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新书:16年5月

许宏作品2

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

许宏

有人说,“大都无城”的说法,具有相当的颠覆性。但读了这本小书,读者朋友们就可以知道,这并非标新立异之说,只是对中国古代都邑遗存显现出的某种现象的一个提示,对都邑发展阶段性特质的归纳和提炼而已。

——

不惟公众,学术界一般也把“无邑不城”作为中国古代都城的一个显著特色。然而,这一特征并非贯串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始末,而是有鲜明的阶段性。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二里头国家诞生,到汉代的两千余年间,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城是没有大城的,“大都无城”,可以说是对汉代及其以前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概括。

中国古代都城的早期阶段有着怎样的发展轨迹?城郭齐备的状态源远流长吗?是单线平缓“进化”,还是有重大“变异”和波动?背后的动因又如何?何为城,何为郭?都城究竟朝哪个方向?如此种种,都是关涉中国古代都城甚至古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大问题。本书从考古材料出发,宏观两千余年都邑动态大势,分析思考上古历史“大都无城”时代。

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新版)

许宏

公元前2000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大体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大河以东的晋南地区,辉煌一时的陶寺文化由盛转衰;几乎与此同时,大河之南的嵩山一带,在“逐鹿中原”的躁动中逐渐显现出区域整合的迹象,新砦集团开始“崭露头角”。显然,它的崛起,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地缘政治上,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洛阳地区成为中原王朝文明的发祥地。

鉴于此,公元前2000年,是中原文明史乃至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本书从考古发现入手,探究中国早期文明进程,深入发掘“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环境与文化底蕴。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汉藏之间的康定土司——清末民初末代明正土司人生史

郑少雄

《汉藏之间的康定土司》是由人类学学者撰写的史学、传记著作,以四川康定地区的明正土司作为研究对象,从最后一位明正土司的人生史,揭示中国西南地区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和谐共生的内在机制。

人类学学者对历史学研究的贡献,在于他们既不断引入新的材料,也尝试对原有材料做全新的解读,不断引入新的观念。从这本书而言,更重要的是,作者真正关心不同族群和平共生的实现机制,并且获得了富有历史感的深入洞见。

叶嘉莹作品精选2

好诗共欣赏——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

叶嘉莹

诗与词不同,诗是要言志的。诗既然要表现自己的情志,那么你的内心首先就要真的有一种“摇荡性情”的感动。所谓“情动于中”,那个“动”字是最重要的。

——叶嘉莹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这种感发生命的特质,确可对一个人的智慧和心性形成启发和陶冶。

本书撷取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位诗人的诗作,从物象、心境、结构等角度切入,带领读者贴近作家的生命历程,体会诗作的美感特质。书中三位诗人的诗作特点不同,带有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丰美的感发作用,但都同样具有感动人心的效果,都是“真正的好诗”。

清词选讲

叶嘉莹

清朝是词的一个复兴时代,因为它重新找回了词的美学标准。

“是他酿就春色,又断送流年”,可是,人的一生,就是要在风雨忧患之中完成你自己。有时候,人是要在挫折忧患之中,才会对于人生有更为深刻的反省和觉悟。

——叶嘉莹

词的微妙,在于它有一种特别的美学特质,即以曲折深隐富于言外之意为美,以引发读者很多的联想为好。清朝正是词的复兴时代,借这种深婉曲折的文体,“道出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全书涉及清代词人十余位,从时代背景、生活际遇、个人性格、才华短长等诸方面,带领读者一起,邂逅最美的清词,欣赏清词的美好。

品读《沉思录》

(古罗马)奥勒留 原著

何怀宏 译注品读

《沉思录》是何怀宏在1980年代末期完成的重要译著,译文忠实简练,素雅凝神,在二十多年里不胫而走,默默在许许多多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读者中流传。在这本《品读〈沉思录〉》中,何怀宏首次采用逐段对照的方式与我们慷慨分享:回顾《沉思录》中国大陆首个中文版的翻译经历,分享他作为 知名哲学家的权威解读;感念《沉思录》在那些动荡不安的时刻曾给予他的巨大安慰,分享他作为几十年老读者的阅读心得。本书配以导读、附录、索引和多幅精美插图,是读者理解《沉思录》的最佳中文导读本。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辉煌与悲情

[] 斯蒂芬·茨威格/  舒昌善

我几个月来像走投无路似的进行自我保护……我选择了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作为自己的救星。他中庸、明智,被夹在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恰似我们今天被夹在各种对立的政治运动中一样。他处境艰难,但并不孤立……这给了我些许安慰。

——1933129日,斯蒂芬·茨威格致赫尔曼·黑塞

茨威格作为一位犹太裔作家,其作品在1933年纳粹上台即遭禁,其在萨尔茨堡的寓所被无端搜查,以致他不得不流亡国外,本书即是完成于颠沛流离之中。身处黑暗年代的茨威格,藉着对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这位“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最终取得成功而仅仅在道义上保持了自己的正直的人”的刻画,将这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辉煌与悲情的一生,栩栩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河童杂记本

[]妹尾河童 陶振孝

河童曾带领我们一路窥视过日本、欧洲、印度, 也窥视过工作间甚至厕所……现在该让我们来对河童本人窥视一番了。这一次河童依然不负众望,敞开心扉,将那种只有好玩的人才会经历的人生——无论荣耀还是狼狈,顽皮还是温存……一并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里有他在日本海内外的探险访古,亦有他与众不同的公私生活,还有五花八门的收藏癖以及生活趣味……然而最值得期待的,还是他那令许多人惊叹不已的河童式俯视图绘制大法大揭秘——要知道这一慷慨之举不知会造就多少个河童呢!

