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大陆]罗易成
编辑:张惟
ISBN:978-7-108-07713-4
出版日期:2023-12-29
定价:¥119.00
序:人生是一条河,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隆重对待
2018年,我萌生了从上游到下游,沿着黄河采访整个流域手艺人的想法。为此,在从那以后四年多的时间里,我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条河上。沿着河走,让我领略了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历史遗址、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明宝藏、各地百姓的生活日常,以及几十位手艺人从事的手艺和他们的人生旅程。这本书里的所有图片和文字都是我沿着黄河行走的记录,所有的记录无外乎两件事:关于人,关于物。
翻开这本书,我们将面对的是一条怎样的河?
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 “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李白式的夸张与想象。真实的黄河源头水从昆仑山流出,中华儿女饮水思源,视黄河为母亲河,把昆仑山认作汉民族的发源地。《尔雅》称:“河出昆仑虚。”《周礼·春官·大宗伯》郑注有云:“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仑者也。”《史记·大宛列传》记载:“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翻阅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在“中国民族的由来”这一章节,也能看到这一说法:“近来人多说:汉族人沿黄河东徙。”
我在“中国守艺人一百零八匠”项目第一阶段的采访过程中,时不时就会发现,又来到黄河边上了。过去这几年,我曾四五十次跨过黄河。2015年,查找出了中国古代各名门望族的发祥地,我开车带着孩子按图索骥,挨个儿探访了一遍。当我们最后在太原晋祠里参观完“太原王氏”的先祖王子乔的祠堂时,我看了一下走过的路,发现:这些名门望族的发祥地不都是在黄河流域吗?
偃师二里头遗址埋藏的历史如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还未完全被揭开,安阳殷墟王陵遗址的象形文字和依托这些文字梳理出的历史文化脉络则让我们找到了归属。无论是周天子发迹之地凤翔、十三朝古都西安,还是顺着黄河向东 350公里的洛阳、450公里的开封,都曾在远古时期和中古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书写过无可撼动的篇章。我一直觉得,只能借助文献与文物再现很多旧时的荣光,因为它们与我们现在的生活不再发生直接关联。然而,一辈子研究民间手艺的陕西人陈山桥先生下面的这段描述让我有了新的认知:关中平原的一些百姓至今仍有天子脚下正统京畿百姓的情怀,因此小到剪纸作品也要重视图样来源的规范。要知道,关中作为京畿之地,那可是1000多年前的事情了!除此以外,我在三门峡找到仍住在地坑院里的剪纸传承人—80岁的任孟仓,他家门窗上贴着密密麻麻的窗花,还有很多是黑色的,这有别于其他地方。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三门峡曾是夏、秦两朝的属地,“尚黑”这一审美偏向仍旧影响着几千年后在这里生活的普通百姓。布堆画传承人郭如林,喜欢住在他家的窑洞里。永乐桃木雕刻传承人李艳军不仅是手艺传承人,还继承了家中道教信仰的衣钵。作为民间手艺人,他们顺势而为、随机应变的能力要弱于常人,当我们轻装上阵,纷纷走进时代大潮里与之合流时,他们更像一群时代中的留守者,像一条河一样无法轻易改道,一改道就容易“伤筋动骨”。
我相信,民间手艺从过去到现在被一路传承下来,并非是因为传承它们的人不接受新技术,或为了体现手艺的优越感而故弄玄虚。在工业化技术没有成为主导的时代,民间手艺是如此地接地气,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具有独特的实用性与审美,表达着人类对自然、神灵和先祖的敬畏,传达人们发自内心的美好愿望。
这些民间手艺终究是用于生活的,所以在造型上要耐看,在选材及工艺上要符合人体工学,还要讲究阴阳五行……
黄河沉淀的历史与文明比黄土高原沉淀的黄土还要深厚,无论在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维度上,我们的祖先都在黄河流域为我们攒下了足够多的“家当”,因此,黄河流域的手工艺才会如此丰富。近一百年来,工业文明影响全球,人们不再需要逐水草而居,出行也不再那么依赖水路交通,黄河流域的发展放缓,人们的观念较南方和沿海更趋保守,这也导致很多地方的手工艺未受外界太多影响而相对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行走在黄河两岸,造访那里的手艺人以及他们的家乡,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传统手艺背后承载的一切。
沿着河走,在黄河的九曲十八弯中,我隐约可以看见与黄河齐头并进的另一条河—那便是人生。一个生命从被家人期待,到诞生、成长、立业、延年,最终又回归尘土,就像河流,朝着一个方向不断流淌。
人生这条长河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找到隆重对待它的相应民间手艺:求子时的泥泥狗、满月时的布老虎、12岁前都形影不离的炕头石狮、结婚时新房里的剪纸、出去闯荡谋生计时随身带的荷包与钱褡子、过寿时的面塑、百年后依然寓意深远的团花、清明时祭奠先人的寒燕……我们会发现,过去的物质生活可能贫瘠,但有手工艺,以最高礼遇对待每一个生命。这让我们知道,我们走过的人生每一程,都被父母、亲人、朋友的关爱围绕着。
所以,从2018年出版第一本书《中国守艺人一百零八匠:传统手工艺人的诗意与乡愁》,到2021年出版第二本书《求同存艺:两岸手艺人的匠心对话》,我都在尝试寻找记录与表达传统手艺、手艺人的视角。写作本身也是一门手艺,我不满足于单纯地记录这些传统手艺的材料、工艺、图样或传承脉络,而是更喜欢退后一步观察,在书里将手艺人串在一起,在手艺和手艺之间找到一种叙述的脉络。这个脉络让手艺之间产生某种关联,这个脉络既宏大也细腻。
有了前面两本书的铺垫,我在写这本书时,对于“脉络”的探索有了更大的野心—我想在这个脉络的宏大与细腻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有了这个想法,我在写作时更加兴奋、激动,也因此对它有更高的期待。这一切都基于我在过去六年里和黄河流域27位手艺人相遇、相识的机缘,它让我可以沿着两条河仔仔细细地走一遍,一条是黄河,一条是人生。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