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报刊与文学

作者:[中国大陆]赵稀方

编辑:马翀

ISBN:978-7-108-07833-9

出版日期:2025-03-07

定价:¥128.00

前言:

  按照新历史主义的说法,历史只能由文本来呈现。近现代以来,报刊无疑是第一手的文本材料,不过,现代报刊一方面是历史材料,另一方面自身也是一种历史建构。由此,“报刊香港”的命名有两层含义:一是香港的报刊,二是“报”上所“刊”载的香港。也就是说,本书的任务有二:一是梳理香港文艺报刊脉络,二是借此研究这些报刊是如何呈现香港的。
  进入报刊研究的时候,既需要注意史料考证,也需要注意历史线索。对于香港抗战以前的报刊,本书予以较多的史料考订,新的史料自身就能呈现不同的维度;对于此后人们了解稍多的报刊,本书则侧重于思想脉络的梳理。
  1853 年香港创刊的最早的中文报刊《遐迩贯珍》,早已被史学界所注意。《遐迩贯珍》是中文刊物,内中又有不少华人的文章,特别是其中的几篇散文游记文学意味很浓。《遐迩贯珍》的中西混杂,呈现了香港文学不“纯”的起源。
  刘以鬯先生称,1874 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创建副刊,开创了香港文学,这一点已经成为香港文学史的公论。然而,据笔者的考证,这个说法只是一个误会,来自一个简单的史料错误。笔者查阅过大英图书馆的《循环日报》的胶片,也查阅过香港大学的微缩胶片,发现《循环日报》在创刊时并无副刊。事实上,戈公振所说的《循环日报》创立副刊,时在1904 年,这时候王韬早已经去世了。在近代士大夫中,王韬相当特别。他一直为传教士工作,曾出访国外,受西方文化浸淫较深,然而他又自小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因此他的思想不时出现矛盾纠结之处,不失为后殖民“协商”的一个范例。
  据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香港文学最早的文艺期刊,是1907 年的《小说世界》和《新小说丛》两种。《小说世界》已经不存,《新小说丛》也仅存三期。可惜,阿英没有注意到创刊时间早于《新小说丛》的《中外小说林》。《中外小说林》不但时间早,并且现存期数全,堪称香港现存最早的文学期刊。《中外小说林》以民族主义相号召,致力于推翻晚清王朝,然而对于香港自身的殖民主义却并不注意,形成了一个悖论。
  1921 年创刊的《双声》杂志,是较早刊登白话小说的香港杂志。刊登于《双声》第1 期的黄天石的短篇小说《碎蕊》,被视为香港小说“新的开始”。笔者查阅了《双声》杂志全部四期,发现类似《碎蕊》的白话小说其实不少。
  《妙谛小说》现仅存一期,即第4 期。从这一期杂志上看不到时间线索,但刊物上标明“香港代理处《共和报》”,杨国雄指出:“香港的《共和报》是在一九一一至一九二二年间出版,该刊出版最迟应在一九二二年。”
  《文学研究录》现仅存第 4 至 8 期,第 4 期的出版时间是1922 年 1 月,第 4 至 6 期这三期是月刊,由此推算它的创刊时间应该在 1921 年。《文学研究录》并非纯文艺刊物,而是中国文学研究社的函授刊物,旨在培训文学爱好者。在内地“五四”批判传统文化、倡导新文化运动的时候,香港反倒聚集内地旧文人,从事国学教育。
  这样一种文化反差的原因何在呢?从《英华青年》上可以略知一二。《英华青年》系袁良骏先生发现的刊物 ,不过他谈的是1924 年的《英华青年》,对于《英华青年》的前身却并不了解。他认为,《英华青年》创刊于 1909 年。此说显然有误,《英华青年》的创刊时间应为1919 年。《英华青年》创刊号所刊载的主编周夏明的《发刊词》,第一句话就是“民国八年,仲夏之月,香江英华青年会,举行开幕礼。礼成,佥议创办一杂志,颜曰《英华青年》”。本书将《英华青年》与《文学研究录》结合起来,考察香港“五四”不同于内地的特征。香港呼应了“五四”政治运动,却没有呼应新文化运动,相反呼吁保存中国文化,希望融合中西。这是香港文化的殖民现代性特征,或者亦可以对反思内地的文化激进主义有所启发。
  1924 年夏历八月创刊的《小说星期刊》,一向被视为鸳鸯蝴蝶派刊物,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小说星期刊》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刊物,其中确有鸳鸯蝴蝶派小说,但还有古典诗文、白话小说、新诗等,还有粤港地方文化等内容。就白话小说而言,《小说星期刊》所刊载的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被称为“香港新文坛的第一燕”的《伴侣》,是香港新文学的先导。同时,它所刊载的文言小说也具有表现私人领域、反省现代性和批判殖民主义等特征,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旧文学的现代性”。
  1928 年 8 月 5 日创刊的《伴侣》贵为“香港新文坛的第一燕”,是香港文学史都要提到的,然而我们对于《伴侣》的了解并不够。笔者发现,我们袭用的侣伦有关于《伴侣》的回忆,其实并不准确。《伴侣》并非文艺类刊物,而是一个时尚生活类刊物,文艺化是从第7 期才开始的,可惜这个刊物到第 9 期就看不到了。《伴侣》所刊小说的题材相当狭窄,基本是爱情家庭类,这应该和《伴侣》“谈谈风月,说说女人”的“通俗文学”定位有关。《伴侣》之所以受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被认为是香港第一个白话文艺刊物。不过在笔者看来,新旧文学对立其实并不是香港早期文学的主要结构,《小说星期刊》的文白夹杂才更为真实地反映了香港早期文学的实际状况。
  《字纸簏》的创刊早于《伴侣》,现存最早的《字纸簏》是第3 号,时为 1928 年 7 月。不过《字纸簏》开始在广州,后来才来到香港。《字纸簏》与《伴侣》大致同时,但它并不追求成为白话刊物。它专门辟了一个“不三不四”栏目,登载文言作品。有作者来信要求刊物放弃这一栏目,“第3 号的《字纸簏》出版后,接到香港一个阅者的来信,让我忍痛将不三不四弃掉,好让《字纸簏》成为纯粹的婴儿。”但是编辑拒绝了这一建议,理由是“《字纸簏》就是字纸簏罢了,既不是新潮,也不是旧粹,尤其不是什么‘光’,或什么‘钟’。”看起来,《字纸簏》并没有倡导白话文学的意思,《伴侣》其实也一样。《字纸簏》当时与《伴侣》关系并不好,发表在《伴侣》第1 期上的雁游的短篇小说《天心》抄袭《小说月报》,就是由《字纸簏》揭发出来的,为此两个刊物还发生了争执。
