后续的作品,与他们建立持久、稳定的联系。

 

“三•哈”丛书已经出版了100种,这也是哈佛燕京学社在国内合作项目中延续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硕的,三联一定得感谢我们的合作方。二十多年前(1992年)中美两国的学术合作非常稀少,哈佛燕京学社当时推动建立这套丛书的想法非常纯粹,就是希望通过出版推动中国人文学术的发展。哈佛燕京学社在学者中有广泛的号召力,他们对待学术的热忱、他们的高标准严要求,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资源。

 

过了二十多年,“三•哈”丛书发展到现在,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像是近年来的选题较为保守,装帧设计显得过于朴素,出书节奏也不稳定,出书数量偏少等等。这都是我们从现在起要改进的地方,现在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三•哈”丛书的第101种在四月底就要出版了,今年年内还将有四部新书推出。我在这套丛书担任了十年的责任编辑,我希望,只要纸质出版还有生命力,学术著作还能以现在这样的方式推出,但愿尽早能看到这套丛书出版第200种。到那时恐怕就是我退休的时候了。当编辑,在职业生涯里能做好一件事,我觉得自己就非常幸运了!

 

  (本文为在集团第三届编辑大会上的发言稿)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