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皮肤,白面具

作者:[法国]弗朗茨·法农

编辑:吴思博

ISBN:978-7-108-07392-1

出版日期:2022-08-02

定价:¥57.00

编辑推荐:

作为20世纪一名研究殖民主义精神病理学的思想家,法农用他那字字泣血的语句替被殖民统治的黑人群体发出了一声强有力的呐喊。自问世以来,这本书唤醒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凭借着对殖民者以及被殖民者的精神分析,对于那些想要了解数百年来殖民政策的影响及后果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不读的佳作。本书对世界各地的民权、反殖民和黑人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对白人世界中的黑人心理无与伦比的研究,于1952年出版时就因其科学的分析,富有诗意且优雅的语言而受到欢迎。如今这本书仍然是研究革命斗争、种族差异和殖民主义的一部力作。


 

前言:

 

序言:

译者序


 


弗朗茨·法农(Frantz Fanon19257月出生于法国海外领土马提尼克的首府法兰西堡。马提尼克地处加勒比海边缘的小安的列斯群岛,东临大西洋,1635年被法国占领,成为法国最早的海外殖民地之一。十七世纪后期开始的欧洲奴隶贸易从西部非洲带来大量的黑奴,分布在岛上的甘蔗和烟草种植园中。法国大革命曾一度废除奴隶制度,在革命大潮中,加勒比海的法属圣多明戈发生起义,取得独立,成立海地共和国。但当时的马提尼克被英法两国争夺不下,未能实施废奴政策,而拿破仑称帝后法国即恢复奴隶制,这一制度最终在1848年由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彻底废除,时任政府部长的维克多·舍尔歇(Victor Schoelcher)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十九世纪后期,法国陆续从刚果、印度甚至中国招募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到岛上的种植园中做工,其中大多数后来都留在了马提尼克。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基督教已在岛上广泛传播,岛上的白人居民不到一万人,黑人及混血人口的数量将近二十万。


 


在不同语言的碰撞之中,岛上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克里奥尔语,用于口头交流,但是官方语言始终是法语。19世纪中叶以后,原来的奴隶尽管得到了人身自由,但是种植园里的工作条件仍然极为恶劣,1900年岛上曾发生较大规模的罢工,被殖民政府血腥镇压。二战以后,通过艾梅·塞泽尔(Aimé Césaire19132008)等一批新一代黑人政治家的努力,马提尼克岛于1946年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一个海外行政省,成为去殖民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塞泽尔是法国共产党成员,他于1945年当选法兰西堡市长、法国国民议会议员。


 


法农出生于一个混血的黑人家庭,父亲是小职员,母亲经营着一家小店,出售针线及小手工织品。法农在法兰西堡的舍尔歇中学读书期间,与在这所中学任教的塞泽尔有过短暂的交往。舍尔歇中学是殖民政府1881年在岛上开办的第一个公立中学,不收学费,培养当地的精英。学校的课业安排完全参照法国本土的教学内容,也就是以法国白人为中心的知识体系,本书以戏谑口吻引用的我们的祖先高卢人正是马提尼克及其他法国殖民地原住民在学校里背诵的句子,这也说明,接受如此教育的有色人种唯一的身份认同就是法国白人。


 


1944年,不满十九岁的法农不顾家人的阻拦,入伍参加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经北非进入法国,被安排在塞内加尔步兵团。他在阿尔萨斯前线战斗中负伤,后获得奖章。如果说部队里的种族歧视还没有使他有太多感触,在阿尔萨斯碰到的白人对黑人战士的厌恶给他带来了强烈的震撼。这一段经历,他曾 在给家人的书信中有所提及,他说:如果我在战场上牺牲,亲人们不要以为我是为自由献身,而只应感叹命运多舛,因为我们冒死参与的战斗,这些阿尔萨斯的村民根本不在意。


 


1946年法农获得国家资助前往里昂学医,同时自己研习哲学,经常去听梅洛-庞蒂的哲学课,是《现代》(Les Temps modernes)、《精神》(Esprit)等哲学思想杂志的忠实读者,深受存在主义及现象学的影响。法农也是文学青年,热爱诗歌戏剧,广泛阅读当时的文学作品,自己在19491950年还写过两个剧本。1951年法农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成为精神病科医生。1953年法农被任命为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布里达(Blida)精神病院主治医生。在行医的过程中,他对殖民制度对人的精神伤害得以深入了解,并逐渐开始关注殖民地的政治斗争。1954年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爆发后,法农因积极支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FLN),于1956年被驱逐出法属阿尔及利亚。他前往突尼斯继续参与非洲反殖民主义解放运动,并任阿尔及利亚自治政府工作人员。196112月法农死于白血病,年仅三十六岁。


 


