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书店2023年度好书

 

129日—1217日,我们在网上发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度读者选书”活动,共有2736位读者参与了网络投票。我们综合网络投票和26位特约评委的票选,选出了三联书店2023年度好书,现将书单公布如下。

>>>入围书单70

 

 

 

 

—— 特 别 致 敬 ——

 

我们仨

(二十周年纪念本)

 

杨绛 著

ISBN9787108076427(精装)

ISBN9787108076434(平装)

 

1998年,钱锺书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绛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本书开头,杨先生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则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先生一家人最安全的庇护所。第三部分则是记录了一家人生活点滴的笔记、信笺、图画等,皆由杨先生亲手书写说明。

 

杨先生的文字含蓄节制,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先生的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

 

  2023年是《我们仨》出版20周年。我们在初版基础上,增补照片、家书、手札、日记等珍贵资料,推出“二十周年纪念本”,邀广大读者一起,重温我们仨的时光。 >>>今天,《我们仨》出版二十周年

 

 

 

范用:为书籍的一生

 

汪家明 编著

ISBN9787108064370

 

范用先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出版家。他的一生,是为书籍的一生。本书即以“书”为线索,呈现其一生的出版风貌: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腥风血雨中的读书、做出版,到新时代波澜中的编书、出书、设计书,再到晚年的写书、推广书,凡七十余年,历经坎坷,唯文化坚守不变。书中披露了《读书》《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的创办历程,《西行漫记》《傅雷家书》《干校六记》《随想录》等经典图书的诞生始末,也叙写了范用与李公朴、陈白尘、田家英、启功、王世襄、罗孚、丁聪等师友的交往故事。“书多、酒多、朋友多”,其行事为人每每见出人情之美、人文之光。

 

  另一方面,这本书虽然主要是一部个人传记,但也呈现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一批出版家的精彩群像,面对时代的风云和期待,他们以非凡的视野、胆识和能力,开创了中国出版史乃至思想文化史的新天地,留下了无数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传说”。值此纪念范用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深深地怀念他,也向那一代出版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范用:为书籍的一生 | 百岁诞辰纪念

 

 

 

戴文葆书信集

 

李频 编

ISBN9787108076038

 

  收录了戴文葆写给陈原、李中法、范用等出版界人士的书信。戴文葆,曾任人民出版社三联编辑部副主任,见证了共和国政治、文化书籍的出版史,并做出了他独到的贡献。这些书信映现了戴文葆作为编辑家、编辑学家、思想者三个主要的人生面向以及专业成就,同时展现了戴文葆的人生、人格与精神世界。 >>>一位老编辑的“天鹅之歌”

 

 

 

 

—— 2023 年 度 十 种 好 书 ——

 

 

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

 

宁成春  编著

ISBN9787108071088

 

  中国当代知名书籍装帧设计师宁成春的个人作品集。全书在作者口述的基础上精心整理,以铅印时代、三联风格、素以为绚三个部分呈现了宁成春六十年的设计历程。书中收录一千五百多件书籍设计作品及手稿,选择四十余种经典案例详细阐发:如何设计一本书?封面思路从哪里来?怎样选择恰当又出彩的材料与工艺?作者用漫长的职业经历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这既是对宁成春六十年书籍装帧生涯的总结,也是对三联书店近三四十年重要出版物的回顾,从装帧设计角度记录了一本本书籍的诞生。 >>>宁成春 | 把书做成最好的样子:从金庸作品集到当代学术

 

 

 

两头不到岸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

 

杨国强 著

ISBN9787108074584

 

  近代史家杨国强教授最新力作。他以隽永的文笔带领读者走入20世纪初年的历史场景,重现晚清末期至民国初年这一过渡时代的思想、政治与社会:数千年来的历史中国在层层分解中走向支离破碎;时人以变应变、各自恢张的新法和西法在现实中国却一败涂地。这期间,科举停置、变法立宪、辛亥鼎革及新文化运动次第登场,以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造就了一种“速成的近代化”。作者透过这一段历史的矛盾、错杂、人物之多变和世事的纷乱,寻究这种激变、剧变挟前所未有的烈度和深度造成断裂、脱节、摧折乃至四分五裂的由来、内涵和结果。 >>>杨国强:共和国体与不识共和的多数人口

 

 

 

 

一部离作品更近的绘画史

 

[]达尼埃尔·阿拉斯 著  马跃溪 译  李军 审校

ISBN9787108058225

 