  1929 年 9 月,香港出现了一个较为正式的新文学刊物《铁马》。《铁马》上玉霞的《第一声呐喊》,自认为是“香港文化第一声呐喊”,岛上社也自觉支持“国语文学”。不过,此时香港的主要问题并非新旧文化对立,而是商业体制遏制了纯文学的生长。从《铁马》的“编后语”看,《铁马》同人并不在意文学的新旧问题,对于他们最大的压制是经济问题。《铁马》只出了一期就失败了,其后1930 年 4 月创办的《岛上》也同样艰难,至1931 年出版第 2 期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20 世纪三十年代也一样,很多刊物都只存创刊号。1933 年 5 月创刊的提倡普罗文学的左翼刊物《春雷半月刊》、同年 10 月出 版的刊登过侣伦《红茶》一文的《小齿轮》、1934 年 9 月创刊的刊 载过刘火子《中国何以没有伟大的诗人出现》一文的《今日诗歌》、 1935 年 1 月创刊的刊载过侯汝华等人的现代诗的《时代风景》、 1937 年 3 月创刊的刊载过“悼易特辑”的《南风》,均只有一期 存世,可能是后面的刊物没有保存下来,更可能是只办了一期就难以为继了。
  在这种情形下,1933 年创刊的《红豆》殊为可贵,它是现存唯 一的较为系统的 20 世纪三十年代前期香港文学期刊,对我们考察战 前香港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学界关于《红豆》说法不一,本书对此 进行了考订,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彼时香港文坛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并置的特征。另外,《红豆》的“世界史诗专号”“英国文坛十杰专号”和“吉伯西专号”等几个翻译专辑,也颇值得注意。
  据笔者的考察,抗战初期的香港作家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南来作家。就报纸副刊而言,最有名的是四大副刊:在中共方面是茅盾主 编的《立报 • 言林》和夏衍主编的《华商报 • 灯塔》,在纯文学方面则是戴望舒主编的《星岛日报 • 星座》和萧乾主编的《大公报• 文艺》。在文学期刊上,较为有名的有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端木蕻良主编的《时代文学》、简又文主编的《大风》和黄宁婴主编的《中国诗坛》等。二是未被注意的黄天石、平可、张吻冰、龙实秀等香港本地新文学作家,他们在《工商日报》及其《天光报》上发表的流行小说,对香港本地市民的影响远远超过南来作家的作品。三是为南来左翼文坛培养起来的香港青年作者,包括刘火子、彭耀芬、黄谷柳等香港作家。茅盾等南来作家的活动,使香港成为全国抗战文学的中心,然而他们对于香港原有的文坛尚有隔膜,自身的作品也不太能够进入香港市民读者,但他们通过《文艺青年》等刊物,培养了香港本地文艺青年,并生产出了一批反映抗战以及香港本地生活的文学作品。香港文学史多论述第一类内地南下作家的创作,对于第二类本港作家和第三类香港左翼青年的写作都没太注意。
  香港沦陷时期的文学,一向没有进入过香港文学史。笔者对于香港沦陷时期的报刊和创作进行了搜罗考察,并着重讨论了被指控为汉奸的戴望舒和叶灵凤两人。戴望舒在沦陷时期发表的文字,主要集中于《华侨日报》《香港日报》和《香岛日报》,从这些文字看,戴望舒基本上是清白的。叶灵凤的情况则较为复杂,他在香港沦陷以后任职于日本军方主办的大同图书印务局,1942年 8 月主持《新东亚》杂志,1943 年 4 月任《大众周报》社社长,1944 年 1 月主编《华侨日报》“文艺周刊”,1944 年 11 月 30 日主编了《香港日报》“香港艺文”。在叶灵凤发表的文字中,除了“书淫艳异录”系列、读书笔记、电影评论等,还有大量的公然支持日本侵略者和汪伪的文章,这些主要发表于《大众周报》上的文字,很出人意料,需要重新探讨。
  战前战后的香港文坛,一直被相提并论,视为南来作家给香港文学带来的高峰。在笔者看来,因为历史情形的不同,两个时期的差异还是较大的。抗战前的香港文坛人才济济,大家因为抗日的目标走到一起,形成统一战线,文坛百花齐放,创作上相当有实绩。抗战后,特别是到20 世纪四十年代后期,香港文坛形势大变,刮起了批评风暴。这一时期香港最有影响的报刊,并非文学创作刊物,而是理论批评刊物《大众文艺丛刊》。20 世纪四十年代后半期,香港最有影响的小说,一是自 1947 年 11 月14 日起连载于《华商报》的《虾球传》,一是自 1947 年 4 月起在《新生晚报》连载的《经纪日记》。前者较为有名,后者不太为人所知。在地方性书写上,两者可堪比较。
  20 世纪五十年代的绿背文化,是香港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据笔者所见,未见文学史提及的《自由阵线》,是最早的绿背刊物。其后,绿背报刊集中出现在1952 年:美国新闻处的《今日美国》创刊于 1952 年 3 月 15 日,《人人文学》创刊于 1952 年 5 月 20 日,《中国学生周报》创刊于1952 年 7 月 25 日,颇具规模的亚洲出版社则成立于 1952 年 9 月。香港本来是一个被殖民地区,然而在两大阵营的冷战格局中,却被塑造成了一个“民主橱窗”和“自由天堂”。
  20 世纪五十年代上半期,绿背文学在香港文坛占据了主流。五十年代中期前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开始出现。最有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刊物,是1956 年 2 月面世的、由马朗创办的《文艺新潮》。不过,这一思潮在此前昆南等人创办的《诗朵》(1955)上已露端倪。而在 1959 年 5 月《文艺新潮》终刊后,昆南创办的《新思潮》(1959),刘以鬯主持的《香港时报•浅水湾》(1960—1962),李英豪和昆南创办的《好望角》(1963),都延续了这一思潮。就这样,现代主义潮流在香港时断时续,不绝如缕,持续了十年。整体梳理香港20 世纪六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脉络,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所产生的新的历史面向。就横向而言,香港现代主义思潮的意义在于冲破了 20 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以来绿背反共文学主导文坛的局面;就纵向而言,香港现代主义思潮衔接了 1949 年之前中国现代文学的纯文学和现代主义传统。