《黑皮肤,白面具》(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一书于1952年由瑟耶(Seuil)出版社出版,哲学家弗朗西斯·让松(Francis Jeanson)为这本书写了序言。1961年夏,法农写完了《全世界受苦的人》(Les Damnés de la Terre),请萨特为其作序。萨特由波伏娃和克罗德·朗兹曼(Claude Lanzmann)陪同,与法农在罗马见面,经过三天的彻夜交谈之后,萨特对这个年轻的医生非常赞赏,欣然命笔。该书196110月由马斯佩罗(Maspero)出版社出版,在非洲国家广泛发行,但在法国被警方查禁。法农生前还有一部著作,《阿尔及利亚革命第五年》(LAn V de la révolution algérienne1959)也在出版后不久被法国政府列为禁书。法农去世后,马斯佩罗出版社于1964年整理出版了一部法农文集,题为《致非洲革命:政治类文选》(Pour la révolution africaine. Écrits politiques)。2015年,法农生前未曾整理发表的精神病治疗方面的论文笔记、早期文学作品及一些书信杂记被收录于《关于异化与自由的文字集》(Écrits sur l’aliénation et la liberté),由发现(La Découverte)出版社出版。


 


《黑皮肤,白面具》一书是作者在攻读精神病学博士学位时撰写的,最初的想法是以此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从心理学与精神病学角度对黑人与白人世界的关系进行研究。但在书写的过程中思路逐渐变化,最终写成了一部随笔。作者一方面以他个人体验和搜集的个体经验为基础,描述了来自法属马提尼克岛的黑人面对白人社会的各种态度;另一方面也从同时代的黑人文学作品中摘取了素材,并参考引述了医学、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相关学术著作和文章,分析指出了各种理论及各项研究中存在的偏见与局限性。通过对语言、情爱、社会行为、心理与精神疾病等不同方面的深入探讨,法农清晰地展示出,各种表象都指向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黑人与白人无法建立正常的关系?在法农看来,这种不可能性源自殖民主义,也就是殖民过程中产生的集体精神病症,集体的异化。


 


对法农来说,黑人的异化可以比作戴上白面具。掌握白人的语言,白人的知识,吸收白人的文化,接受白人的认知标准,几百年来,黑人总是在竭尽全力地戴上白色的面具,希望由此成为堂堂正正的人。而白人的目光射向他,立刻把面具击得粉碎,把他牢牢地固定在原来的位置。他写道:我的太阳穴被打上了食人族、智力低下、崇拜教、人种缺陷、贩奴船等烙印,还有,尤其是,傻大黑粗。于是,难以进入人类的黑人又采取其他策略法农评述了几部文学作品中的黑人女子形象,想通过婚姻改变命运,甚至改变后代的肤色;也有黑人男子以某种报复心态去接触白人女子。更为重要的是,同时期的几位黑人思想家(以桑戈尔和塞泽尔为代表)甚至提出了黑人性理论,肯定非洲文化,弘扬非洲精神,让黑人抛弃自卑感。对此,法农表示理解,但并不赞同。


 


他认为:黑人被封闭在他的黑色之中,白人被封闭在他的白色之中。真正的问题是必须把人放出来。他通过精神病医生的临床观察发现,歧视黑人与恐惧黑人的白人也是异化的人。对黑人的非理性想象已深入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影响着后者的正常思维。他引述了一个白人精神病患者的治疗笔记,表明在相关情况下,个人心理精神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是不可能从单一的个人角度进行的,只有从全社会范围改变对人种的看法才能产生效果。


 


《黑皮肤,白面具》一书的独特之处,首先是作者的心理学与精神病学视角。作为一名医生,如何理解黑人的表现和心理疾病,寻找治愈的方式,这是法农的出发点。法农结合自身作为黑人的体验,以及精神病医生的临床经验,摆出了一系列真实具体的事例,把殖民主义对人的心理产生的深刻影响形象地表现出来。


 


其次,法农的思考也是哲学维度的。他以现象学的方法对某些日常现象进行论证:黑人对自己肤色的认知本身并不存在,或者说黑人之所以成为黑人,只是他者(即白人)目光的投射。他也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并大量借鉴了后者对反犹问题的分析。法农还运用了黑格尔关于相互承认的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法农的观点不是种族中心论,他不赞成夸大黑人的特殊性,拒绝把黑人群体绝对化,拒绝一切人为的种族壁垒。


 


另外,本书的哲学思考也离不开对欧洲殖民历史以及殖民地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政治斗争状况的关注。在作者看来,西欧殖民过程从军事征服到输出语言、文化、人口,逐渐构建出一整套价值系统和社会等级制度,使被殖民者丧失了原有的认知体系和认同机制,成为种族主义的受害者,成为异化的人。


 