一幅画的细节中隐藏着作者试图传递的私人密码。这些密码呈现的丰富信息是画家对细读之人的“回报”,它悄悄影响着观者与画面的互动以及对它的理解。通过细节把握绘画可使惯性思维中不为人所见的信息显露出来。

 

  一个脱离了原先画面、独自出现在人们眼前的细节,可以引发人们对艺术史业已形成的基本概念的怀疑:它们是什么?为何出现在这里?本书即是著名艺术史家阿拉斯从细节角度“破译”大师之作的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达·芬奇到马奈,从凡·艾克到维米尔,从中世纪教堂到布面油画……诚如作者所言,这是一部从“近处”着眼的西方绘画史,作为回报,那些于近观处闪闪发光的细节也会给读者带来顿悟般的“惊奇之感”。 >>>细节:以圣徒的鲜血签名

 

 

 

论 国 家

法兰西公学院课程(19891992

 

[]皮埃尔·布尔迪厄 著  贾云 译

ISBN 9787108074867

 

《论国家》是布尔迪厄于法兰西公学院开设课程的讲稿,横跨19891992三个学年。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布尔迪厄对一切统治形式所特有的社会学关注,而在各个场的生成及运行中,国家都在场。布尔迪厄设想的总体理论要求对国家做一种专门的分析。国家既不能化约为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权力机器,也不能化约为消除冲突的中立场所:它在强烈分化的社会中建构了整个社会生活所依赖的集体信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被布尔迪厄视为典型场域,甚至可称为“元场域”,该场中斗争的关键是确定不同的场(经济的、知识分子的、艺术的等)应占据的相对位置。

 

  本书中,布尔迪厄将其核心概念如“场”“象征暴力”“习性”“再生产策略”等逐一应用在对国家所做的发生社会学分析中,力图揭示国家行政机构的运行原理和组织逻辑,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现代国家诞生模型。这便是这门课程在布尔迪厄著作中的重要性——就像他生前最后做的某一次访谈中说的那样,他希望“这门课能够留下点什么”。 >>>布尔迪厄《论国家》是一本什么书?

 

 

 

从封建到大一统

《史记》中的历史中国

 

韩昇 著

ISBN9787108050946

 

《史记》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在正史中,它是第一部完整记述从黄帝到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的通史,上下三千年,讲述了我们这个民族从哪里来,如何在强敌如林的环境中坚韧不拔地崛起,建立的文化为什么能够有如此魅力,将周边的部落族群先后吸引而至,从而成为泱泱大国。从民族成长到文化传统形成,其中又有多少启发心智的根本道理。本书以《史记》的记载为基本主线,论述中国这段最激动人心、也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通过对每一个重要节点的探讨,把握历史演进的脉络。

 

  作者多年研读《史记》,颇有心得。在本书中,作者系统整理自己对《史记》的认识,全书不仅仅是讲《史记》,而是通过《史记》的相关内容教授,试图厘清中国历史的脉络,揭示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同时也反映作者自己的历史观。 >>>韩昇:为什么说“得关中者王天下”?

 

 

 

 

金冲及自述

 

金冲及 著

ISBN9787108075000

 

  本书是金冲及先生的自述,呈现了先生丰富多彩的一生。书中第一部分讲述了他早年求学、接受新思想、在复旦工作和初步接触学术研究等方面经历的人与事。青年时期的这段经历为他毕生的学术志向、思想立场和行事风格打下了基础。他离开复旦大学后,先后出任文化部政策研究室、文物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机构多个重要岗位。在书中,他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以严谨的学术思考,通过回忆具体的人和事,呈现这几段不平凡的人生历程。阅读此书,可以从先生90来年的人生历程中感受大历史下的小细节、历史的变迁规律、坚定志向和个人努力的作用。 >>>金冲及:我怎样开始写最初几篇史学论文

 

 

 

梁思成作品新版三种

 

01 中国建筑史(通校本)

 

ISBN9787108074461

 

2022年是梁思成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三联将陆续出版梁思成作品的新版,每一部都特邀名家撰写长篇导言。

 

与图书市场上其他版本不同,此次三联书店重版《中国建筑史》(通校本),将原本的简体中文版本与梁思成先生的手稿以及1955年出版的油印本互相参校,修正错漏,核对文献,并精心筛选和制作近四百幅图片。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长时间的、科学的调查,他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在那个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对全国近两百个县城的两千余个古建筑项目进行了考察和详细的测绘,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并撰写了详尽的科学研究报告。功莫大焉!

