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 | 任溶溶:我生下来应该是干这一行的

 

著名出版家、作家、翻译家任溶溶于2022922日晨在沪离世,享年100岁。

 

 

任溶溶:我生下来应该是干这一行的

| 舒晋瑜

*文章节选自《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

 

2018519日,任溶溶度过了他的96岁生日。

 

我走了很长的路,经历过很多事,参加过新四军,打过日本鬼子,后来从事儿童文学事业,一辈子都在为小朋友做事情。写作是我最爱做的事,我翻译的许多外国文学作品给小朋友带来快乐,也给中国儿童文学带来借鉴。后来,我学了一些诗歌、儿童诗,改革开放以后,我又写了一些散文。去年95岁生日时,任溶溶曾录制视频,回忆自己的过往:视频最后,他朗读自己的小诗《没有不好玩的时候》,一个人玩,很好!独自一个,静悄悄的,正好用纸折船,折马……两个人玩,很好!讲故事得有人听才行。……三个人玩,很好!……四个人玩,很好!五个人玩,很好!许多人玩,很好……”

 

他是一个内心活泼、阳光、充满童心的老人。上一次采访时,任溶溶刚刚听完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他兴致盎然地对我说:我刚学了几句韩文。我今天想用韩文跟你说一句:干撒憨眯达。

 

什么意思?任溶溶说:谢谢你!

 

怎么就想起学韩文了?他说,在商店里看到韩国的点心,想知道上面的韩文是怎么回事。

 

他就是这么一个任何时候都充满好奇、充满兴趣的率真的人。任溶溶年轻的时候喜欢唱京戏,喜欢老生,现在也还常常听京戏和古典音乐。遗憾的是中央戏曲频道的京戏越来越少,老是放黄梅戏、越剧,他希望一天至少要有一次京剧。除此之外,他仍然天天动脑筋想儿童文学的题材,想写什么,他说:只要一有题材,一有工夫就写出来。

 

如果年轻的时候到世界各国走走,写一本专门讲吃的书一定很有意思。任溶溶说。遗憾的是,最近几年,他行动不便,有时甚至要24小时戴着呼吸机。

 

 

我是在写小时候的自己

 

瑞典儿童文学作家林格伦说,世界上只有一个孩子能给她灵感,那就是童年时代的我自己。任溶溶也是如此。他说:我写儿童诗,很多的创作都在写小时候的自己。

 

1947年,在儿童书局办杂志的同学找任溶溶帮忙翻译作品。任溶溶跑到外滩别发洋行去找资料,看到许多迪士尼的图书,非常喜爱,就一篇接着一篇翻译。除了向《儿童故事》供稿,他还自译、自编、自己设计,自费出版了10多本儿童读物,如《小鹿斑比》《小熊邦果》《小飞象》《小兔顿拍》《柳树间的风》《快乐谷》《彼得和狼》等,都译自迪士尼的英文原著。

 

哪些作品介绍给中国的读者,他选择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古典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流传了多少年,到现在还有生命力的;还有一条标准就是好玩,有趣。1947年,时代出版社负责人姜椿芳通过草婴找到任溶溶,希望他帮助翻译作品,任溶溶选择只翻译儿童文学。

 

上世纪50年代,我花了很大力气译儿童诗,包括俄国叶尔肖夫的长篇童话诗《小驼马》(即《凤羽飞马》)、苏联马雅可夫斯基、马尔夏克、楚科夫斯基、米哈尔科夫、巴尔托,意大利罗大里的长短儿童诗。任溶溶的这些诗当时大受小读者欢迎,一印再印。孩子们读起来是否顺口,是任溶溶最关心的。至20世纪60年代初,翻译一时停顿,任溶溶却觉得自己有许多东西可写,又一口气创作了许多诗歌,应该说,这是我长期翻译外国儿童文学,学到了不少东西,让我入了门的结果

 

儿童诗的翻译虽然做了很多,但是不如故事流传得多。任溶溶说,唐诗大家都读,新诗却没人背。诗歌爱好者少是原因之一,另外也说明儿童诗功力不够。任溶溶的儿童诗总是让人发笑的,浙江少儿出版社刚刚出版了他的两本诗集:《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和《我成了个隐身人》。学者方卫平评价说,任溶溶的童诗创作始终保持着一种世界性的思想与关怀的高度。当许多同辈作家的创作常常自觉地服从于某种意识形态话语控制的时候,他仿佛在不经意间就投下了一个格外令我们敬重的创作身影。他善于发现儿童生活中充满童趣的语言、场面和情感体验,加以定格、放大、渲染,从而表现童年独特的生活情趣。比如《动来动去的口袋》中的哥哥在影院门口使劲掏电影票的场景,《爷爷他们也有过绰号》《奶奶看电视》中透过孩子的眼睛所映照出的大人们的可爱模样等,都呈现出十足的轻喜剧的幽默。

 

 

选择翻译的标准:经典,好玩,有趣

 

任溶溶很喜欢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不像其他作家那样情节集中,写得很自由,好像随便讲话,看似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愤怒的葡萄》。任溶溶最初接触的是另外的一些作品,如《煎饼坪》《罐头厂街》,这些作品令他一见如故

 

我为什么搞儿童文学?因为儿童文学就好像在跟小孩子聊天、讲故事,我喜欢随便聊天,我用的文字也是大白话。他总是那么谦虚:我没有什么本领,也没有美丽的词藻;也跟我的外文水平有关——比较浅。从外文来讲,写给儿童的文字到底是浅的,我的水平能够应付。

 

