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路易士·艾伦
编辑:宋林鞠
ISBN:978-7-108-07943-5
出版日期:2025-08-19
定价:¥185.00
我曾试着记下所知的种种,在阅读藏在档案馆中英、日文有关缅战的正史、将领们的辩白、新闻报道、私人回忆录、日记或记述之著作等大量资料,又与双方人士不断沟通,分享或争辩记忆中的情节之后,我修正了原来无意识的臆想。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就是要述说这场战争的实况,以及我认为它所代表的意义,以探究战争背后的政治结构,同时描绘奇异又复杂的战阵上,每个人的奇妙又复杂的个人经验。
——路易士·艾伦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七天,日本自缅南进攻缅甸。当时英军不敌溃退,致中国十万远征军援缅失利;日军联合昂山领导的“缅甸独立军”攻陷毛淡棉,迅速控制全缅。盟军被迫在雨林、泥泞与疫病中艰困撤退,缅甸的美丽地貌遂成为残忍的杀戮战场。
这片被战争烙印的土地见证了20世纪30至40年代军国化日本向西扩张的极限,及其随之而来的灾难性败北。从1941年的黑暗开端到1945年盟军的疲惫胜利,此战不仅成为英国在“二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也深刻影响了参战方的命运。对英国而言,这场战争不过暂时延长了其殖民统治的寿命;至于缅甸,独立并未带来和平与繁荣,反而继续陷入恐怖的内战中;日本在战后不久又重返缅甸,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持续渗透。这留给读者的种种思绪,令人掩卷太息。
路易士·艾伦为缅甸战争期间英方的翻译与情报专家,战后深入参与对日军战俘的讯问。他以亲历者与观察者的双重视角,结合珍稀一手史料,历时四十年呕心沥血写成此书。本书被誉为“关于缅甸战场最详细和权威的著作之一”,中译以“日落落日”为题,象征着日不落的英国与太阳旗国日本在战争中的兴衰更迭,试图传达这部力作的史诗气质。
人物介绍
参战人数一览
译者序 朱浤源 杨力明
序 路易士·艾伦
插图一览
地图一览
第一章 日炙孤桥:日夺缅甸
第1回 断桥拒敌
第2回 日军所到最远处
第3回 “做自己”(缅甸人观点)
第4回 白人的负担
第5回 缅总理入狱
第6回 铃木大佐与三十志士
第7回 铃木促婚
第8回 史密斯将军西望大海
第9回 毛淡棉古塔旁
第10回 密密凯和笙姨乍见战争
第11回 巴希尔炸桥
第12回 被弃之城
第13回 统帅逃劫
第14回 最长的撤退
第15回 平民溃逃
第二章 棋逢对手
第16回 首次阿拉干诸役
第17回 温盖特首次远征
第三章 木村侵印:日军计划进攻印度与第二次阿拉干战役
第18回 酝酿侵印
第19回 牟田口执意开战
第20回 苏巴斯·钱德拉·鲍斯(S. C. Bose)
第21回 方镇设置
第22回 英军对策
第四章 剑裂矢尽:英帕尔和科希马,1944年3月至7月
第23回 英帕尔景色
第24回 黑猫斗白虎
第25回 申普路拉锯战(一)
第26回 攻下桑萨克
第27回 申普路拉锯战(二)
第28回 一战科希马
第29回 黑猫再斗白虎
第30回 南士贡之战
第31回 东京来的视察员
第32回 河边亲赴前线视察
第33回 再战科希马
第34回 黑猫三斗白虎
第35回 三战科希马
第36回 公路打通
第37回 山内的天鹅之歌
第38回 上原兵长的毒气
第39回 岛达夫中尉历险记
第40回 申普路拉锯战(三)
第41回 四战科希马
第42回 “乌号作战”结束
第五章 再袭敌后:温盖特与史迪威
第43回 周四行动
第44回 史迪威与“菊兵团”
第45回 钦迪特飞入
第46回 武村会钦迪特
第47回 弗格森在因多
第48回 温盖特陨落
第49回 “白城”与“黑潭”
第50回 史迪威烤英军钉美军
第51回 卡尔弗特之怒
第52回 水上自裁
第六章 越江夺堡:横渡伊江;夺回曼德勒
第53回 新将领、新计划
第54回 横渡伊江
第55回 夺回曼德勒
第七章 重槌攻城:攻占密铁拉
第56回 坦克疾驰密铁拉
第57回 进占密铁拉
第58回 围城扫荡
第59回 重整旗鼓
第八章 再击仰光:追击:从标贝到仰光
第60回 标贝战役
第61回 “吸血鬼”待命
第62回 “吸血鬼”咬住仰光
第63回 笼中鸟飞了
第九章 挣扎脱出:日军由勃固突围;渡过锡当河
第64回 山中求生
第65回 绕水一战
第66回 特务探路
第67回 突围计划曝光
第68回 斋藤中佐与振武兵团
第69回 樱井回师
第70回 堤少佐犯难
第十章 败北谈降:日本投降
第71回 首度和谈
第72回 图瑞通报
第73回 最终投降
第十一章 本土反正:缅甸的战争与政治
第74回 铃木与昂山
第75回 巴莫做作
第76回 设局浅井
第77回 第136部队
第78回 昂山反正
第十二章 战后回眸:敌对双方的互评
第79回 战地的性
第80回 阶级处遇
