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944:松山战役笔记》这本书

(根据2009829在《1944:松山战役笔记》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拿到这本书以后,当天晚上读了4个多小时,但感觉只看了半个钟头。

这本书是“三好作品”。

第一是选题好,选择了松山这个题目谈。松山意味着什么?松山本身是一个很沉重的符号,这要从三百年前谈起。这里谈到的松山是中国反法西斯战役正面战场全面反攻的第一仗。而300年前在另一个松山还发生过另外一起战争,就是明末洪承畴率领明军最后的预备队13总兵出征到东北,营救锦州,在锦州城外的松山战败。那次战败是明军的最后挣扎,此后明朝的覆亡已经无法避免。松山符号对当时的中国军人来说是一个惨痛的符号。在抗日战争的松山战役中,把过去惨痛的符号变成了走向胜利的符号——这是第一层意义。

第二层意义我们要从远征军谈起。远征军原来有机会打一场跟松山非常相似的战役。我们知道远征军出兵缅甸,先后有两次。第一次主要是由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第六军、第66军,在1942年初出征。当时想帮助英军守住缅甸,但战败了,部分远征军退入印度,部分返回祖国。第一次远征军跟日军作战时最后有一件很让我们遗憾的事,杜聿明率军后撤到密支那时突然得到消息,说密支那已被日军占领。这时杜聿明有两个选择,第一,率领军队打密支那,拼死一战,突破这个地方就可以回国,那样的话就可以把弟兄们带回家;第二,不去打,换一条路走。杜聿明选择了第二条路,走野人山回国,结果远征军因为病饿牺牲的人是参加战斗死亡的九倍。数万远征军没经过跟日军一战死在野人山中。有一个姓蒋的中尉,在远征军穿越野人山时,因为饥饿把自己的皮带吃了,肠梗阻,最后没医没药疼死在山上。这个中尉死前说,为什么不让他们去跟日军打呢?!

松山战役是第二次远征军的出征,实际上他们在打松山前,中国军队面临和第一次远征军很相似的局面。松山战役我们损失了7000人,比日军死得还多,感觉好象我们的损失太大,但跟密支那相比,我们这些人牺牲得多么光荣。日军当时主要出征的方向不是松山是龙陵,我们的主要部队正在龙陵跟日军第56师团主力进行战斗。远征军出征正逢松山地区的雨季,但必须打通松山才能打通这条为远征军龙陵地区主力提供物资的路线。龙陵地区中日军队在混战,中国军队得不到有效补给,很可能出现第二次“野人山”,只有打下松山才可以。从6月份开始打,打到9月份,这个决心不好下。中国军队宁肯在松山拼死,也要把远征进行下去,打开大反攻,这次我们选择对了。

余戈选择了松山做这本书主题之所以好,就是因为这本书是中国人战胜自我的一个符号。

        还有一点书中提到,但没有详细讲,但我自己非常感动。我目前也在收集远征军的资料。当时的远征军中有大量的少年兵,中国的少年兵只有十二、三岁,他们作战悍不畏死。后来想了半天我终于从逻辑上明白了怎么回事。我们总说和日本打仗,是一个大国和小国在战斗,可以用几个人的命拼日本人一条命,并最终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但这只是宏观的看法。假如把时间放在1943年、1944年,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不符合当时的事实。中国的确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大部分的人口已经在沦陷区。和日军胶着德战线上的部队根本不可能抽调到大反攻的正面战场。那时候我们的兵力、人口并不比日本多,能够动用的资源也不比日本多。为什么在滇西战场出现了那么多的少年兵?其实是中国人值得自豪也值得记念的事,就是中国人为反法西斯事业献出我们最后的儿子。我看过很多远征军少年兵负伤和牺牲的照片,我当时想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就看他的少年,当时我们的少年能为国家做出这样英勇的牺牲这就代表我们民族必将获得重生。

        第二方法好。这本书写作的方法我特别欣赏。我看到很多日本的史料,我发现日本人描述战争是非常详细的,甚至详细到每一个人可能在这个战争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什么时候负伤,什么时候战死。而我们这面的志史确实不是很详细的。当时有一位国民党国防部副部长,姓秦。在远东国际法庭审判战犯,审判长说请中国方面提供日军恶行的证据,这位国防部长只会说日军在我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看到这个记录,颇感觉屈辱。余戈这本书不一样,甚至超越了日本的史学资料。因为余戈先生是中国人,用中国的文化写这本书,所以才能超越日本同类的作品。

        区别在于如果我们看日本关于松山战史,看远征军的战史,发现日本人的战史中只有日本人自己的记载,没有中国人的记载和美军的记载。这是中国民族性和日本不一样的地方,中国的民族性比日本有天生的优越性。日本自古以来只有一个民族,而且生活在一群孤岛,所以很不懂得怎样和邻居相处。日本人不懂多种文化共存,他只认为世界只有一种真理。日本人研究松山战史,可以研究到每个人的生死,但引用的资料都是日本的,余戈这本书中国、日本、美国资料都有,而且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日本资料的考证上是非常出色的。比如他提到金光惠次郎指挥官的死,我在日本呆了那么长时间,守着日本那么多资料,当时我去查金光惠次郎到底什么时候死的,查到一个日军幸存人员写的亲历回忆录,他说96,有人对我说金光大队长那个时候被中国军队的迫击炮炸死了。余戈已经考证到这点,但我没想到的是他考证得更细,有更多的证据证明这个人实际上在这之前一个星期可能就死了,证据是某个日本士兵的回忆,这个回忆和我提到的木夏回忆对比,为什么这个人是正确的,为什么木夏是错误的。这样的对比使得真相可以更加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在日本工作都没有他在国内做得这么细,所以我说这本书的研究方法非常好,内容确实翔实,我很难想象,如果今后有人研究松山战役还能有比这本书更加详细的记载。

        第三视角好。这本书讲的是民族战争的大反攻。他是为中国军队做这件事,是我们自己人。这本书后面的含义是什么呢?我说这是一本民族主义的书。民族主义就是我拥抱整个民族。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能相互爱护,这样只会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宽宏,体会到什么是爱。比如这本描写民族主义战争的书,我认为它其实描述的是守护一个民族的战争。我们从民族主义中可以学会宽宏,可以学会爱,可以学会守护,我们为什么不提倡民族主义呢?

        为了这三个好,我要说感谢余戈先生,谢谢!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