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玉萍 彭铟旎
编辑:王竞
ISBN:978-7-108-06522-3
出版日期:2025-03-27
定价:¥38.00
导论选摘
男性农民工的声音和主体经验在学术讨论中则是缺失的。在有关迁移的西方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男性声音缺失的情况,这类缺失导致了我们知识上的一个空白,即数量庞大的、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如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支柱——父权制家庭系统。对中国农村男性声音的忽视可能来源于这样的观念,即农村男性是父权制的实际受益人,所以他们的经验不需要大量且广泛的调查研究。但是,性别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体的特征,而是关系性的。性别不平等源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互动,以及互动性情境和制度性情境的交互影响。如果不考虑男性的主体经验和能动性,我们很难建立一套完整的认知来准确地理解迁移是如何生产、再生产、挑战和改变中国父权制家庭的。而且,男性也不是一个同质性群体。在男性气质研究的旗帜下,男性之间的不平等以及这些不平等如何塑造了父权制已经成为西方学界一个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Connell,1987)。但是这一理论视角很少被用于讨论中国城市中的男性农民工的主体经验。大多数关于中国家庭的研究都聚焦于“合作模式家庭”中的结构性原则,而忽视了家庭中的亲密关系、情感和个体能动性(Yan,2003)。朱爱岚也指出,中国之前的家庭研究更多关注不同家庭之间,即家庭与外界的互动,而不是家庭内部各人的关系及互动过程(Judd,1994)。换言之,大多数学者的目光一直集中在中国家庭的公共层面,包括经济、政治和法律层面。
本书一共分为八章。首章为导论,第二章简要描绘了被访者的打工生涯以及相应的宏观社会背景。农民工的打工经历是与中国城乡不平等、经济现代化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城乡流动相关联的。第三章讲述了男性农民工如何在城市中体验爱情与亲密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在个人选择与父母影响之间寻求平衡。第四章关注的是夫妻之间关于迁移的协商,以及源于迁移或与迁移相关的婚姻内传统的男性支配模式的延续性与变化。第五章检视了城乡迁移所带来的新处境如何令家务分工的协商成为夫妻间的重要问题,并关注男性农民工如何发展出一套反城市霸权男子气概的话语,从而合理化自己在家庭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家务参与。第六章探讨了父职缺席的困境:尽管迁移使得父亲们实现了供养孩子的工具性角色,但同时引致了多面相的情感鸿沟。第七章讨论男性农民工作为远游的儿子,如何化解他们无法如中国传统孝道所期许的那般去服侍和供养自己父母所带来的失败感,以及他们如何努力通过情感性的措辞来重新诠释孝道。基于上述章节的一系列发现,在第八章中,我们提出了“男性妥协”这一概念,用以讨论与迁移相关的性别实践与身份。这也进而为分析迁移如何改变家庭提供了一个性别及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男性农民工是如何解释和回应由城乡迁移所带来的种种转变。
男性向传统性别理想妥协,是因为女性的工资很重要? (文 | 南方周末记者 沈河西)
阅读这些个体的生命故事如此激动人心;即使对于不具有学术背景的读者,本书的分析也令人欲罢不能。《男性妥协》的田野故事既深入又广阔,是一本重要的著作。此外,由于作者的分析讨论不拘限于中国,所以本书也会对北美学术界产生影响。
——戴慧思(Deborah Davis),耶鲁大学教授
《男性妥协》一书将男性农民工这一群体拉倒了聚光灯下。作者以细致的田野调查资料和出色的分析,阐述了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夫妻权力、子女义务等看似不可妥协的家庭关系模式是如何在城乡迁移中发生变迁的。本书是一本必读之作。
——皮埃雷特· 洪黛露索特鲁(Pierrette Hondagneu-sotelo),南加州大学教授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