其实,他为孩子翻译和创作,却从未降低过对自己的要求,他翻译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儿童文学,同时,他还译过《北非史》、舍甫琴科的长诗、三岛由纪夫和安部公房的剧本,他说:儿童文学作家不能只会逗孩子开心。小时候的任溶溶读过《三字经》《论语》《孟子》,大学又选择了中国文学,但是他却说,古文算不得有功底,读《三字经》是为了识字,大学里学了文学,也样样都不精。他说:懂多少就会拿出多少货色,绝不会超出自己的水平。

 

当然,他也有不喜欢的儿童文学。比如《爱丽斯漫游奇境》,他就曾明确表示看不出什么名堂。他还为此说过笑话:谁能把这本书翻译出来,可以重奖。各人有各人的爱好。无论翻译还是写作,归根到底是因为爱儿童文学。他小时候就不大爱看《爱丽斯漫游奇境》,他爱看故事性强的,爱看武侠小说。那些双关语比较多、文字游戏多的作品,他不爱看,也不大翻译。但是他认可,自己虽然不大懂,但是能够风行,肯定有它的道理。

 

任溶溶总觉得,译者像个演员,经常要揣摩不同作者的风格,并善于用中文表达出来。

 

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版本迭出,任溶溶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有些是出版社为了谋利请人重新翻译,有些是译者认为自己翻译得好才去重译。语言也在发展,解放前的译本现在重新翻译是有必要的,比方五四时期的文字,现在看来有点老了。他很少去翻译前人已经翻译的作品。前人翻译的我不翻译,我不敢跟徐调孚比。我重新翻译,没有跟前人争的意思。《木偶奇遇记》是因为英文版本有删节,他又学过意大利文,希望能照原版重新翻译一次。当时,国内出版了《木偶奇遇记》十几种译本,但是任溶溶译的《木偶奇遇记》,是国内直接从意大利文翻译的唯一中文译本,首次印刷就达25万册。

 

还有一次是翻译《安徒生童话全集》。任溶溶说,自己没有跟叶君健比的意思。叶君健的翻译版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版权被收回后,译文社的领导认为,这是看家的书,没有不行。因为任溶溶是译文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就找任溶溶翻译。任溶溶说:叶君健是前辈,我不敢翻译。领导说,你不翻译总要找人翻译。既然翻译了,就尽我的全力。我翻译《安徒生童话》,像在那里一样,后来就不了,我想既然做了,就照我的意思翻译下去吧。

 

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创作,任溶溶认为应该熟悉、借鉴外国儿童文学。比如现在有安徒生奖,两年评一次,评出来比较好的作品,翻译工作者就应该及时介绍,应该让中国作家参考。他当时就在担当这工作。他翻译的童话,外界评论简洁、形象生动、充满童趣,那么,他本人如何评价自己的翻译风格?

 

没有风格。翻译无非是借译者的口,说出原作者用外语对外国读者说的话,连口气也要尽可能像。我总觉得译者像个演员,经常要揣摩不同作者的风格,善于用中文表达出来。任溶溶说,自己是代替外国人用中国话讲他要讲的故事,YES就是YESNO就是NO。他尽自己的力量,原作是怎样就翻译成怎样。

 

近七十年,任溶溶翻译了三百余种童话。他喜欢意大利的罗大里、英国的达尔、瑞典的林格伦。他说,自己天生就喜欢儿童文学,没有从事儿童文学之前,一生的道路就是为此做准备。这个准备是不知不觉的。小孩子的时候谁知道将来做什么。我小时候看了很多武侠小说——小时候不管看什么书,总是有帮助的。做语言工作,对我帮助最大了。语言学的书我看了不少,我现在还是有兴趣。

 

任溶溶最关心的是希望有人继承翻译事业,出来一些专门翻译儿童文学的翻译家。现在这支翻译队伍人数是太少了。我们需要的是拿来主义,还需要更多的思考。目前的儿童文学创作都很用功,翻译成外文是另一种要求,要求对外文像外国人自己讲话一样,这是另外一种功夫,是两样不同的事情。

 

好奇心强、创造力强,从不守旧,任溶溶的创新意识是从哪里来的呢?他说:每个人都有好奇心,现在最苦恼的不是翻译问题,我还是要创作,应该为中国儿童文学贡献点东西。还想写儿童诗。翻译不动了,但是我还在不断地写儿童文学作品。

 

他想,如果年轻的时候到世界各国走走,写一本专门讲吃的书,一定很有意思。他年轻的时候喜欢听京戏,喜欢老生,现在也还常常听京戏和古典音乐。遗憾的是中央戏曲频道的京戏越来越少,老是放黄梅戏、越剧,他希望一天至少要有一次京剧节目播放。除此之外,他仍然天天动脑筋想儿童文学的题材。想写什么?他说:只要一有题材,一有工夫就写出来。

 

 

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

舒晋瑜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6

ISBN9787108073457

 

这是一部向具有中国文人风骨致敬的书稿。

 

全书共书写了29位当代学人,老中两代人,尤其一些老人已离世,如:周有光、钱谷融、许渊冲、吴小如、屠岸等;因作者当年与这些老人近距离的采访,现在书写出来,令人读之念之叹之。这些学人对文学对文化有着超乎常人的痴情,他们把自我理想与追求以及家国情怀都寄托于笔下,创作出多篇富有深邃思想及独具个性特征的佳作,很多已成为现当代史上的名篇。

 

作者不仅写出了这些学人的创作业绩,更写出他们的个人各具特色的风采,更可以从每个人不同的命运变迁中感受大时代脉搏跳动的痕迹。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