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波正太郎:那些扣人心弦的“人生”况味

池波正太郎是日本当代有名的剧作家和小说家,其实,他更是一个悠游四方的“孤独的美食家”。无论是在残存着古风的江户小馆,还是在现代气息十足的东京西餐厅,他都能全然地投入到美食的世界。文字看上去是漫不经心的,正如他寻找美食的过程,没有太强的目的性,然而,文字背后却是“陡然变化”之前的那个世界——一个认真对待食物也认真对待人的年代。顺着作者的足迹,你或许也能在街巷深处找到那家兼具古风和诚意的料理店。

《食桌情景》是池波正太郎关于美食的随笔,对于吃的回忆和记录,充满了日本昭和时代的特色。活色生香的美食记忆里挥之不去的是童年记忆、对师长的怀念、和朋友一起出游的快乐、孤独时的思索以及对时代变迁的失落情绪。

作为一个以写作为生的“吃货”,池波有着独特的美食哲学:“在思考死亡之后的第二天早上,在把热腾腾的白饭、味噌汤和喜爱的炭烤海苔送入口的瞬间,会充分地感受到“活着真好”的幸福。人就是这样的生物。”

 

 

漫画 池波正太郎

 

*文章节选自《食桌情景》([]池波正太郎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4)“日文版序:一本浓缩人生的书”。

 

一本浓缩人生的书(节选)

 

| 佐藤隆介

 

每年,书市上都有无数的新书,我无法得知确切的数字,而这些书的大部分也都很快地淹没在随后的出版浪潮中,不再为人所记住。

 

然而,也有些书是在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后,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还随着光阴的流逝散发出更加炫目的光彩,引人驻足,并往人心里深处扎根而去。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弥足珍贵的好书。

 

昭和四十七、四十八年左右,池波正太郎的《食桌情景》在《周刊朝日》上连载,当时我还是一名小小的编辑,每个月都忠实地买杂志来拜读池波先生的大作,记忆中,我几乎是边流着口水边读完这些美食散文的。

 

连载结束后,出版社将连载散文集结成册,以单行本的方式推出,我也毫不迟疑地买来,至今不知道已经读过了多少遍,不会少于一百遍。俗语如是说:“读书百遍,精髓尽通。”直到最近,我才终于稍微了解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奇妙的是,这本书我每读一次都会有崭新的发现,明明就已经读了几十遍,但每次都会有之前没注意到的地方,宛如从乌云裂缝中探出来的阳光般吸引住我的视线。我相信这是因为我随着年岁的增长,累积了相当的人生经验后回头看这本意蕴深远的书后,必然产生的心得与收获。

 

最初,我也以一介贪吃读者的身份,忙于收集书中所介绍的各家名店,我甚至还试着把书中所出现的食物做成一览表,尽可能地模仿池波先生的饮食生活,感受这些美食所带来的感动。例如说“鸟巢烧”好了,“把马铃薯压扁成泥煎过后,正中间挖一个洞打蛋进去,等蛋半热以后盛起,这样应该也不错吧?”

 

这道池波先生在少年时代所想出来的创意料理,事实上也是美味十足。大家都知道池波正太郎是个点子多、创意丰富的名人,但他为什么可以想出这样多简单又切合实际的绝妙点子呢?我想应该是他总是可以看到问题的症结,不会犯下本末倒置这种错误的关系吧。

 

举例来说,在书本的装帧上,编辑带着封面设计者所设计的几个模板给他挑选时,他总是可以马上做出最精确的判断,更甚者,他还可以明确地指出:“改成这样的话是不是会更好?”

 

这就是一向思虑果决的池波正太郎,大部分的情况,就连专业设计师也赞赏不已。有时,乍看之下相当不错的封面设计或装帧也会有看不清主题和作者姓名的情况发生,而放在桌面上翻阅时感觉不错的书本设计,要是放在书店的书架上时不能引人注目的话也是枉然,而这些本质问题池波先生总是可以一语道破,然后轻轻讪笑着:“专家都不食人间烟火喔!”此时的池波正太郎会变得相当辛辣。

 

池波正太郎曾经说过:“不管是电影也好、小说也好,只要可以呈现出真实的人生,就是艺术。”而《食桌情景》正是这样一本浓缩人生的书,我认为这本散文集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简洁文章后面所描述的那些扣人心弦的“人生”况味。

 

 

茶房“键屋”旁的小路

 

对每个人而言,该如何度过自己的此生是个根本性的问题,或许在我们有生之年都无法有个确切的解答,但无论如何,这却是会让我们穷尽一生来思考的课题。此时,我们通过经典的电影、优美的文学或是这本《食桌情景》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人生观,并对我们自己的人生有所启示。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不知餍足地一遍又一遍读着这本书。

 

对我而言,这本书是所谓的“座右书”,更甚者,我视之为审视自我的明镜。我试着将池波正太郎在文中所描述的“二战”前他所过的生活,也是当时一般东京人所过的生活,和我现在的生活做了比较,最深刻的感触即是“物质丰足度的不同”。不过只是这样就结束的话也就太乏善可陈了。

