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年

作者:祝勇

编辑:张荷

ISBN:978-7-108-03779-4

出版日期:2012-02-08

定价:¥35.00

编辑推荐:
需要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

内容简介:

作者以辛亥年一年为横断面,并站在了一个更加广泛的视角上,回望这场革命,他对辛亥革命的思考突破了传统的“革命模式”(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思维,替之以“现代化模式”(文明转型的必然趋势)。因此,对于辛亥年的朝代更迭,本书有着不同以往的阐释。在书中我们看到:经历了庚子磨难的慈禧太后,升起了雪耻自强之心,推行比康梁更加激进的改革,但已无力回天;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梁启超构建了一副完美的政治蓝图,试图夺取帝国政权,驱逐保守势力,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却因关键人物被袁世凯暗杀而功亏一篑……对此,书中援引了巴林顿·摩尔的观点:“晚清的最终垮台,并非某个人的过错,而是缘于一种‘制度性危机’,其深刻的矛盾在于晚清现代化的宏大目标与推进者本身利益与职能的有限性之间。对于帝国来说,新政与立宪更像是一种‘看上去很美’的幻象,无异于拉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


作者以开放的心态,引入了众多研究者的观点与材料,汇集了当事人的回忆文字,为本书补充了丰富的细节,还历史以血肉、性格、情感与生命,堪称“辛亥大观”。比如,书中引用周作人《知堂回想录》的文字让读者看到武昌起义后鲁迅率队欢迎革命军的全过程:“人民都极兴奋,路旁密密的站着看,比看会还热闹……大家都高叫着革命胜利和中国万岁等口号,情绪热烈,紧张。”而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中,则记录了毛泽东得知武昌起义消息后,决定从军参与革命,他“听说汉口非常潮湿,必须穿雨鞋”,出城“向驻扎城外的一个军队朋友去借”,就在这一天,驻扎长沙的新军起义,毛泽东不需要舍近求远前往武昌了,他在长沙直接投入湖南新军。


本书还注重对酝酿革命成形的“社会文化土壤”的表现,从社会史、心态史、文化史、思想史、生活史、风尚史、景观史、区域史及人类学的角度,以理性的目光和人文的情怀对历史进行整体性的观察,留下时代的思想痕迹。


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法国阿尔贝·肯恩博物馆等为本书提供了100多幅珍稀图片,其中不少为首次公开,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