  现代主义思潮之外,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坛的基本结构是左右对立。大约从 1955 年开始,左翼开始创建报刊,与右翼对峙。除《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等报纸之外,左翼的主要文艺期刊是1957 年的《文艺世纪》、1966 年的《海光文艺》和 1972 年的《海洋文艺》。右翼文学开始于 1955 年创办的《海澜》,其后较为典型的右翼刊物是从1965 延伸到 1979 年的《当代文艺》。
  当然,左与右只是大致分类,并不适合所有的刊物。作为海外华文文学的中转站,香港一些刊物以海外为主要市场。《文坛》(1950—1974)是香港出版时间最长的刊物之一,不过它主要在海外发行,堪称一份华侨刊物。《南洋文艺》(1961)和《华侨文艺》(1962)等都主要针对东南亚,作者和市场都来自南洋。《纯文学》则较为特殊,是台湾《纯文学》杂志的香港翻版。
  以“六七暴动”为转折点,香港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1949 年后在香港出生的新一代港人的长大,本地作家开始浮出历史地表。本书通过《大拇指》《罗盘》《素叶文学》几个刊物追溯了本土文学的渊源。同时又通过《诗风》《诗双月刊》《诗网络》等刊物,追踪了另一种本土性。本书认为,香港性并非只有一种,它取决于对香港的不同理解,强调表现本地的也斯、西西等人的民间派固然是一种香港性,而将香港文化理解为中西融合的黄国彬等人的古典派也是另一种香港性。这后一种是未被人们注意到的。1972 年创刊的《四季》 《诗风》和《海洋文艺》这三种报刊,代表着香港民间派、古典派与写实派的三足鼎立。
  20 世纪八十年代前后,随着中国进入新时期、中美建交以及香港即将回归,香港文坛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50 年代以来左右对立的文化格局逐渐瓦解。徐速的《当代文艺》在 1979 年结束,《海洋文艺》忽然在 1980 年被中止,这个时间点并非偶然。右翼作家代表徐速和左翼文学代表作家阮朗,双双于 1981 年去世,富有象征意义,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1979 年 9 月问世的《八方》,大体上系由 1967 年创刊的《盘 古》演变而来。《盘古》是一个自右转左的刊物,不过这里的“左” 并非香港左翼,而是一种自由激进主义,是彼时海内社会运动所造成的结果。较之《盘古》,《八方》可以说完成了华丽转身,摆脱了从前的面目。《八方》的使命,是沟通两岸三地。《香港文学》则志在主导香港文坛,它对内串联香港本地的不同派别,对外则沟通世界各地的华文文学。此外,它对于香港文学学科的构建也具有开创性贡献。刘以鬯卸任后,接编的陶然保持了《香港文学》的定位,并且发扬光大。
  《香港文学》既已成为公共平台,那么《海洋文艺》以来的左翼文人团体去哪里了呢?笔者发现,原来他们多数聚集于同人的“炉峰社”及《炉峰文艺》上。香港作联则是较大的南来文人团体,罗琅的“炉峰社”以及张诗剑的“龙香文学社”等大致上都属于这一集团。作联的杂志是《香港作家》,1988 年创刊,直至 2019 年转为线上,延续了三十多年,堪称香港历时最长的刊物之一。香港的作协则属于另一端,其会刊是《作家》。《作家》起初以通俗文学为特色,又一度成为纯文学及批评的高峰。它历经两次转变,跨越三个时期,不能一概而论。
  2006 年,香港有两个刊物面世:一是梅子主编的《城市文艺》,二是谢晓虹、韩丽珠、邓小桦等一伙年轻人编的《字花》。《城市文艺》基本上是一个公共平台,性质与《香港文学》接近,两者的区别是《香港文学》系内地出资,《城市文艺》则是由香港艺展局资助。《字花》是一个本地青年文化的刊物,强调文学表现个性,书写城市性的各种话题。它打破了常规的文学体裁分类模式,不再以小说、散文、诗歌等为栏目,而是以主题为模式,在一个主题下并置各种文类。它并非以文学自居,却将写作称为“植字”。
  《香港文学》的“老、中、青”与“中、左、右”看起来已经囊括了所有作家,不过它所涉及的只是“纯文学”和“严肃文学”,对于商业城市香港而言,另外一条通俗文学线索也需要梳理,它对于社会的影响事实上更大。前面我们已经谈到20世纪二十年代《小说星期刊》中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抗战初期黄天石及平可等人的流行小说以及 20 世纪四十年代后期高雄的《经纪日记》。20 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通俗小说领风头者,是从《新晚报》起步的梁羽生、金庸的新派武侠小说。就刊物而言,1959 年罗斌的环球出版社创立《武侠世界》,1960 年金庸创刊了《武侠与历史》,1970 年张维又创办了《武侠春秋》,这三个刊物成为香港最流行的武侠杂志。其中《武侠世界》影响最大,这个刊物风行六十年,直到2019 年才停刊,堪称传奇。
  1959 年,金庸脱离左翼,创建《明报》,以新派武侠小说为主打,进一步巩固了这一文化品牌。除了新派武侠小说之外,《明报》报系还推出了言情小说系列。《明报周刊》从1968 年创刊起,一直以亦舒的小说为主打,此外还刊登过林燕妮等人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武打、言情之外,《明报周刊》还重视打造专栏作家的品牌,如三苏、黄霑、林燕妮、钟玲玲等都成为走红作家。《明报》系列并非纯文艺报刊,不过,在建构香港现代文化方面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内容简介:

