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思想与学术的前沿问题

 

  复旦大学自2011年起设立“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项目,邀请人文学科中享有国际声誉的顶级学者,就其最高或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多次讲座。“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讲稿由作者亲自审订、重新编写后成书出版。既有学术含量,又具普及的可能性。

 

以下为本系列讲座已刊书目,希望与广大读者共同汲取智慧,开拓视野,分享收获。

 

 

 

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巫鸿 著

 

全书由《开题: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礼器:微型纪念碑》《墓葬:视线不及的空间》《手卷:移动的画面》《山水:人文的风景》五部分,及《全球景观下如何重写中国美术史:专访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巫鸿》《巫鸿:以“全球景观中的美术史”视野兼看中国古代与当代》两篇附录构成。作者以“全球美术史”的视点,对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并结合考古发现和对传世艺术品的解读,阐述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的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最独特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贡献,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的既是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又是源远流长、深具影响一些基本线索。

 

巫鸿,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相关阅读】 “反纪念碑”与“反再现”的中国古代礼器艺术

 

 

 

火枪与账簿

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李伯重 著

 

15世纪末至17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大潮出现和迅速发展的阶段,即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火枪与账簿”。火枪代表了军事革命导致的新型暴力,账簿则意味着对商业利益的积极追求。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东亚世界原有的秩序被打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未能抓住机遇,从而不得不再等上两个世纪,才又在新的国际环境中重新开始近代化的进程。

 

李伯重,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国外高校研究院的客座教授。

 

【相关阅读】 明清易代与17世纪总危机 / 小事件与大历史:全球史视野下的“永历西狩”

 

 

 

小道有理

中西比较新视阈

 

[]朗宓榭 著

 

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像中国文化那样重视占卜与预测。命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基础深厚、传播较广泛的一门学问。在欧洲启蒙文化的理性观念广泛普及的今天,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中国人是否仍然具有自己独特的命运观以及应对个人或集体命运变化的策略?这些策略是否有助于西方走出科学预测屡屡失败的局面?西方的预测学在历史上频频受到打压,而预测学在中国则能不间断发展,并深刻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去。因此,德国汉学家朗宓榭认为,“小道”不仅可观,而且有理,值得将其置于全球的视阈下对照研究,进而揭示中国独特的占卜和命理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启示。

 

  朗宓榭,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汉学系讲座教授暨系主任,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相关阅读】 中国占卜术中的世界观和生命世界

 

 

 

道德与政治讲演录

欧中对话

 

[]维托利奥·赫斯勒 著

 

《道德与政治讲演录》提炼了维托利奥·赫斯勒教授长达一千两百页的皇皇巨著《政治与道德》的一些重要主题。

 

本讲演录共分五讲。第一讲批判地回顾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几个关键发展阶段及其标志性人物;同时也梳理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思想面临的挑战。第二讲是对一些概念的澄清,并驳斥了反对就政治进行道德评价的观点,深入分析了政治与道德这两个重要的概念,证明政治必然具有伦理道德的意义。第三讲解释了国家如何整合各种支配类型,分析了国家权力和主权的概念,从国家的起源和国家在西方历史中的发展来解释国家的意义。第四讲主要论述作者关于西方自然法的基本看法:国家应该建立在自然法,而不是契约论之上。第五讲介绍了不同法律领域中的自然法的基本原则,并从人类面临的危机出发,论证政治哲学必须建立在自然法体系之上。附录为赫斯勒教授的访谈。

 

  维托利奥·赫斯勒,美国圣母大学德语、哲学、政治学三系的Paul Kimball讲座教授,是教皇社会科学院的常任成员。

 

 

 

从埃及到高加索

探索未知的古文献世界

 

[]-皮埃尔·马艾 著

 

