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的笑
殳俏,生于1980年代的“美食工作者”(她曾经这样定义自己)。
她只写自己寻觅发现的、吃过觉得美味或差劲的食物、菜肴、饭馆……
本书是殳俏炮制的一顿大餐,她将近年所撰的饮食文字进行筛选和整理,“烹调”成四道“大菜”:
想吃么? 我吃了…… 吃饱啦! 明天,吃什么? “大菜”登场前后还奉上“开胃前菜”和“美味甜品”——日常吃喝涂鸦。
开吃咯!
作者被誉为饮食界的“印第安纳•琼斯”,他周游世界探索千奇百怪的美食,发掘久已失传的食谱。然而,他不是为了口腹之欲而吃,而是藉着探索美食来体验生命,通过吃来品尝这个世界的文化、历史,以及情感。作者发现,怪异的食品本身未必有趣,一定得是有趣的人吃了它,或是某人为了有趣的原因吃了它,它才有趣。在身经百战之后,作者觉得,还是“最简朴的食物能挑动最深的体验”。
民以食为天。连最懂得生活艺术的林语堂大师,都认为美食是人世间最大的享受,何况我们小市民呢。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在小市民的天地中,对烹小鲜的态度也跟治大国一样重要。为什么说是“小鲜”呢?任何食物如果不鲜,则不美。新鲜的食物就必须是当地出产而且合时令的食物。走遍天下,品尝各地时鲜,是芬娜的美食散文集《绕着地球吃》的主题。
十八分钟,习惯滥情的可以下跪向上问天,一生人究竟有多少个十八分钟?又或者你顶回一句,十八分钟,行行企企,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但如果只给我十八分钟,我当然可以走入厨房,快手快脚全无难度地只做一样东西,可以是汤可以是面是饭是前菜是甜品,反正都是最能够讨好五劳七伤的自己的comfort food。实验成功满足了自己,当然也可以进一步惠及心爱的一人或众人。
大条道理地奉献大家回归厨房也是多余的了。享受过程,好滋味说明一切,就让这十八分钟为食之旅,从当下这一秒钟开始!
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奥普拉(Oprah winfrey)之于美国,有如本书作者贝尔纳·皮沃之于法国,然而这位皮沃老先生不但爱书,更爱酒。里昂长大的他,家里拥有一小块葡萄园,也自酿博若莱,没想到,这个因缘竟让他在应征《费加罗报》文学版记者时,跟总编辑聊了开来,还因此被录用……
本书以字典形式编排,由A到z收录108个葡萄酒相关词条.通过幽默轻快的笔调,将丰富的葡萄酒知识、历史.文学典故和文人轶事信手拈来。
收录周作人、梁实秋、王蒙、张中行等中国现当代学者、作家关于酒的散文、随笔共69篇,“何以解忧”谈及陶潜之贪杯,刘伶之沉湎,李白之豪饮,逸趣横生;“壶边天下”畅谈各地酒品,酒意正醇;“酒话连篇”泛谈酒史酒文化,从酿造之法到酒令之趣; “酒界往事”忆旧念故,感慨人生,人事倥偬,几多况味都在酒香中弥漫。
“日常起居以及饮食男女中,蕴藏着大智慧、好文章”,本书从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茶”出发,以茶人、茶事、茶俗、茶具、茶水等为话题,漫话“茶话”、“茶事”,品味“茶雅”、“茶俗”。全书共收集周作人、林语堂、汪曾祺、董桥、老舍、贾平凹等人的散文、随笔70篇,“抖落尘埃,清茶一壶,知己三两,于刹那间体会永恒”。
|
“我是一个馋人,常常两肩担一口,东西南北走。无他,觅食而已。但吃的也不是珍馐美味,只是平常百姓家的日常之食。所以,我不是美食家。其后,因为教学,搜罗一些有关的资料,这些都是油腻腻的,旁人不屑一顾。但渐渐发现中国饮食虽是小道,却有深厚的文化基础,非仅茶余饭后的谈助而已。” 《肚大能容》是逯教授的饮馔新著作,将其近两三年发表于报端的饮食文章集结出版。透过历史的考察、文学的笔触,与社会文化变迁相衔接,更上层楼,为中国饮食文化拓展出新的领域。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可要先请您作好减肥的准备,毕竟在逯教授精彩的文笔下,谁能抵抗美食的诱惑呢?
|
车辐善吃、懂吃,且身经各种场面,广交三教九流,广识士夫名流,与张大千、谢无量、李(吉力)人诸先生游,又如引车卖浆之流,贩夫走卒之辈同饮食,于是车辐之美食,兼得士大夫之上流品位与下层社会之苦食。除精于食,复博闻强识于四川的文化、民情、风俗与政事,是以四川的文化名流。
本书收文章30来篇,这些文章依然是作者一贯的风格——兼有旁征博引的历史考察与各地访食的人间情怀,以温婉的文学化笔触娓娓道来。其中有写饮食之妙的美文,有写名菜与历史掌故,有留心身边的饮食变迁,将文史典故、现实生活、怀旧忆旧融为一体。“浙中清谗,无过张岱。”
★文物专家王世襄之子讲述父亲以及家中的两位老老人的吃主儿故事
★再现老北京的风情和旗人的生活侧面
我这三位至亲都是“吃主儿”,做东西讲究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有条件时做,没条件时创造条件还要去做。做出来的东西可能不是名馔,但绝对是美味。
美食家似乎都可以称之为“吃主儿”,并且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实不尽然,因为“吃主儿”必须具备三点,就是会买、会做、会吃,缺一不可。
“吃主儿”之所以称之为“吃主儿”,是因为他不甘心于道听途说,不甘心于人云亦云,不甘心于先入为主。
“吃主儿”,讲究不糟践东西,每天做饭时若有蹬下来的肉皮、剔下来的骨头、剁下来的鸡爪子、鸭翅尖,剥出来的鸡鸭内金,吃西瓜、南瓜留下的西瓜子、南瓜子以及剥下来的橘子皮都没有一扔了事的习惯。一定是想方设法把它用上,一时用不上的,也要妥善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经过28年的放浪形骸之后,身兼大厨和小说家双重身份的安东尼·伯尔顿决定把他的故事和盘托出。从他在Gironde第一次吃牡蛎,到他在普罗温斯城的一个低级嘈杂的餐馆里当地位低下的洗碗工;从洛克菲勒大厦顶层彩虹会所的厨房到纽约东区的毒品地;从东京到巴黎,再回到纽约,伯尔顿厨房里的故事既出乎意料又充满激情,既滑稽可笑又令人震惊。
安东尼·伯尔顿,职业厨师,首部非小说类作品《厨师机密》风靡全球。他周游世界,遍尝世上美味,但他所进行的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食之旅……
伯尔顿《现代启示录》的启发,先到西贡,生吃了海鲜淋漓、尚在博动的眼镜蛇的心脏;接着到“黑暗心脏”柬埔寨,深入地雷密布的红色高棉地区;他与俄国黑帮同桌共座、分享美餐;他参加巴斯克全男美食烹饪协会在北葡萄牙举行的中世纪宰猪仪式;他还在撒哈拉沙漠北部与莱里萨尼部落土人同尝烤全羊;他甚至到劳德里法式饭店“朝圣”,最后又回到他孩提时第一次吃牡蛎的小渔村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