 

光从发达的机械文明和丰富的物质生活这两点来看的话,现代人的生活的确是有长足的进步。家家户户都有电话、电视和电冰箱,托新干线、飞机等现代运输工具的福,人们可以以过去无法想象的速度轻易地往来国内,甚至海外各地。

 

但我心中总会有着“尽管如此……”的念头,我们今天这样的生活真的算是比较富足吗?每次翻看《食桌情景》总会让我忍不住叹起气来。书中《结缘日》这篇里有这样一段:

 

少年池波正太郎在晚餐之后,曾祖母念着:“一吃完马上躺下睡觉会变成牛喔!”池波躺下休息一会后,又起身说道:“我要去结缘日夜市。”

 

母亲把他叫住:“帮我买‘町田’的煎牛肉回来。”

 

祖母斥道:“不要买那种奇怪的东西回来。”

 

曾祖母则在旁打着圆场:“不要吵架啊!”

 

少年池波正太郎算算自己身上的钱后用三十五钱买了大佛次郎的经典代表作《雾笛》,用七十五钱买了岩田专太郎装帧的《赤穗流浪武士》初版后,又去买了“町田太鼓烧”和“甜甜圈薄片”后赶紧飞奔回家。回到家后又马上窝到暖烘烘的火炉前,边把刚买来的食物塞进嘴巴,边读着刚买来的书,一副快乐似神仙的样子,一直到母亲的责难声传来:“明天迟到也不管你喔!”而读过的书要是搬上了大屏幕,少年池波正太郎也会马上捉了十钱往鸟越戏院冲去。

 

 

卖“太鼓烧”的小摊

 

这一幕家庭情景描写是多么丰足而温暖啊!我深深地相信这个才是家人相处所该有的模样。现代社会几乎都由小家庭所组成,在社会变迁的巨轮下,我惊觉我们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更多属于家庭的美好观念。

 

“二战”之后,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家族的连带感,连固有的“持续的美德”也渐渐消失殆尽。在传统就是不好、崭新就是好的二分法价值观中,日本古往今来许多美德也在时代杂沓中被遗弃。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不管是商店、人、街道都不断地改变着风貌,剩下的仅有一些国籍不明的风俗习惯、建筑物、广告和人种。和巴黎、纽约这些国际城市相比,着实让我们这些只知道眼前这个在杂乱无章中所建构出来的现代东京,却完全不知昔日东京模样的东京子民倍感黯然。

 

池波正太郎并没有对这样的时代、社会变化以高姿态批判的意思,尽管如此,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到他对现代文明的诸多疑虑,因为不是刻意批判,反而更可以尖锐地凸显出现代社会扭曲、歪斜的异象。

 

“当时东京入夜后也是灯火辉煌,不过那样璀璨的夜景也可算是一幅炫目的美景,但现代夜晚的灯火已经把暗夜悄悄逼退,日夜的差别愈来愈不明显,而夕阳和夜雾更不知道逃逸到哪里去了。”

 

文中有这样一段关于今天的东京的描写:东京确实已经没有昼夜之别了,而夜晚的欢乐又有多少呢?姑且不论年轻人的玩乐,这年头的东京,已经再也找不到适合成熟成年人的幽静娱乐场所和时间了。

 

 

从丹后宫津遥望“天桥立”

 

我每读《食桌情景》一次就会流一次口水。在《从柳生到伊贺上野》一篇中,出现一家叫作“金谷”的牛肉店。

 

“若说松阪牛是在细心呵护下所培育的纯洁处子的话,伊贺牛就是有着丰腴风韵的成熟女性。”

 

这样的描写也只有池波正太郎才能写得如此传神吧!我每读到这里总是吞着口水幻想着“奶油风烤牛肉成熟女性”的滋味,然后接着是,“烤肉之后,当然要来点‘寿喜烧’才算完整”。

 

这一段的描述实在过于迷人,我心中渴望难抑,和友人分享外尚嫌不够,更是远征伊贺上野一探究竟,奶油风烤牛肉和寿喜烧果然皆如书中所描述般美味,而当地飒爽的辛口地方酒也不在话下。

 

《食桌情景》中所出现的大部分的店都因为店老板保有着坚持到底的匠人气息,至今也仍继续营业、屹立不倒。然而,现在和当初池波正太郎光顾时已经有了很长的时差,这样剧烈变化的时代巨浪对这些店应该也多少有所影响才是。其中,有些店已经改朝换代,有些店也已经大不如前甚至已经倒闭,最大的差别当然就是价位的不同。

 

以上我虽然列举了许多美食,但我认为把这本书当作一般的 “饮食导览手册”还是有违作者的原意。当然看书本来就没有一定的规则,也不是说这样利用就是误用,读者本来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接收书本的信息。但我想要强调的是,要是只把《食桌情景》当作一本“名店导览”的话,很容易就忽略了书中蕴藏的深远意涵,更无法体会到池波正太郎在书中分享的人生精髓。

 

 

《食桌情景》

作者: []池波正太郎

译者: 廖卿惠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7-4

ISBN: 9787108057495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