  作者自博士论文开始研究香港文学,至今已30多年。《小说香港》2003年在三联“哈佛燕京丛书”出版后,在海内外颇具影响,目下已经成为香港文学研究奠基性著作。《小说香港》完成后,作者深感香港文学缺乏报刊史料建设,从此投入香港报刊整理工作。香港报刊多不存国内,而是在香港及其他地方,因此这项工作特别辛苦。作者去了大英图书馆、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以及台湾和香港等多家图书馆,积累了大量的国内学界看不到的一手报刊史料。本书对于晚清至当代的香港文艺报刊进行了梳理,纠正了香港文学史史料上大量的错漏。不过本书并非是单纯报刊史料介绍,而是一本香港报刊文学史,即在报刊资料的基础上梳理香港文学史的内在思想脉络。这本书的出版面世,将会为香港文学学科建立一个实证的基础,对于香港文学乃至华文文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本书以香港文艺报刊为研究对象,首次建立香港文学史的一手文献基础,并籍此建构香港文学的内在脉络,展现殖民性与中国性、旧文学与新文学、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本土文学与南来文学等香港文学的多重维度。《香港:报刊与文学》可视为作者于2003年出版的《小说香港》(三联·哈佛燕京丛书之一)的姊妹篇来读。

章节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香港文学起源   
第一节 《遐迩贯珍》:不“纯”的起点  
第二节 《循环日报》:王韬与副刊问题  
第三节 《中外小说林》:阿英的遗漏  
第四节 《英华青年》:“五四”新解  


