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口述史

作者:[中国大陆]王尧

编辑:唐明星

ISBN:978-7-108-07674-8

出版日期:2024-07-24

定价:¥79.00

前言:

【后记】


  在声音的回放中,我生出遥远的感觉。从口述(声音)到开始撰写初稿(文字),积十余年之久,才有今天这样的面貌。从完成初稿再到付梓出版,差不多又是十年时间。在写这篇后记时,我重放了当年的部分录音,这些不同的声音留存了一段文学史记忆。


  口述史工作告一段落后,我想想后怕,如果换到今天,即使我有这样的愿望和计划,也几乎没有精力和条件去实施了。时过境迁,亲历者或年迈或辞世或销声,或由于种种原因不再愿意口述回忆。我说告一段落,是因为这本口述史留下了不少空白和遗憾,有待我日后补遗、充实和调整,而这些问题亦与口述史的特点和难点联系在一起。


  最早读到英国学者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时,我对口述史方法颇为好奇,这本书是2000年被译介到中国的。在此之前,20世纪90年代初期唐德刚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在国内学界有过影响,我因此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口述史工作有所了解。在当时,我并没有用口述史方法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具体想法。


  2001年上半年,我在台湾东吴大学任客座教授期间,淡江大学中文系邀请我主持一项总结田野调查的学术活动,由此略知台湾学界的口述史工作。于是,我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尝试用口述史的方法撰写中国当代文学史。2001年夏天,林建法邀请莫言和我在大连聚会,策划了后来持续很长时间的“小说家讲坛”。作为讲坛活动的延伸,我们又在2003年出版了“新人文对话录丛书”。我因此和很多作家有了联系,口述史工作初步展开。在掌握了访谈、储存、筛选、声音转成文字等口述史的基本环节,而且对口头文献、用声音记录历史的方式有了特别的热情和自己的思考后,用“口述史”的方法做文学史成为我的新领域。2003年,我确立以“新时期文学”(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文学)作为口述史的范围,集中精力研究口述史的理论方法,开始做文案和访谈,并陆续发表了部分成果。从那时开始,便有读者询问口述史何时出版。


  尽管我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有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但相对熟悉的是文本和思潮本身,其背后的故事或相关联的人事则知之甚少。因此,除了需要熟悉作家作品外,与文本、思潮、事件、论争等相关的事都有待了解、发现和整理,这涉及作家、编辑、出版家、批评家、文学活动家和文艺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等诸多讲述者。多数线索是在不断阅读和采访中发现的,有些得之偶然。因而,为访问所做的案头准备几乎超过了访谈本身的时间。200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访问一个月,我几乎重新翻阅了一遍80、90年代重要的文学期刊,特别留心一些重要作品的责任编辑,以及在第一时间对作品发表评论的学者,这样可以找到访谈的人选。现在重新翻阅当时不断补充的访谈“地图”,感觉是一次漫长的文学之旅。


  在确定了受访者之后,如何联系、何时访谈都是件困难的事。有些我想访问的作家,像汪曾祺、高晓声、路遥等已经谢世了。一些作家诗人和相关人士生活在国外,即便联系上,但何时能够访谈则是未知数,这是口述史的整理工作持续十余年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些受访者年事已高或者患病。访问林斤澜老师时,他正在医院里看病,是躺在病床上口述的,我非常不安。去北京陶然亭访问李清泉老人,他患眼疾,行走也不便,访谈结束了,他坚持送我到门外,我走到楼道的另一端,老人还站在门口,我为之动容。我访问的前辈中,李清泉、林斤澜、李子云、陆文夫、章仲锷等先生已经辞世。有一些我想访问的人,虽然联系上了,但婉拒口述,我虽然理解,也甚为遗憾。如果有可能,我还是想请教他们。有许多年,我常常一个人背着行囊,在火车和飞机上奔波,访问各地的受访者。