 

梁思成总结了中国古建筑的关键特征,指出古建筑的“文法”,提出了“结构技术+环境思想”的研究体系,这一开创性的工作,为中国建筑史研究提供了支撑,填补了中国古建筑研究的空白。梁思成的对中国建筑思想的探究,将中国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联的思路打开,从中我们可以思考如何继承传统,如何在传统中生发创造的力量。

 

  《中国建筑史》按时序将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几个时期,分别介绍文献、梗概、实物、特征并分析,为一通史类著作。全文以文言写成,对呈现古建筑的精神和风貌而言,其语言和内容十分协调统一,且梁先生的文字晓畅明白,非常好读。 >>>王军: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之意义所在

 

 

02 图像中国建筑史

 

ISBN9787108076595

 

一本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有机结构的入门读物

一部独一无二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与《中国建筑史》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写作于四川省李庄,其时“宿不蔽风雨,食只见菜粝”,“贫病交加,故人寥落”,而梁思成正是怀抱着殉国者的心态,为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保存发奋著述。因种种原因,书稿未能及时出版。梁思成逝世十多年后,在费慰梅的努力下,这本著作终于得以面世。

 

《图像中国建筑史》以英文写作,目的是向西方读者和建筑研究者讲述古代中国的建筑技术,因此文字生动、深入浅出,对中国古建筑“有机的”结构体系的发展及其形制演变有一个概要性的呈现。本书还有大量营造学社成员在测绘中拍摄的珍贵影像以及梁思成、莫宗江绘制的精美插图。通过阅读这部著作,可以使西方读者对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精神内涵和外在形式有深入的了解,对当代中国人理解传统文化和建筑的关系,也有极大地启发意义。

 

本书为中英文双语版,由梁思成之子——梁从诫先生——翻译成中文,从诫先生的名字即从《营造法式》的修撰者李诫而来。从诫先生虽然没有继承父业,但通过《图像中国建筑史》的中译,也与父亲一道,为推动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传承做出了贡献。

 

  本书包括费慰梅(Wilma Fairbank)撰写的《梁思成传略》,以及吴良镛撰写的英文版序言和梁从诫撰写的“译叙”。另外,此次新版还特别约请了梁思成先生的学生、助手傅熹年先生撰写了导言,对《图像中国建筑史》以及梁思成先生的学术成就做出了整体性的评价。 >>>费慰梅:梁思成传略

 

 

03 中国雕塑史讲义

 

ISBN9787108075291

 

梁思成先生的思想和视野不止停留在建筑这一路径,他希望由建筑开始,对中国艺术史做一个整全的贯通。因此他1943年所著的《中国建筑史》,原名为《中国艺术史·建筑篇》。但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他有太多想做的事情,有太多精神上的探索有待完成。本书是他在建筑之外,或者亦是依托其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留给读者的一部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论著。

 

从严格意义上讲,本书并不算梁思成先生的正式著述,它只是梁先生在东北大学讲课时的讲义,因此这本书的内容显得异常“简约”,很多内容只是提纲挈领,没有充分地展开论述。但通过傅熹年、陈明达等先生的注释,通过林洙老师为文字选配的一百七十余张图片,已经能够明晰地见出梁思成对中国雕塑艺术的理解与思考。因此,《中国雕塑史讲义》虽篇幅不长,仍生动地代表了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一代从西方艺术理论回归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学者所做的探索和开创性研究。

 

正文后还附有梁思成先生中国雕塑史讲义全稿的原件图片,共八十张。这使得本书同时具有历史文献的意义,亦可使读者的阅读更加丰富,得以一睹梁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手迹。

 

  此次出版,特邀艺术史学者郑岩撰写万余字长篇导言,资料翔实、论说深刻,引领读者进入梁思成艺术精神的世界。 >>>郑岩:梁思成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整全与贯通的思考

 

 

 

同道中国

韩愈古文的思想世界

 

刘宁 著

ISBN9787108076533

 

本书以贯通中国文章史、思想史的视野,对韩愈通过“文教”传统在中国思想史和中华文明史上的重大贡献,做出了独到而深入的发明,从成体之功、造语之力、文道追求三个主要角度,全面探讨了韩愈古文在文体、文法、语言、观念上的新创,以及这些创新与其儒学复兴思考的深层联系,揭示了韩愈古文深邃丰富的思想世界。

 

