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眼睛:吃喝以及罗马至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化

作者:[美国]伦纳德·巴坎

编辑:崔萌

ISBN:978-7-108-08000-4

出版日期:2025-05-20

定价:¥128.00

序言:

引  言


  托比·贝尔契爵士:“我们的生命不是由四大元素组成的吗?”
  安德鲁爵士:“不错,他们是这样说;可是我以为我们的生命不过是吃吃喝喝而已。”
  托比·贝尔契爵士:“你真有学问;那么让我们吃吃喝喝吧。”


  《第十二夜》第二幕第三场


  在两个次要角色看似随意的对话中,莎士比亚道出了可能是支撑本书的最根本的冲动:我们喜欢吃吃喝喝。当然,托比爵士和安德鲁爵士或许不是最可靠的发言人。说实在话,他们其实是酒鬼。他们在《第十二夜》里一路放纵自我,在某种程度上还算令人喜爱。只有在这种交流中,我们才觉察到,他们的纵饮无度是有可能(像我们现在有时候讲的那样)被理论化的。看来,安德鲁爵士,这位富有但头脑简单的乡下人,暂时住在伊利里亚那些文雅的城里人身边,他可能是在更为节制有度的年轻时期积累起了一些学识。所以托比爵士才会问起他在元素方面的知识——土、气、火、水,这些东西都是在古代宇宙学中被看作构成自然世界的要素。然而安德鲁爵士却用一种新宇宙学取代了旧学说:吃吃喝喝。托比爵士一定对这种改写教科书的理论感到非常高兴,他立刻跟上,追求完全符合逻辑的结果——也就是说,为了向这种科学的重估表示敬意,他们应该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吃吃喝喝上。这个想法倒也不是荒谬透顶,因为无论什么样的生活,没有吃吃喝喝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这样,莎士比亚为本书提供了一个十分简单的前提。那就是在人类(实际上是所有生物)的生活中,没有什么比进食和饮水更加重要、更加基础和更加不可避免的了。诚然,莎士比亚借以表达这一真理的角色有些可疑。安德鲁爵士从学校学到的东西是正确的,而他的新宇宙学是错误的:世界是由四大元素构成的,他那种异端新科学只不过是为那种给吃与喝带来坏名声的放纵行为找借口。确实,任何对这些行为的强调——比如说,写一本书,其中所有的文化事业都从食物角度进行解读(引用第一章的标题)——都是在自讨坏名声。
  再来看另外一段引文,其时间和空间距离莎士比亚都非常之遥远:(在中国)要成为有文化的人,首先要知书识礼;其次,会吟诗作画;第三,能品鉴美食—也就是能分辨出不同的风味和口感。不过,虽然好的职业厨师会受到尊敬,但烹饪本身,由于有着剁、切、煮、炒等不可避免的暴力,而且和鲜血与死亡有着密切联系,却会令人不安。
  我们这些完全是欧洲背景且喜欢讨论食物的人需要铭记,和中国的古老文明相比,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或者 19 世纪法兰西的美食巅峰不过是小意思——这不仅仅是说给美食家们呈上的菜肴,也是指餐桌上关于美食的见解。本书的讨论范畴只涵盖欧洲。虽然我们可能在这些篇章里不会再看到关于东方的内容,还是容我借用杰出地理学家段义孚的洞见,他指出了自己所研究的领域中的一个悖论。中国人高深的文化造诣,使他们对神圣的仪式,古人的艺术、诗歌和绘画,以及他所说的“品鉴美食”同样推崇。这里多说几句,我们注意到一个即便对我们这些非亚洲学者来说也很熟悉的命题:在中国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烹饪艺术被赋予了的荣耀,不亚于艺术、文学、音乐、宗教研究等其他高级文化成就。然而,这里有一个“但是”:虽然备受推崇,烹饪的某些方面—剁、煮、炸,更不用说与之相关的鲜血和死亡——会(用段义孚的精彩表述)“令人不安”。
  这本书讲述的推崇和不安,与段义孚关于中国美食的评述类似,但经过了一些修改,也就是改变了需要改变的东西,以便展示从古典时代到早期现代的欧洲文化。要改变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这里要讲的,并非关于那些对美食高谈阔论的伟大圣贤、艺术家或神学家(虽然本书还是会提到一些)的故事,而是吃与喝——我们称之为托比爵士的宇宙学——如何必然进入到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个体作品中。哲学家在餐桌上进行哲学思考,宗教围绕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筵席开展活动;统治者以举行宴会加强统治;画家可能并只为隐喻更重要的事物而描绘饮食,他们还可能注意到自己的劳动和厨房中的劳作并没有很大差别;诗人发现进食、营养和味道的语言是一种启发灵感的模式,可以构建出他们想要通过自己更中介化和虚构的作品产生的效果——这里只是举几个例子。