风下之乡

[]艾格尼斯·凯斯 穆青

风下之乡(land below the wind)一直以来就是马来西亚东部度假胜地沙巴的别称。这个称谓始自艾格尼斯·凯斯,也即她的自传式随笔《风下之乡》。 在这本书中,艾格尼斯用生动的笔调描绘了1930年代的南洋生活和土著逸事。

上世纪30年代,美国作家艾格尼斯·凯斯随夫远行,来到婆罗洲首府山打根,开始为期5年的生活。艾格尼斯的丈夫哈里当时担任大英帝国北婆罗洲林业长官。书中描述了他们在山打根的日常生活,以及跋涉丛林、在南洋诸岛探险的故事。

1939 年,《风下之乡》获美国《大西洋月刊》最佳非虚构类作品奖。

“旅行之道”丛书2

世界之道

[ 瑞士 ]尼古拉·布维耶

[ 瑞士 ] 蒂埃里·维尔奈

治棋

十六岁时,努力“为学习写作而讲述旅行经历”的尼古拉·布维耶就很清楚,他想要游历整个世界,去发现生活的艺术。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四年间,从日内瓦到开伯尔山口,与画家蒂埃里·维尔奈结伴而行,缓慢而幸福的漂泊为这本书注入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浪子情怀。

距尼古拉行走世界已经六十多年了,但他仍然堪称所有旅行作家的榜样人物。他的著作不多,人们很难从中看到惊心动魄的旅行经历,他往往会在叙述之前等上几年,等到旅行的印象与感受沉淀得稳定、成熟,再诉诸文字。这种安于积累的耐心让他能够像体察人心一样,去深入挖掘那些风景。

巴塔哥尼亚高原上

                                                                                                []布鲁斯·查特文 杨建国  

查特文天生是说故事的高手,把虚构故事和旅途经历编织得天衣无缝。

巴塔哥尼亚并非地图上特定的区域,而是一片不明确的广大领域。它可以用土壤来区分,也可以用气候来形容:这儿的强风可以一路从十月吹到三月,能让《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的飞机往后,而不是往前飞。查特文说,强风“可以将你生吞活剥”。

这份苍凉、孤绝的力道足以迫人回归自我,查特文也试图在此思考“孤独”这一永恒的主题。在这趟自童年即预约下来、奔向世界尽头的旅程中,查特文没有去做个人评判,而是客观地说着一篇篇令人耳目一新的旅行故事。

新知文库20

生物武器:从国家赞助的研制计划到当代生物恐怖活动

[美]珍妮·吉耶曼/ 周子平/

历史上国家作为战争手段曾多次使用生物武器:德军曾以炭疽菌和鼻疽菌毒杀敌对国的驮畜;日本的细菌部队曾在中国的土地上散播鼠疫和霍乱;现代的恐怖主义分子也利用生物武器制造混乱,炭疽菌信件重新点燃人们对人造瘟疫的恐慌。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中,生物武器的威力堪与核武器相比,然而其研制和使用却比核武器更加简便和随意。

本书揭秘各个大国鲜为人知的生物武器研究的历史,论述如何最有效地阻止这类武器的使用以及限制生物武器扩散的途径。

永恒的日记——每一天的音乐

[]莱布雷希特/编撰  盛韵、虞翔/

对于日历的狂热是音乐界的特别现象,我们面前的这本日历书,就是为了满足音乐界和乐迷们这种无伤大雅的“狂热”。它搜罗了在历史上每一年中的每一天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及名人逸事,囊括了西方音乐中整整十四个和声世纪,侧重于重要的演出时刻或是伟大音乐家私生活中的片段——所有这些,无论是琐屑还是宏大,是高尚还是低俗,确已构成了一幅西方音乐发展史的迷你画像。

艺术, 背后的故事

 方秀云

女性,是西方艺术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审美观照的焦点所在,激起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创作激情。本书择选了从文艺复兴到20 世纪的25 位性格各异、身份悬殊的女子,从艺术家对她们的刻画中,寻找那令人悸动的“美”。在现实生活中,她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却都深刻地触动了艺术家的灵魂,通过艺术家的画笔、雕刀和相机,她们转化成为了人间的传奇。

意蕴天成

张建中

在绘画创作和教学之余,著名画家张建中先生从未停止过对艺术理论的探索和思考。本书由两部分组成:“艺海泛舟”部分,收录了作者生前发表的文章;“画外遗珍” 部分,则是经其遗孀蒙园明女士整理而成,将作者对艺术创作的随机性感悟或只言片语集合在一起,以全面反映作者的艺术观和审美意识。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