第81回 种族差异
第82回 文艺审视
第83回 胜欤败欤留梦中
附录一 | 伤亡人数
附录二 | 锡当桥炸桥之争
附录三 | 桑萨克战斗备忘录
附录四 | 缅甸战场的英军与日军部队(1944年)
补录一 | 地名中译
补录二 | 军队编制名称及人数对照表(英、中、日陆军)
补录三 | 军阶名称对照表(英、中、日陆军)
参考文献
致 谢
路易士·艾伦(Louis Allen, 1922-1991),英国历史学家,以其对缅甸战役的权威研究闻名。年轻时在曼彻斯特大学和巴黎索邦大学接受教育,1941年12月加入海鹰步兵营,后被派到伦敦大学亚非研究学院(SOAS)接受日语训练。他在缅战时期任英方翻译专家与情报人员,战后深入参与对日军战俘的讯问。《日落落日》为艾伦代表作,基于丰富的一手资料和对日本历史文化的深刻洞察。其他著作包括Japan: The Years of Triumph: From Feudal Isolation to Pacific Empire(《日本:从封建孤立到太平洋帝国的岁月》),Singapore 1941-1942(《新加坡:1941-1942》),End Of the War in Asia(《亚洲战争的终结》)等。
主要译者介绍
朱浤源,台湾大学政治学博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台大政治系兼任教授、“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孙立人上将专案追踪访谈录》《从变乱到军省:广西的初期现代化,1860-1937》
杨力明,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硕士,陆军官校政治系教师,著有《大众传播对美国越战政策之影响》《缠斗联合国:资深大使见证录》等。
李 轶,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著有《英印殖民时期的缅甸华侨及其政治参与》。
黄文范,著名翻译家,译有《战争与和平》《西线无战事》《索尔仁尼琴全集》等。1952年起专治翻译,所译涵盖小说、散文、历史、传记等,五十余年来译著逾八十种。
杨晨光,昆山科技大学兼任讲师。
萧明礼,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日本武藏野大学讲师,著有《“海运兴国”与“航运救国”:日本对华之航运竞争(1914—1945)》等。
黄竣民,陆军官校毕业,译有《东线之鹰》《无役不与》《步兵攻击:经验与教训》等二十余部作品。
梁一萍,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美国研究博士,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著有《移动之民:海外华人研究的新视野》等。
张琼惠,俄勒冈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著有《哈金的战争书写:以〈战废品〉为例》《美国华裔文学评论集》等。
【专家推荐】余戈:“滇西抗战三部曲”作者
欣闻三联书店出版了路易士·艾伦《日落落日——缅甸:最长的一战》,在我书写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时,对于友邻战场英军作战的了解,有这本书就足够了。
作为深耕滇西抗战史的写作者,我深知理解一场战争的全貌,需要跨越阵营与视角的壁垒。路易士·艾伦的《日落落日》恰是这样一部打破偏见、还原历史肌理的杰作。
中国读者铭记远征军与驻印军的浴血奋战时,亦需知晓:收复全缅甸的英军,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从溃败到反攻的艰难蜕变。书中既展现了仁安羌解围等中英协同的高光时刻,也客观呈现了英军在装备、指挥、士气上的挣扎与成长,澄清了我们对其“怯战”“低效”的片面认知——他们的坚守与反击,同样是反法西斯战争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尤为难得的是,这部作品完美诠释了“微观战史”的精髓:从锡当桥爆破时工兵的紧张呼吸,到英帕尔战役中普通士兵的家书与伤口,再到日军基层军官的作战日记,每个细节都到位、精准。作者曾亲历审讯日俘,战后仍与交战双方保持联系,这种独特经历让他掌握了“第二机位”的珍贵素材——日军的战略考量、英军的内部博弈、缅甸民众的挣扎,在他笔下形成了立体交织的“全知视角”。
读罢此书便会明白:战争从不是单一叙事的产物。它让我们看见不同阵营在绝境中的抉择,更让我们懂得,铭记历史不仅要缅怀自家先烈,亦要理解那场全球性战争中每个参与者的复杂命运。这是一部经得起反复研读的战史经典,更是理解滇缅战场不可或代的关键拼图。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