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大陆]涂文学
编辑:李学平
ISBN:978-7-108-07263-4
出版日期:2022-04-12
定价:¥139.00
导 论
上 编 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章 外力推引与内部回应:外源性次生型城市化
第一节 直接推力与间接推力:近代开埠开放对中国城市化的多重影响
第二节 “被城市化”:外力推引下近代中国城市化若干特征
第三节 刺激·引领·示范:城市化进程中外力与内力的双向互动
第二章 国家主导与民间参与:自上而下展开的城市化运动
第一节 “建国必先建市”:孙中山的战略构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举措
第二节 政府管控下的民间参与: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另类”模式与独特路径
第三节 体制惯性与官进民退:民间参与与城市化运动的历史局限
第三章 城市拉力与乡村推力: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畸形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拉力:城市功能现代化与城市人口聚集
第二节 乡村推力:近代中国农村的衰败与农民离村潮
第三节 拉力不够与消极推力:城市化的困境
中 编 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第四章 “都市中国”的雏形:晚清到民国前期(1900—1927)中国城市化概况
第一节 动荡中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
第二节 参差各异:不齐的城市规模等级
第三节 东西失衡:中国近代城市不平衡格局的开始形成
第五章 “都市中国”的成长:民国中期(1927—1937)的城市发展
第一节 平稳中的发展:城市人口和数量的进一步增加
第二节 进步与落后并存:城市规模等级的不对等
第三节 地域差距扩大:中国近代城市不平衡格局的完全形成
第六章 “都市中国”进程的重大挫折:抗战时期沦陷区城市的衰落
第一节 覆巢之下:中国东北、中东部城市的沦陷
第二节 “日满一体”:伪满时期的东北城市建设与“发展”(1931—1945)
第三节 殖民劫难:抗战时期中东部沦陷区城市的衰败(1937—1945)
第四节 “发展”殊途:抗战时期港澳台地区城市的变迁
第五节 “分治”下的殖民命运:抗战时期中东部沦陷区城市变迁的差异化
第七章 “都市中国”发展的承东继西: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城市发展
第一节 抗战建国:战时大后方城市发展的要素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加快:战时西南地区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 由边而内:战时西北地区城市的发展
第八章 战乱后的衰退:抗战结束后(1946—1949)中国城市化概况
第一节 困顿与停滞:抗日战争后城市的衰退
第二节 雪上加霜:抗战结束后国民党的政治腐败和发动内战对于城市的破坏
第三节 地域差距的固化:城市格局的总体不平衡
下 编 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的现代化
第九章 “乡土中国”的嬗变: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城变:现代城市功能的发展
第二节 老城之困:传统城市的发展与衰败
第三节 痼疾难破:城市转型的缺陷
第十章 传统中的现代:20世纪中国城市社会转型与城市社会的现代化
第一节 中国早期城市的功能与城市居民结构
第二节 功能转型与近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影响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进程的社会次群体
第四节 社会生活变革的物质条件与精神要素
参考文献
后 记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