  由声音到文字的转换是另一件困难的事。将录音稿整理成文字,开始是让我的研究生做的,这一工作非常辛苦。但自己在整理这些文字稿时发现,学生对其中的一些历史不是很熟悉,他们也未在采访现场,最初的文字稿不免有些差错,所以在整理文字稿时我又重放录音核对和修订。当时没有录音笔,用的是卡式录音机,整理文字时特别麻烦。这次再校订时发现,我手上已经不能播放的这种录音机早已被时代淘汰了,幸好一个学生从淘宝网上帮我购买到了。把声音变成文字,肯定要删除一些内容(包括一些涉及人事关系的内容或者不合时宜的内容),这些删除是否妥当,我自己也没有完全把握。将来再版时,如条件允许,或可复原一部分。讲述者的语气、神态和身体语言也是很难复原的,这也是口述史到目前为止未能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其中的一些文字稿,我请讲述者做了校对,但多数无法如此。因而,如有不妥之处,责任在我。由于技术原因,部分口述内容未收录,容待以后增补。


  在书稿付梓时,我要向所有的受访者表达我的谢意和敬意。没有他们的讲述,也就没有这本口述史。我向所有协助我完成这一工作的朋友表达谢意和敬意,没有他们的协助,访问工作不可能做到这一程度。在这个意义上,口述史是一项集体性的工程。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特地为本书作序,给予许多鼓励。我还要特别感谢三联书店的责任编辑唐明星老师,由于三联的努力,这本书才有机会和读者朋友见面。对其他关心本书出版的朋友,也在此一并致谢!

内容简介:

  以口述的形式记录了“新时期”的重要的思潮、事件、论争和创作、编辑、出版,向我们回答了“在我们的文学史里,那些足以留名的小说、轰动一时的刊物、影响深远的会议、引发争论的讨论……它们都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此书历二十余年方才完成,是国内首部“新时期文学”口述史著作,亦是一部珍贵、鲜活的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史的学术著作。


  作者历数十年、多次奔赴北京、上海、西安、太原、南京、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采访了李子云、陆文夫、顾骧、邵燕祥、林斤澜、卢新华、刘心武、陈思和、冯骥才、北岛、李陀、莫言、铁凝、毕飞宇、叶兆言、余华、苏童、朱伟、铁凝、残雪、池莉、王安忆等59位作家、评论家、编辑家、文学活动家,做了数百人次的口述实录与书写整理,近300条知识点注释,详细呈现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界的各种面相。

章节目录:

序  “文学生态”史的开端
绪论


上编 思潮 事件 论争
一、“伤痕文学”
二、《今天》创刊
三、“拨乱反正”时期的重要会议 
四、“新时期文学”初期的反思 
五、“第四次文代会”报告起草 
六、“第五次文代会”报告起草 
七、批判《苦恋》 
八、“三个崛起”前后 
九、关于“现代派”的通信 
十、“杭州会议”
十一、“重写文学史”
十二、“人文精神”大讨论


下编 创作 编辑 出版
十三、“改革文学” 
十四、汪曾祺小说 
十五、“京味小说”等 
十六、莫言的文学世界 
十七、“寻根小说”
十八、“先锋小说”
十九、“新写实小说”
二十、“女性写作”
二十一、其他小说 
二十二、年代长篇小说 
二十三、文学期刊与小说 
二十四、年代长篇小说(上) 
二十五、年代长篇小说(下) 


附录一 “重返 年代”与当代文学史论述 
附录二 关于“年代文学”的再认识 
后记


作者简介:

  王尧,文学史家。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鲁迅文学奖理论批评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长期关注与致力于口述方法研究,2002年起策划主编“新人文”对话录丛书,成果有《莫言王尧对话录》《韩少功王尧对话录》《李锐王尧对话录》等,另有访谈《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主要作品有:学术著作《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大系》《文革文学大系》《中国当代散文史》《作为问题的八十年代》等,散文随笔集《一个人的八十年代》《纸上的知识分子》《彼此的历史》《王尧文学评论选》等,2021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民谣》。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