  但是—回到段教授兼顾两方面的论述——这里不仅仅是说西欧的文化巨擘们被证明是,或者通过对他们作品的参读可以看出他们实际是(这可能是真的)主厨和美食家,表述的另外一半——关于引发不安的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本书中讨论的这些作品的作者们把吃与喝看作自己想象力创作的核心,但是,不论是剁、炒还是对身体和快乐的焦虑,抑或在创作之后遭到贱斥,这种创造活力永远流露着那一丝由于不安而带来的清醒,正如我们对《第十二夜》中那两位微醺的发言人疑信参半。
  如果最后得到的只是刺耳的贱斥,那就太遗憾了。《饥饿的眼睛》并非一本彻头彻尾的美食历史,虽然它有一些大的篇幅用史学研究的办法介绍了过去的事情,它也不大可能为晚餐吃什么提出很多建议,虽然它(读者会听到很多次)偏好单纯地把食物看成食物本身,而不是看作其他那些(很可能)不那么好吃、不那么有营养且令人不那么愉快的物品的象征。西方高雅文化,尤其从古典时代到早期现代,对饮食这一主题亏欠实在太多,本书要做的,正是对这些亏欠加以弥补和歌颂,不论其中掺杂着多少喜悦与不安。
  “西方高雅文化”这个短语值得我们反思片刻。本书介绍的古典时代到早期现代的生活与作品,都是精选自特别的阶层。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的作品无论以何种媒介保存下来,都足以使对过去的描述成为可能。我们都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性非常之低;我们也知道,历史学家已经找到了超越语言、视觉和所有其他形式的读写能力的方法。本书欣然接受广为人知和容易获得的历史档案,但前提是这些档案在几千年来一直是常见、可以获得且共享的。同时,它明确地集中在所有人,不论哪个阶层都共有的一个基本活动上:味觉的体验和营养的获得。从这本书的写作到出版,整个地球都在经历着被剥夺,不仅停留在味觉和营养层面,对成千上万的人来说,甚至还有对生命的剥夺。这种损失无法弥补,也无法通过一本书来假装缓和。作为对当前历史时刻的贡献,我们能说的就是肯定吃吃喝喝,其中的乐趣尤其值得被铭记和赞美,值得被赋予应有的地位,就像本书想要努力做到的那样,从而将每个人过去的一些碎片带到当下。
  最后再谈谈本书的结构。第一章详细说明的是本书的范式: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高雅文化活动需要引入吃吃喝喝的话题才能更加出名。在某种程度上,每一项关于人类精神的崇高表达中,都有着对于下一餐的思考或正在享用餐食。这一章也有不少关于全书方法论原则的部分。之后的章节会围绕更具体的重点话题进行阐述。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主题遵循历史与年代顺序展开。第二章“罗马的饮食”讲的是古典时代,第三章“食读《圣经》”不仅讨论犹太教与基督教共有传统的古老起源,也讨论了它们的传播和复兴。最后的两章在不同的、更加概念化的基础上分解了话题。在这两章里,讨论主要绘制于早期现代的作品,还有它们古典时代的先驱。但这两章都遵循着各自独特的路径,贯穿着有关吃喝的广泛主题。第四章“晚餐争论”关注从阿特纳奥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饮食庆典,同时也按时间顺序记录了对这些庆典的抨击,因为从文化角度出发,吃吃喝喝可能被看作没意义的、琐碎的、容易着墨过多,缺少更高尚作品拥有的那种写作体系或者说是技艺(techne)。我们会看到,很多人通过理论或实践对此做出了辩护和反击。最后一章“模仿、隐喻和具身化”处理本体和隐喻的问题,也就是说从食物本身到抽象领域,例如进食、营养、口味和共餐要么被抹除,要么被隐喻得难以辨识。这一章探讨的既有这些方法的对立,也有它们之间的关联。这些内容的安排——在第一章里会讲更多——并不总是严格遵照线性叙事。希望这些内容能够通过在介绍吃与喝对文明特定贡献的同时,启发读者找到自己的认识和反思之路。


内容简介:
  随着柏拉图的《会饮篇》作为美食的载体被重新认识,文化史转向了用餐;罗马的讽刺文学始于既适用于食物,也适用于一般生活,特别是社会生活的丰富烹饪词汇;主说:“我要将粮食从天降给你们。”由此我们进入了《圣经》中一些最神秘的饮食之谜;莎士比亚在归家故事中瞥见了饥饿——吃饱、没吃饱或晚些吃饱——所具有的力量……
  吃喝可以是美学体验,也可以是感官享受。《饥饿的眼睛》带领读者探究从古代到文艺复兴时期饮食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治国中的核心作用。

章节目录:
致 谢
引 言
第一章从食物角度解读
第二章罗马的饮食
第三章食读《圣经》
第四章晚餐争论
第五章模仿、隐喻和具身化
注 释


作者简介:
  伦纳德·巴坎,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教授。他的著作包括《沉默的诗歌,说话的图片》(Mute Poetry, Speaking Pictures)、《挖掘过去:制造文艺复兴文化的考古学和美学》(Unearthing the Past: Archaeology and Aesthetics in the Making of Renaissance Culture)以及《萨提尔广场:在罗马生活的一年》(Satyr Square: A Year, a Life in Rome)等。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