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开展“走进高校”系列活动

 

2019420日下午,《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在清华大学新水利馆报告厅举办了一场沙龙活动。此次活动的主题是“如何培养创造力”,由《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袁越主讲,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一诺参与对谈,《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曾焱担任活动主持。200人规模的报告厅里座无虚席,清华大学各院系师生和《三联生活周刊》的读者朋友们反响热烈。

 

 

 

袁越首先阐释了“创造力”这一主题。这是袁越在《三联生活周刊》写作的“人类三部曲”系列封面故事之一。“人类三部曲”的第一部是“人类是从哪里来的”,第二部是“人类到底能活多久”,第三部就是“人类的创造力是从哪里来的”。

 

袁越说,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大的一种能力,而且人类必须用创造力去应对未知的危险。创造力的产生和培养是一门可以被研究的学问。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西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把创造力分为五个阶段:准备期、酝酿期、洞悉时刻、评价期和精心制作期。从创造力的机制来看,提高创造力首先需要增加知识面,因为创意来源于不同的连接,然后需要不断试错,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连接才能最终被固定下来,变成意识。最后,袁越提出,培养创造力需要环境,给予不同的信息和人以碰撞的机会。

 

李一诺从教育创新和盖茨基金会创新实践的角度给予了回应。她提出了创新的三个概念:混沌、胆识和敢于冒险。什么样的教育可以让孩子有创新能力?她认为首先是足够的非结构化的时间,其次是空间、自由以及简单的材料。李一诺最后从盖茨基金会的实践阐述了创新有什么用。她介绍,盖茨基金会正在研发无管网厕所,在厕所里实现所有净化,最后产出水和灰,灰可以做建筑材料,水可以重复利用,堪称一场“厕所革命”。

 

对于创造力话题,听众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问答环节互动热烈。围绕“如何区分胡思乱想和创造力”“创造力在人的一生中是否有某个最为迸发的时期”“可否通过制造艰苦环境,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我们的创造力”等问题,大家进行了充分的思辨和探讨。

 

此次清华大学活动是《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近期开展的“走进高校”系列活动第三场。第一场在北京大学,围绕“媒体转型与升级”这一主题,由《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主讲,腾讯网副总编辑李伦参与对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主持。第二场在中国人民大学,《三联生活周刊》常务副主编李菁作为主讲嘉宾,邀请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节目部主任张斌作为对谈嘉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韩晓宁主持,讲述了“我们记录下的人和时代”。

 

“走进高校”系列活动对于增强《三联生活周刊》及“中读”在高校的品牌影响力、培养下一代读者、寻找有潜力的传媒人才等都有很大推动作用,也是在传统媒体整体低迷的局面下进行的一次积极主动的探索。《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表示,还要继续拓展更创新的形式和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将“走进高校”活动持续推进。

 

(三联生活传媒公司 贾冬婷)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