作为医生的法农,不可能面对这些异化的人而满足于冷眼 旁观,他要呐喊,他要治病救人:我真的希望让我的黑人或白人兄弟去用力撼动因几个世纪来的不理解而形成的可怕现状。他强调自己是立足于当下的,而不是在设计虚渺的未来:我绝不会为我死后的世界提建议。我只属于我的时代。


 


《黑皮肤,白面具》并不是一部学术著作。尽管不少篇幅(尤其是第四、六、七章)以学术论证为主,材料丰富,旁征博引,涵盖人文科学各领域,但在很大程度上,这既像哲学小品,也像文学评论,甚至是诵读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开篇和结语处,一句一行,诗情澎湃,激扬热烈,像呼喊,像呻吟;对黑人的语言以及亲身经历的描述(第一章与第五章)则风趣、直白、冷峻、犀利。作者使用第一人称的时候,黑人的感受给读者带来毫无遮拦的冲击:昨天,我睁开眼睛看到世界,看到天空在翻滚。我想站起来,但空荡荡的寂静把我席卷,捆住了我的翅膀。我无能为力,就在虚无与无限之间,我大哭起来。


 


《黑皮肤,白面具》出版之初并未产生特殊影响,但1961年被译成英文之后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黑人的平权运动中被广泛阅读。1986年由后殖民理论学者霍米·巴巴作序的英文版新译本又把法农推入了全球性的后殖民理论大潮之中。而在法国,因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引起的政治分歧使得法农的名字多年来被遗忘,后两部著作长期遭禁,知识界也未能对他的思想予以应有的重视和研究。近年来,法国内部在殖民主义遗产问题上出现了众多反思,学界也从2001年开始了对法农思想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解读。


 


今天,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对殖民主义的思考变得更为冷静、客观和人性,而法农的《黑皮肤,白面具》一书正是因为立足于具体的人和人的心理病痛,所以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反种族主义、去种族化,还是强调区别论?法农的思考也可扩展至性别研究、民族研究,带给我们无限的启发。


 


但是,这本书毕竟是法农短暂一生的早期作品,作者后来的政治主张与行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对本书的阅读理解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与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作者学识渊博、涉猎广泛,而译者尽管得到多方专业人士的帮助,自知无法达到同样的广度与深度,译文之中的不足之处难以避免,请读者批评指正。


 


张香筠


20211220


内容简介:

掌握白人的语言,吸收白人的文化,接受白人的认知标准……几百年来,黑人竭尽全力模仿白人,希望由此变成堂堂正正的人。黑人与白人为何无法建立正常平等的关系?在本书作者弗朗茨·法农看来,这种扭曲心理源自殖民过程中产生的集体精神伤害。法农出身加勒比海地区的法国海外省马提尼克岛,是法国黑人作家、精神科医生。通过多年临床医学研究,法农深刻意识到殖民主义对人精神上的异化,并将这种异化形象地称为戴上白面具。与此同时,法农还敏锐地指出不仅是受到歧视的黑人,作为歧视者的白人本身也受到种族主义观念的禁锢,成为殖民意识形态的受害者。由此法农提出 黑人被封闭在他的黑色之中,白人被封闭在他的白色之中。真正的问题是必须把人解放出来。只有真正消除了黑人性与白人性的对立,一种属于人的解放才有可能到来。


今天,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人们对殖民主义的思考变得更为冷静、客观,而《黑皮肤,白面具》经过时间的洗礼业已成为 20 世纪后殖民理论的经典作品。是反种族主义、去种族化,还是强调区别论?法农对殖民问题的思考也可扩展至性别研究、民族研究等领域,带给我们无限的启发。


 

章节目录:

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总序


开篇


第一章 黑人与语言


第二章 有色人种女子和白人


第三章 有色人种男子与白人女子


第四章 论被殖民者的所谓依赖情结


第五章 黑人的亲身经历


第六章 黑人与精神疾病


第七章 黑人与被承认


结 语


作者简介:

弗朗茨·法农Frantz Fanon1925720——1961126日),法国马提尼克作家、散文家、心理分析学家、革命家。代表作有《黑皮肤,白面具》《全世界受苦的人》《为了非洲革命》《阿尔及利亚革命的第五年》等。

书  评:

   作为一名作家,他展示了种族、肤色的问题是如何隐秘地与一系列的文字和图像联系在一起的。……然而,是法农作为人的一面,使我们无法放下这本书,而非他的医学专家或知识分子身份。 ——《纽约时报书评》


   一个奇怪且令人不安的分析、革命宣言、形而上学、散文诗和文学批评的混合体,但也是人类赤裸裸的呐喊。 ——《新闻周刊》


   一部复杂且具有原创力的著作,在如今有关种族主义本质的所有讨论中,仍然是至为关键的文本。 ——《文学评论》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