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崇年新著《森林帝国》出版,提出史学研究新概念

 

20184月,著名历史学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先生新著《森林帝国》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森林帝国》是一部原创性史学著作,开创性地提出了“森林文化”“森林帝国”“中华文化五种形态”以及“文化统合”的概念。从文化史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解读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演进和族群发展。从森林文化出发,讲述满族的崛起和清代的建立与巩固。书中论述中华文明具有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等五种文化形态,其中,森林文化孕育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直到满洲,文脉之承续,三千年不绝。以森林文化为纽带,统合农耕、草原、高原、海洋多元文化,形成多元一统的中华文明帝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森林帝国》

阎崇年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4

ISBN: 9787108062796

 

 

  427日,《森林帝国》出版座谈会在远集坊举办。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先生,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先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学勤先生,中国版权协会秘书长孙悦先生,辽宁省抚顺市委常委、副市长马国华先生,新宾满族自治县县长陶承海先生,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出版部主任刘祚臣先生,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资深教授冯尔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张帆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常建华教授,三联书店总编辑翟德芳先生等领导、嘉宾及知名学者莅临,三联书店总编辑助理叶彤先生主持会议。

 

 

 

历时二十载,回答“赫图阿拉之问”

 

  阎崇年先生在发言中谈到,《森林帝国》这本书的起点在二十年前。当年,毛泽东主席曾提出一个问题:满族是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民族,军队也不过十万人,怎么会打败约有一万万人口、一百多万军队的明朝呢?而且,满族人建立清朝并巩固其统治长达二百六十八年,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后来周恩来总理再次提出这个问题。上世纪90年代,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的王光同志来到阎崇年先生家中,曾当面提出毛主席的这个问题。阎崇年先生把这个历史难题称作“赫图阿拉之问”,历经二十余载,不断思考、阅读文献、各地考察,终以此书作出“赫图阿拉之答”。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先生在发言中表示了高度赞赏,“阎崇年先生《森林帝国》这本书在史实叙述和制度梳理的基础上,以‘赫图阿拉之问’贯穿全书,独辟蹊径,从文化和文明的视角展示了他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凸显了作者鲜明的问题意识与历史逻辑”。

 

  阎崇年先生认为,在中国两千多年帝制史上,中华文明帝国曾表现为农耕帝国、草原帝国和森林帝国三种形态。其共同特征是,以某一文化形态为纽带,实现文化的多元一统。森林帝国是指以森林文化为纽带,统合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及海洋文化,所建立的多元一统的中华文明帝国。满洲实现了女真内部的统合,完成了东北森林文化的统合、同漠南蒙古(内蒙古)的统合,以及同汉军、汉臣、汉儒的统合,形成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清定都北京后,原本是“以小制大”,经过“康乾之治”的文化统合,他们在满、蒙、疆、藏、台等地区,重俗尊教,因地制宜,逐渐与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统合。这五个文化圈占当时全国人口的90%、土地的90%以上。满洲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占据主导或主流地位,清帝成为中华共主,取得了巩固的地位。总之,清廷依靠“文化统合”而得以国祚绵延二百六十八年。后来外有列强入侵、内生文化裂分而逐渐走向衰亡。

 

 

 

首倡“森林文化”,重新解读东北地区历史演进和族群发展

 

  从文化角度切入探讨东北地区的历史是《森林帝国》的一大特点。阎崇年先生首次提出东北地区的文化类型是森林文化,更是学术首创,发人深思。以往,学界一般认为,东北地区并不具有独立的文化形态,而是与西北地区都属于草原文化的一部分。这种观点的缺陷在于,既无法解释东北地区文化与西北地区草原文化的显著差异,也不符合东北地区的文化特征。东北地区的文化形态,较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海洋文化而言,具有独立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森林文化。以森林文化为纽带,便可将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等东北地域的族群历史串联起来,寻找他们共同的文化背景,并以此出发,重新思考和研究清史、东北地域史与民族史。

 

  三联书店总编辑翟德芳先生认为,阎崇年先生此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理论建设,从森林文化入手,研究东北地方史和民族史”。诚如著名历史学家冯尔康教授所言,“概念的确定对推进历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阎崇年先生为历史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一个新领域的学术研究方向,即森林文化的学术建设。他不只是倡议,更是身体力行,对森林文化的内涵,森林文化与其他文化关系,森林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的组成要素,森林帝国的历史意义,都做出颇有建树的研究,开启了森林文化研究的崭新局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常建华教授从东北地区特有的生态特点出发,提出“生态是建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基础,因此提出森林文化产生满族崛起的历史现象是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和学理依据的。阎崇年先生把这些经济形态融合到一个森林文化中阐述,强调和满族崛起的关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辽宁省抚顺市委常委、副市长马国华先生则指出,“森林帝国”概念的提出及阐述“揭示了东北森林地带各民族所具有的特殊优势,即与生俱来的开放与兼容并蓄的特征,不仅为满族史、清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角度,也为今天的中华民族如何走向光明的未来提供了历史借鉴”。

 

 

 

提出“文化统合”,阐释中华文明历史的重大命题

 

  《森林帝国》的起点在于解答“赫图阿拉之问”,但研究视野并不限于清代。阎崇年先生立足中华文明史和清代历史的发展提出“文化统合”的概念,指出文化统合能够促进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从森林文化走出来的满洲统治集团,善于利用政治、文化、宗教等政策,逐渐统合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以及海洋文化。文化的碰撞、交流、结合、演进,使得各种文化类型既能合而不同、自身得到发展,又能够互通有无、促进多元文化共同发展,最终汇聚成为中华文明,各文化类型的族群最终凝聚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统。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岩先生在书面发言中表示,“《森林帝国》是一部具有重大理论贡献的学术著作,更为重要的是阎崇年先生提出‘文化统合’的概念。即在保持各自文化独自发展的前提下,将其包容、凝聚,从而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张帆教授指出,“阎崇年先生对‘文化统合’这一概念的探讨,是我们了解古代多民族王朝特别是多民族帝国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是本书非常大的贡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学勤先生认为,阎崇年先生的研究“为我们构建了崭新的学术框架和研究体系,由森林而大地,立体地呈现出中华文明一路走来的根与源,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华文明的构成和基因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入门钥匙”。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先生进一步肯定了《森林帝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五种文化形态是一个重大的学术观点,五种文化形态碰撞、融合、交织,最后形成五种文化的统合,其论证过程科学、严谨、有说服力,真正符合历史和文学的统一。另外它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即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教授则称赞本书是“历史学家书写的历史哲学”,“阎崇年先生在这部作品中很好地继承了中国史学传统,即历史学要研究大问题,这些难题的解决对我们治国安邦和文化建设都有非同寻常的价值”。

 

  阎崇年先生认为,“森林文化”“森林帝国”“中华文化五种形态”“文化统合”概念的提出,不仅有助于分析、研究和阐述森林帝国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文化根因,提高传统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团结奋进;而且有助于澄清两个认识误区,一是认为中华文明帝国只有一种文化形态,二是认为文化统合就是文化征服或文化同化。中华文明之博大,在于其文化多元;中华文明之绵延,在于其文化统合。中华文明发展的宝贵经验在于两个字——“合”与“一”,实现中华文化多元统合,形成中华民族多元统一。

 

(孙玮婕)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