  书中详细讨论了韩愈追求拟圣、追寻定名、讲求开放师道、推重天性忠诚等思想特质与其古文成体之功的深层关联,分析了其语言创新所体现的激进追求与超越力量,同时深入探究了韩愈对“文道观”的全新建构。这些观点不仅激活了韩愈的思想能量,也光大了唐代在中国的精神传统和思想史上的启示性地位,并对“唐宋变革说”提出了新的回应和解说。 >>>刘宁:韩愈古文的“不怨之怨”

 

 

 

以王羲之的名义

《集王圣教序碑》的经典化之路

 

罗丰 著

ISBN9787108074911

 

  本书为考古学者罗丰对“行世法书第一石刻”《集王圣教序碑》所做的全面考察,梳理了由唐至清人们“以王羲之的名义”推动该碑经典化的历程。他不只关注文字、书法,更考索了碑的形制、花纹、石材,以及碑的物质存在同书法和碑文内容的关系;从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角度,回答了一些重要的书法史问题。 >>>罗丰:《集王羲之圣教序碑》的经典化之路

 

 

 

柠 檬 树

一个阿拉伯人,一个犹太人和一个中东心底的故事

 

[]桑迪·托兰 著  杨扬 译

ISBN9787108075512

 

《柠檬树》通过追溯两个人,巴勒斯坦难民巴希尔和犹太定居者达莉娅的错综复杂的人生,将阿以冲突通过非常具体的个体之间的冲突展现出来。将两位主人公联系在一起的,是一座位于拉马拉(现属于以色列)的石头房子。1930年,阿拉伯人巴希尔的父亲建了这座房子,后来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的激烈冲突中,阿拉伯房主一家被迫流亡。而房子的新主人达莉亚和父母,是战后来自保加利亚的犹太大屠杀的幸存者。1967年六日战争以后,巴希尔回访自己出生时的石头房子,由此开启两位主人公——阿拉伯人巴希尔·哈伊里和犹太人达莉娅·埃什肯纳兹——之间的对话,也开启了他们之间艰难的友谊,这段友谊跨越宗教分歧,持续了四十年的时间。

 

令人感动的是巴希尔和达莉娅一直试图超越否认、靠近彼此都能接受的真相。直到最后,两个人也没有停止争议和谈话——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也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他们的天性中——聪慧的,求索的,热情的和全心投入的——也许埋藏着最好的希望,由此可以解决人类历史上最棘手、顽固的争端之一……

 

  简单、粗暴地宣称巴以冲突的僵局无法解决,这种做法是最容易的、诱人的,但《柠檬树》告诉我们,这段冲突在历史长河中很短,两个民族之间的冲突,只有一百年多一点。 >>>“以色列地”还是“巴勒斯坦地”:一栋房子两个家庭的故事

 

 

 

 

—— 副 榜 十 种 ——

 

 

酒之爵与人之爵

东周礼书所见酒器等级礼制初探

 

阎步克 著

ISBN9787108075260

 

上古时代,酒器在等级礼制中占有特殊地位。爵、尊这样的酒器之名,遂变成人的等级地位用词。“爵”是最重要的品位之名,“尊”是最基本的身份地位之词。酒爵(与酒尊)等级用于维系人之尊卑。

 

经精细考辨,作者梳理了“爵”之概念变迁,揭示出“五爵”是一套“容量化器名”,遂将五等之差与“以小为贵”等典礼用爵的等级架构公诸于众,一种史上绝无仅有的“容量化”等级酒器礼制得见天日。

 

  此项研究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论意义。“道在器中”,在奇异的饮酒器礼制背后,潜藏在礼学逻辑下的一套“体系”浮现出来,整齐清晰,高下有序,古人构建华夏礼乐的卓越能力得以呈现。 >>>阎步克:酒之尊与人之尊

 

 

 

从福楼拜到普鲁斯特

文学的第三共和国

 

[]安托万·孔帕尼翁 著  龚觅 译

ISBN9787108073761

 

文学研究是自古以来的事业,但作为大学教育的“文学史”并不与生俱来。它的诞生伴随着一次学术权力的此消彼长。

 

1850年以来,作为学科的“历史学”从历史文学中独立出来,史学家在法国知识界迅速攫取话语权,成为推动中、高等教育改革的主力成员。19世纪末法国的政教分离与教育改革促成综合大学的建立,在此之前,属于古典人文学的“文学研究”由修辞学主导,从此以后,在史学家的主导下,文学研究脱离了摆弄辞藻的面貌,被放入历史和社会的关系中加以关照。几乎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学科的“社会学”在大学中初露峥嵘,“教育学”这个社会学分支也在此时诞生。朗松之于文学史,就如涂尔干之于社会学,作为两门彼时的新兴学问,二者都试图在文学/历史、哲学/历史间打下楔子,为自己开辟空间。

