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近代中国的学术与思想”学术研讨会举办

纪念陈寅恪先生逝世五十周年

 

陈寅恪先生(18901969)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成就极其卓著的史学家,对中古史、佛教史和语言学等领域有着开创性的贡献,对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他生前长期处于学界的中心地位,身后更以其独特的精神魅力在学界之外有着侪辈难以企及的影响力,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和史家楷模。

 

2019年适逢陈寅恪先生逝世五十周年,1012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联合主办了为期一天的“陈寅恪与近代中国的学术与思想”学术研讨会。会上,聚合史学、哲学、文学、思想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视野和全新的研究中,深入探讨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对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绵延不绝的影响。

 

上午,北大文研院院长邓小南教授主持会议并代表文研院致辞。邓小南教授表示,文研院和三联书店举办这次会议是为了共同表达对陈寅恪先生的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陈先生逝世已五十周年,但近三四十年来他的学术精神和道德风范反而愈加清晰。陈先生的气局造诣是近代学术界的丰碑,陈先生的睿智洞察是近代思想界的典范。“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陈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既是自我警醒的信条,也应是后辈追求的理念和努力践行的方向。

 

 

文研院院长邓小南主持发言

 

 

三联书店党委书记李三秋代表三联书店致辞。他强调,陈寅恪先生对我国近现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学家,是现代思想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研究者、传承者和实践者。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陈寅恪文集的出版,陈先生的学术思想逐渐成为新时期史学研究乃至人文研究的典范,引发第一次研究热潮;1996年《陈寅恪的最后20年》出版,让陈先生走进了文化大众的视野;现在,新世纪的新一代学人重新与陈先生的学术思想展开对话。他还追溯了三联书店与陈寅恪著述的出版渊源。

 

 

三联书店党委书记李三秋致辞

 

 

陈美延教授等家属代表专程从美国赶来。她首先对北京大学和三联书店召开陈寅恪先生的纪念会,以及诸位专家教授的参加表示感谢,也让她们得到了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陈美延教授回忆了三联书店出版《陈寅恪集》的始末。是集出版以后,她们姊妹仍致力于搜集先父的文字,希望能顺利实现陈寅恪先生《手稿集》的出版,以寄托对先父永远的怀念。

 

 

陈寅恪先生之女陈美延教授发言

 

 

曾师从陈寅恪先生的清华大学历史系刘桂生先生作题为《寅恪师治学精神之感召力——课堂讲授及侍侧忆记》的报告。刘先生说,他是陈先生19492月到岭南大学后的第一批学生。刘先生回忆了一些陈先生上课情况的珍贵细节,并强调陈先生“发前人所未发”的讲授方式,对学生治学为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蔡鸿生先生也曾师从陈寅恪先生,但由于年事已高,又身在广州,无法亲临会场。他写了《志在求真的一代宗师》一文,由三联书店编辑孙晓林代为宣读。他写道,五十年过去了,陈先生并没有隐入历史的荒冢,他的学说到处流传。和同时代人相比,陈先生的著作并不算多,但有很强的精神魅力。

 

  下午,研讨会围绕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思想继续进行。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刘梦溪先生,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原文研院特邀访问学者刘迎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杨国强教授,“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王汎森院士,北京大学历史系陆扬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侯旭东教授,清华大学中文系沈卫荣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景蜀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江湄教授出席会议,并依次作报告。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陈寅恪与近代中国的学术与思想”会议上的致辞

 

尊敬的陈美延先生,邓小南先生,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

 

在陈寅恪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之际,感谢大家来到这里,共同缅怀和纪念陈寅恪先生。

 

陈寅恪先生对我国近现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学家,是现代思想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研究者、传承者和实践者。他的学术思想贡献和他的人格力量以一种原典的意义深植在我们的精神深处,不仅使离他相对较近的后学受益无穷,对于今后的一代代学人,依然是一座思想与精神的丰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学术事业的全面复苏和《陈寅恪文集》的出版,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思想逐渐成为新时期史学研究乃至人文研究的高标典范,出现了第一次陈寅恪研究的热潮,如中山大学召开了三次与陈寅恪有关的学术研讨会,北大中古史中心也编辑出版了《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另外还陆续出版了一批个人研究专著;如果说八九十年代的第一拨研究热潮还只是发生在学界,那么1996年三联书店出版《陈寅恪的最后20年》,更是让陈先生的高洁人格与不屈风骨走进了文化大众的视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九十年代以来知识界的价值共识,“陈寅恪”这三个字也成为一种精神和风骨的代名词。

 

进入新世纪以来,对陈寅恪学术思想的吸收和研究进一步深化,新一代的学人带着自己的时代课题与问题意识重新阅读陈寅恪,重新与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思想展开对话,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的重要原因;我们不仅在这个重要的日子缅怀和纪念陈寅恪先生,我们更要把陈寅恪先生为学为人的行止作为“活的思想”,激发我们对自己时代的思考,对自身学术研究的反思。在座的王汎森先生曾经在他的文章中用史学工作要“存真实以关联呼应”现实与时代来概括陈寅恪的史学思想,我想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撰史传统与史学思想的精髓和立身之本。陈寅恪先生是以他一生的学术实践关联着传统与未来,引领了传统史学的创造性转化,以及现代学术品格的形成。

 

最后谈一点三联书店与陈寅恪先生著述的出版渊源。

 

三联书店早在1956年就出版了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1986年恢复独立建制后,三联的出版中西并重,在那个思想解放的时代,我们一方面大量推出西方思想和学术的重磅作品,另一方面对中国的近现代学术展开系统的编辑出版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陈寅恪集》和《钱锺书集》。《陈寅恪集》1993年开始启动,到2001年出版,前后差不多花了将近十年时间,两代出版人参与(包括潘振平和孙晓林两位编辑),陈先生的家属和许多的学者提供了很多无私的帮助。借此机会,我代表三联要向陈美延先生、向各位学者表达我们迟到的感谢!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1956

 

 

三联书店《陈寅恪集》共十三种十四册

 

 

除了《陈寅恪集》之外,我刚刚在上面提到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是1996年出版的,这本书直接带动了“陈寅恪热”,使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和学人风骨等成为了九十年代中后期的重要话题。这本书的作者陆键东先生因故未能来参加会议,非常遗憾,他前不久写了一篇关于陈寅恪先生的新作《百年的人文中国百年的陈寅恪》,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三联书店1996年初版,2013年修订再版

 

 

除此之外,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等先生撰写的《也同欢乐也同愁》和吴学昭先生的《吴宓与陈寅恪》,作为子女辈的回忆,因其真切感人,也获得了广泛的读者。

 

 

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三联书店2014

 

 

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三联书店2010

 

 

以上我们的工作回顾不只是梳理三联与陈寅恪先生之间的渊源,更主要的是想说明,一家出版社的出版品格是与她的作者、与她的出版物息息相关的。三联书店非常有幸能够在1956年就与陈寅恪先生的著作相遇,九十年代再续前缘;能够出版陈寅恪先生、钱锺书先生的作品是三联的光荣,三联也努力将先生们的学品和人格内化为自己的出版风格,并传播到广大的读者。在此,我代表三联书店,也代表广大的读者向陈寅恪先生致敬,我相信将来的读者还会一代一代地继续阅读陈寅恪先生的作品!

 

祝今天的会议圆满成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1012

 

 

 

 

【相关阅读】 “陈寅恪与近代中国的学术与思想”会议纪要(“澎湃·私家历史”1017日刊发)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