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新知大会 | 第三季

提问历史,想象未来

 

文学、历史、哲学、考古、艺术——十六位学者,四场主题论坛。

聆听、交流、碰撞——深入浅出地呈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方法。

让严谨、可靠、充满可能性的知识与思想,驱动我们的思维,提问历史,求知文明,理解当下,想象未来。

 

 

  

【时间】

202143日~424日每周末

【现场】

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

(北京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

【直播】

Bilibili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直播间

UID22439280

京东直播 :搜索“三联书店” 进入直播间

抖音直播 :三联生活周刊抖音号

 

视频号直播

 

【主办】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三联生活传媒

中读  三联韬奋书店

【协力】

京东直播 抖音

  

 

 

 

第一场 考古百年

故事与新知,过去与未来

 

 

【时间】

43日(周六)14:30-16:30

【主持】

常怀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嘉宾】

 零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姜 波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陈胜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1921年发现仰韶文化至今,中国考古走过百年历程,数代考古学者的努力,揭示了今天中国版图上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大型项目的开展,考古学正在突破“正经补史”的传统角色,秉承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

 

自然科学和新技术的应用,让考古学有了新的面貌;国际交流和不断拓展的研究视野,让学者们带着研究课题走出了国门;考古学的传播力度越来越大,公众考古学日渐兴旺。

 

百年考古发现带来丰富的资料,同时提出更多的问题:中国进入文明的标准如何界定,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架构,如何看待传说和历史、本土和外来,研究成果如何最大限度回馈社会、发挥实际作用,等等。考古学又迎来了新的挑战。

 

上一个百年,素材都已到位;下一个百年,我们期待新知。

 

 

 

第二场 黄金时代

唐朝何以成为世界性帝国?

 

 

【时间】

410日(周六)14:30-16:30

【主持】

葛承雍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嘉宾】

              孟宪实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李四龙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

              尹吉男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世界性帝国”是国内外学界对唐代历史特点的新共识。“帝国”,指其辽阔的疆土与多元的族群。

 

79世纪的中古中国,华夏民族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对内完成典章制度的统合,打破民族间的壁垒;对外混一融洽,四海一家,采撷不同文明之菁华。

 

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盛唐气象是如何形成的?

 

后人眼中,那开放包容、扩大恢张的时代精神,其源头何在?

 

在这个世界性的中华帝国里,唐人如何看待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

 

宗教信仰与艺术观念如何与大唐气度相互成就?

 

重新思考唐朝的世界性,将为我们的当下和未来提供源源不断的教益与启迪。

 

 

 

第三场 宋人风雅

华夏文化为何造极于宋朝?

 

 

【时间】

418日(周日)14:30-16:30

【主持】

江湄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嘉宾】

 邓小南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杨立华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辉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宋,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人文精神、极有教养、极富审美的朝代之一,有史学家将之比作中国的文艺复兴。陈寅恪先生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国力并不强盛的宋朝,为何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文化成就?

 

宋朝的帝王、士大夫和百姓如何看待个人与天地自然、家国人伦的关系?他们如何透过外在世界的兴衰起落,找到自我内在人格的价值与意义?他们如何把审美融入日常,在本职生存之外兼具书法、绘画、诗词等多方面修养,活出文雅、洒脱、有趣的人生?

 

重新体味宋人风雅,不仅是对古人的致敬,也是一种文化上的溯源和灵感上的启发。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我们为之自豪的民族文化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这些,都可以回到宋朝去寻找答案。

 

 

 

第四场 站在“虚构”这边

小说、历史与形式

 

 

【时间】

424日(周六)14:30-16:30

【主持】

苗炜  小说家,曾任《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新知》杂志主编

【嘉宾】

格 非  作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

          董 强  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教授,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

          范 晔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副教授,《百年孤独》译者

 

自小说诞生以来,围绕其虚构的形式与现实的功能之间的讨论就从未停止。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派,不同时期的小说写作都与历史保持着或隐或显的张力。小说与历史,只是人类探索自身文明与心灵的两种不同形式。

 

进入21世纪,“虚构”与“非虚构”的对峙取代了“小说”与“历史”的共生。上百万字的穿越、玄幻小说随处可见,打破创作门槛的非虚构作品亦极受追捧——在两者的夹击下,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再难找寻文本的“理想读者”;而历史,也随之变得轻忽、飘渺。

 

重新讨论小说、历史与形式,不只是为了站在“虚构”这边,更是检索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想象,为叵测的未来留存一份备忘。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