 

  本书试图描绘的正是从普法战争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即“福楼拜到普鲁斯特”这段时期内,法兰西“学者共和国”的全景图,大量史料串联起法兰西第三共和治下法德知识界的恩怨往还、史学与文学的分合、德雷福斯事件呈现出的意识形态光谱以及朗松、涂尔干、圣勃夫、吕西安·费弗尔等一干活跃在世纪之交的法国学者群像,在某种意义上,《文学的第三共和国》甚至可以被当作一部理想的现代小说阅读。 >>>适合《追忆似水年华》的读法

 

 

 

一部自传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著  杨鹏 译

ISBN9787108074676

 

在现代建筑界和设计界,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和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并列,被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四位大师。在近六十年的建筑师生涯中,赖特总共设计了一千一百座建筑,其中约五百座建成。包括流水别墅、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等八件作品,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他的二十五件代表作建筑,被美国政府列为“国家历史名胜”。1991年,赖特被美国建筑师协会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美国建筑师”。1966年,美国邮政发行赖特头像的纪念邮票,作为“杰出美国人”系列邮票之一。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自1972年起,专设赖特早期建筑风格的永久展厅。安·兰德的著名长篇小说《源泉》,书中职业为建筑师的主人公,其原型即赖特。

 

  本书是建筑或设计大师当中,非常罕见的长篇自传。全书文字流畅而不乏抒情、幽默,有大量人物的行为、对话等细节描写,接近于自传体小说,模仿赖特自己所崇拜的伟大作家雨果的笔法。以外祖父举家从威尔士移民来到美国开篇,接续自己的童年、少年,初恋、进入建筑领域,以及成年后的婚变、破产、事业低落和晚年的复兴,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极为丰盛。 >>>赖特与浮世绘

 

 

 

杂文的自觉

鲁迅文学的“第二次诞生”(19241927

 

张旭东 著

ISBN: 9787108059345

 

鲁迅杂文虽然诞生于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但它同一般的现代白话散文的关系,却如同量子力学同牛顿力学之间的关系;就是说,在文学意识、作者意识、形式强度和风格总体性等方面,它与同时代的写作之间保持着一种代差或“降维打击”能力,并把这种结构距离一直保持到20世纪的终端。

 

这种结构性代差不仅具有形式和审美内部的价值和意义,也在鲁迅杂文的现实表现和历史表象领域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这就是鲁迅晚期杂文在编年体合集意义上形成的“诗史”气象。“杂文的自觉”是鲁迅杂文本体论或存在论意义上的整体自觉,它同时开启了鲁迅文学形式空间和历史空间的自我建构。 >>>张旭东:杂文是鲁迅的唯一选项

 

 

 

钢 的 城

美国锈带兴衰史

 

[]加布里埃尔·维南特 著  刘阳 译

ISBN9787108076649

 

匹兹堡曾经是美国的经济中心与“工业心脏”,其钢铁制造业在20世纪初期繁盛一时,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去工业化浪潮中逐渐衰落,与此相伴的则是医疗照护经济的蓬勃发展。然而,匹兹堡的经济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照护经济繁荣景象的背后是医疗工作者过度的劳动、极低的薪资与不被承认的社会权利。

 

  在本书中,作者维南特带领我们深入美国“锈带城市”的中心,以档案研究与个人口述史相结合的方式细致呈现20世纪匹兹堡经济转型的阵痛,揭示钢铁业的衰落和照护经济的兴起对工人阶级的生存境遇与生活方式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如何放大了工人群体内部的性别与种族分化,以及这种分化如何以潜在的方式影响并重构美国经济与政治的未来。 >>>掉进无底洞:匹兹堡20世纪50年代的钢铁业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唐晓峰 著

ISBN9787108075529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是要探索并解释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迁、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社会人文空间衍变的复杂过程。它将人的能力(理性的与感性的)与大地紧密结合起来,并展示人类历史行为的空间维度,这是观察世界的特殊视角,是理解历史的必要路径,这种视角与路径是不可替代的。

 