第二章 文学新旧与现代性   
第一节 被忽略的《小说星期刊》  
第二节 新文学的先导  
第三节 旧文学的现代性  


第三章 文学与体制   
第一节 从《小说星期刊》到《大光报》:中断的线索  
第二节 《伴侣》:“香港新文坛的第一燕”?
第三节 《铁马》《岛上》:是“古董”,还是“体制”? 


第四章 左翼文学与现代诗   
第一节 《红豆》考订  
第二节 左翼的限度  
第三节 现代诗与“半唐番体” 


第五章 南来与本地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中心” 
第二节 《天光报》:流行小说 
第三节 《文艺青年》:本地青年作家 


第六章 被遗忘的沦陷区   
第一节 沦陷前后 
第二节 戴望舒“附敌”事件  
第三节 视线之外的叶灵凤  


第七章 批评的风暴   
第一节 《大众文艺丛刊》:清理文坛  
第二节 《华商报》:《虾球传》  
第三节 《新生晚报》:《经纪日记》  


第八章 “绿背文学”   
第一节 绿背刊物与出版社  
第二节 “友联”与《中国学生周报》  


第九章 现代主义运动   
第一节 《诗朵》:缘起  
第二节 《文艺新潮》:翻译与创作  
第三节 《新思潮》《香港时报·浅水湾》《好望角》:现代主义的演进 
第四节 新的历史面向  


第十章 左右分流   
第一节 从《海澜》到《当代文艺》  
第二节 从《大公报》到《海洋文艺》  


第十一章 《盘古》:自右向左   
第一节 自由激进主义  
第二节 从“风格诗页”到“《盘古》文艺副刊” 


第十二章 本地文学的兴起   
第一节 从《四季》到《罗盘》  
第二节 生活化美学  
第三节 素叶出版社和《素叶文学》  


第十三章 另一种香港性   
第一节 《诗风》:沟通中西  
第二节 “诗观的歧异”  


第十四章 《八方》:第三空间   
第一节 华丽转身  
第二节 “中介”作用  


第十五章 《香港文学》共同体   
第一节 “老、中、青”和“中、左、右”  
第二节 世界华文文学的中心  
第三节 香港文学学科建构  
第四节 陶然接编  


第十六章 作联与作协   
第一节 《香港作家》 
第二节 《作家》  


参考文献   
香港作为方法   
后记   
香港三联版的“鸣谢” 


作者简介:

  赵稀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二级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专家;英国科学院Fellow、美国国务院Fulbright Scholar、台湾成功大学、台湾东华大学、波兰罗兹大学客座教授。曾应邀在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波兰、韩国等国举办学术讲座。著有《小说香港》《后殖民理论》《翻译与现代中国》等学术专著十多部。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