全书共分《古罗马与古埃及之间的诺斯底教派》《高加索的书籍和文书》《高加索地区的历史编纂》《亚美尼亚人和中国》四部分,在梳理海外有关的古典文献的基础上,着眼于西方基督教文化、南方伊斯兰文化和东方中国文化在亚洲西部的交汇。作者从发现自埃及古墓的早期“诺斯底主义”文献中,探查这一教派的教义及历史,并还原四至五世纪基督教皇帝焚毁诺斯底教派秘密书籍的真相;从叙述高加索地区早期各民族对《圣经》的翻译中,揭示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尔巴尼亚等民族创造文字及皈依基督教的历史过程;从西方各种现存文献中,观察上述高加索各民族于基督教化、有了民族文字并由此进入一个历史系统后,在记录编纂自己历史的书写中表现出的不同追求及风格传统;从亚美尼亚与中国的两个赋有防御游牧民族侵扰作用的“长城”说起,叙述西方宗教和世俗文献中记载的亚美尼亚人在一千多年前即开始的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活动。并以描述中国与亚美尼亚两国间历史上的密切交往和今天的友谊为全书的终结。全书资料丰富、新颖,视野弘阔,研究方法带有传统欧洲东方学的精细特征,对宗教史、书籍史、史学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均会有所助益,对一般读者也是一本长知识的读物。

 

-皮埃尔·马艾,法国亚洲学会会长、法兰西学院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通讯院士、亚美尼亚国家科学院院士、格鲁吉亚共和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东方学家。

 

 

 

阐释学与跨文化研究

 

张隆溪 著

 

全书共分《阐释学的基本观念》《经典、权威与文化传统》《语言、艺术与审美意识》《阐释学与跨文化研究》《科学与人文》五个部分,以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著作为基础,讨论阐释学的基本观念,并着重讨论人文研究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跨文化理解的问题。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思维敏捷、语言流利,对一般会认为比较艰深的专业学术问题,作者的阐述清晰流畅、通俗生动。

 

张隆溪,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外籍院士。

 

 

 

主体·互文·精神分析

克里斯蒂娃复旦大学演讲集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 著

 

本书是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教授于201211月应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系列讲座”项目的邀请所做的系列演讲实录。演讲围绕“主体·互文·精神分析”宣讲了克里斯蒂娃关于符号学、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等核心观点,引导着读者走近克里斯蒂娃的学术思想,开展更为丰富的学术研究实践。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1941年生于保加利亚,1965年移居法国。现为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教授,兼任欧美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常任客座教授、荣誉博士。

 

 

 

民国知识人

历程与图谱

 

叶文心 著

 

全书共分《废了科举以后》《踏出乡关》《进城》《文明场域》四讲,主要叙述甲午战后,中国知识界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为首要课题,凝聚了不少共识,建构了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共同想象。与此同时,民国时期的知识人面对了巨大的挑战与变局,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场域的知识人,在不同情况之下做了不同的选择;他们经历了传统文化格局的颠覆、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前现代进入现代社会的蜕变过程,从而重新思考了知识与变局的关联。

 

作者的专长是晚清与民国历史,这段时期是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旧秩序已经解构,新的体系尚未形成的变动时期,经历了传统文化格局颠覆的民国知识人在大一统国族想象与分崩离析的社会文化之间,展现了相当的张力,他们对中国的建构,也与他们对非中国世界的建构相互关联。这在民国时期一般知识人的历程中有多方面的体察,书中的四讲即是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个张力。

 

  叶文心,美国加州大学历史系Richard H. and Laurie. C Morrison讲座教授。

 

 

 

执拗的低音

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

 

王汎森 著

 

本书由《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心力”与“破对待”》《王国维的“道德团体”论及相关问题》《“风”——一种被忽略的史学观念》四部分,及《传统的非传统性——章太炎思想中的几个面相》《时代关怀与历史解释》两篇附录构成。作者通过对近代历史资料和著作的分析,挖掘在历史研究中容易忽略的非主流思想现象,从而解析在历史转型的关键时段,那些处于边缘地带的思想者们被甩出主流视野的思考。这些思想的“低音”事实上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面貌和各种不同路径的思考,并且始终不绝如缕地在主流话语的覆盖下存在。如何认识及理解它们,正是作者检讨反思的中心内容。