  历史地理学作为学科的形成,是人类智识发展的必然成果。它以生存世界的丰富性为前提,揭示其间隐含的错综关系;它以人类的本质为旨要,论证文明的多维特征;它以理性反思为基础,为前瞻提供智慧。历史地理学所关注与叙述的知识类型、人文理念、地方习俗,乃是构成当下社会生活的重要元素,所以历史地理学离每个人都不远。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柯鲁克自传

从汉普斯特德荒野到十里店

 

[]柯鲁克 著  王烁 译

ISBN9787108074980

 

  柯鲁克的一生走过了整个20世纪。他在伦敦东区度过童年,成年后赴美留学,赶上了经济大萧条。他在进步的学生组织中十分活跃,大学毕业后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国际纵队英国旅,并负伤。在“二战”中,他被派往印度作战,期间两次来到中国。战后他留在中国,参加华北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妻子伊莎白撰写了关于解放区抗日和土改的名著《十里店》,还参与创建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他将后半生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 >>>纪念伊莎白 | 来到中国与柯鲁克的选择

 

 

 

大学教育与知识的未来

 

[]安德鲁·阿伯特 著  王桐 陈嘉涛 等译  解斯羽 校

ISBN9787108074812

 

  安德鲁·阿伯特是美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将自己绝大部分的生涯投入对知识体系的研究当中,本书收集的一系列文章正展现了其近年来对大学、学术生活以及知识所做的思考。在这些文章中,阿伯特探寻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各自的价值,追问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面对当下过剩的知识和令人存疑的知识的未来,辨析出版社、图书馆、学术界的应对策略;他还对三位闻名于世的中国社会学家陈达、瞿同祖、费孝通的作品进行评析,展现其对“教育”作为一种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关注。 >>>费孝通的两村

 

 

 

悲喜同源

陈其钢自述

 

陈其钢 著

ISBN9787108058492

 

著名旅法作曲家陈其钢首部个人自传,以坦诚的笔触,深入剖析了音乐与音乐之外的故事。从年轻时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到前往法国深造并成为音乐大师梅西安的关门弟子,再到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音乐总监以及为电影《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和《归来》创作音乐……

 

  这是一部深刻而坦诚的回忆录,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他,以几十年来的音乐创作和生活经历,探讨对“音乐”与“人生”的领悟,他的挫折、梦想、坚韧与真实。音乐是陈其钢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他音乐之外的故事同样令人深思。陈其钢以坚毅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悲喜,他的故事将触动每位读者的心。 >>>听陈其钢讲他的“音乐之外”

 

 

 

暴风雨中的中国

尾崎秀实文选

 

[]尾崎秀实 著  张秀阁 赵京华 译

ISBN9787108075604

 

尾崎秀实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最受瞩目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同时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一直以来他还被赋予了多重的身份,如杰出的新闻记者、时事评论家、佐尔格红色国际谍报组织成员,乃至忧国忧民的民主主义志士和国际共产主义者等。1944 年,年仅43岁的尾崎秀实被日本法西斯处以绞刑,这更使他在“二战”后成为一个反战、革命的世纪传奇。这种传奇性甚至超出了历史和思想学理层面,而在大众传播领域一再得到重述,但大众层面的叙述又始终泥沙俱下。尾崎秀实这一历史人物,尤其是他作为20世纪中国社会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的真诚理解者,以及帝国主义批判者和亚洲民族平等联合之倡导者的形象,在纷繁复杂的传记史料和研究文献中尚未得到清晰刻画。

 

从某种意义上讲,尾崎秀实也是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业而牺牲的。因此我们重新整理他生前的著作,并在20世纪剧烈变动的世界史语境下加以解读,力图从思想和学理层面开掘其卓越的中国论遗产。这是我们编选、出版这部《暴风雨中的中国》的初衷。

 

  本书篇目的编排以原作发表或写作时间为序,内容涉及抗日战争,中日关系的解决之道,如何建设亚洲社会主义圈和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等,力求以编年的方式呈现这些具有历史文献意义的文字。 >>>尾崎秀实:“西安事变”内在于现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

 

 

  特约评委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陈子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丁  中华读书报

  高峰枫 北京大学英语系

  贾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康子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雷思温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李公明 广州美术学院

  陆  文汇报

  陆  北京大学中文系

  罗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刘  南方都市报

  毛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马培杰 新京报

  瞿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舒  河南大学文学院

  田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陶庆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吴晓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

  王  澎湃新闻

  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袁一丹 北京大学中文系

  郑  商务印书馆

  祝  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

朱自奋 文汇报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