 

  王汎森,台湾“中研院”院士、副院长,中国近现代学术史及思想史学者。

 

 

 

现当代文学新论

义理·伦理·地理

 

王德威 著

 

全书分为《重写“重写文学史”:十个“关键”时刻》《批评方法与中学西进:兼论晚期梁启超、晚期陈寅恪》《文学地理与国族想象:台湾的鲁迅、南洋的张爱玲》《文学伦理与公民意识:冯至、沈从文的启示》四个部分,另有作者在北京大学的两篇讲演:《启蒙、革命与抒情: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命题》《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从鲁迅到刘慈欣》作为附录。通过对域内、海外及东南亚等地域中不同时代和背景的华文写作,作者铺陈出有关现当代中国文学史编写及研究的种种现象与思考。全书新意迭出,对构成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多种新元素和新角度,有很深入的探讨,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学、科研应有一定的启示。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 C.Henderson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

 

 

 

皇帝、儒生与孔庙

 

黄进兴 著

 

全书共分《研究儒教的反思》《皇帝、儒生与孔庙》《“圣贤”与“圣徒”:孔庙的宗教性格》《清末民初儒教的“去宗教化”:兼论今日孔庙的困境》四部分。作者在思想文化史的领域内,从以往的孔庙研究出发,从事对儒教及其他宗教的比较研究,并探讨儒家的宗教性质。在历史上,孔庙被视为传统中国政治与文化力量的汇聚点,从中可以考察和分析出统治者与儒生集团在历史上是如何进行互动的;除了由概念上借着儒、释、道三教互比,厘清儒教的宗教性质外,本书还对孔庙从祀制与基督教封圣制canonization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

 

黄进兴,台湾“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所长。

 

 

 

立体的历史

从图像看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

 

邢义田 著

 

全书由《“图像与历史研究”之孙悟空篇》《想象中的“胡人”:从左衽孔子说起》《希腊大力士流浪到中国?》《他山之石:古希腊陶片流放制与罗马帝国禁卫军》四部分,及《中国古代平民的读写能力》《略论汉代护军的性质》《奥古斯都的继承者与禁卫军》三篇附录文章构成。作者以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交流为主题,将古代中国置于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画卷中,利用文献、考古和图像资料,由近而远进行讲述:前两个讲题以中国和北方草原游牧社会的交流为主,后两个讲题则涉及整个欧亚大陆的两端,以具体艺术表现或物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和复杂性。本书展示了大量的图像资料,通过这些图像,作者所阐释的观点得到有力的证实,同时也使一本学术论著有了更多的可读性。

 

  邢义田,台湾“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

 

 

 

>>>> 即将出版 敬请期待 >>>>

 

 

万物并作

中西方环境史的起源与展望

 

[]濮德培 著

 

本书分为四章,第一章《西方环境史的起源》将西方环境史的传统追溯到年鉴学派和美国的边疆史研究先驱。第二章《中国环境史的兴起》则按照历史事件顺序,叙述了从传统的历史地理中脱胎出来的中国环境史,重点讲述了“禹贡派”和欧文·拉铁摩尔的影响,以及从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自然看法的转变。第三章《环境史的研究尺度》中讲述了毛皮和茶叶这种地方性的货物如何被纳入到全球经济的故事。论述了环境史的视角应该考察在不同地理尺度范围内发生的历史变迁,将地区和更大范围的历史进程结合起来。第四章《环境与自然科学》则讲述了适合环境史研究者的自然科学理论,其中包括进化论和生态史,并用黄河治理作为例子详述如何应用这些科学理论。

 

  濮德培,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中国环境史研究第一人”,现任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