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寻史琐记——从东北亚到东南亚

作者:华立

编辑:林紫秋

ISBN:978-7-108-07807-0

出版日期:2024-06-28

定价:¥98.00

编辑推荐:

  全书收录了500多幅实拍图片,为读者呈现了普通人鲜少抵达的目的地,或者说,是在看似耳熟能详、很多人都能轻松抵达的地方挖掘未知之处。作者总能在其中找到那些“冷门”却与我们紧密相连地方,在历史过往的交织下,这些旅行者视野之外的地方也散发出别样的光彩。


  本书形似游记,却未陷入个人化、情绪化以及追求猎奇的俗套,随处可见作者的学术思考。在探寻历史细节的过程中,作者严谨缜密的推理过程和思考路径完整地呈现在眼前,读来收获颇丰,但又非严肃无趣的说教。行文笔触真诚,语言干净利落,既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真实纪录了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感所想。作者虽身处异国他乡,但也时刻关注关于华人的历史细节,令人感动。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学术旅行纪实作品,相信旅行爱好者和历史迷都不会失望。

内容简介:

  这部历史学者的行纪分为远东篇、漠北篇、日本篇、东南亚篇四个部分。作为来自中国的研究者,作者对于在异国他乡行的所见所闻,特别是与中国有关的文物、史迹和人文现象,分外敏感和留意,也常有不同于日本同行的观察角度和感受。又因为身处域外,也有一些不同于国内学者的独特经历和见闻。


  书中的记录从20多年前开始,从中能看到历经岁月但至今未变的的细节,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有一些遗迹从唐朝保留至今,而有一些细节在20年前尚存,如今却只能在卫星地图上找到一层残存的投影。


  本书将这些目前依然少为人知的见闻,以及有别于一般游记作者的、带有治史者视角的观察和思考,配以当时当地的图片,与更多读者分享。

精彩片段:

Mayday游行、“北京大街”和“百万庄


日本篇长崎寻史


  兴福寺和崇福寺在长崎市东部风头山脚,福济寺和圣福寺则在长崎市北部的筑后町。后两座寺庙由于靠近长崎原子弹投下的中心点,1945年,当蘑菇云腾起,福济寺瞬间被烈火吞噬,七堂伽蓝化为焦土。今天,在其原址上矗立着一尊由巨大神龟托起的“万国灵庙长崎观音”像。观音像身高18米,如从地面算起连同神龟部分则有34米, 以悲悯的眼神俯瞰长崎的大地和港口,仿佛时刻告诫人们:远离战争,珍惜生命!圣福寺奇迹般地逃过了重创,不过它的建筑风格融入了较多日本寺院的元素,作为唐寺,不及兴福寺和崇福寺具有代表性。


  四座唐寺中,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崇福寺。寺门为通体朱色的高大山门,上部为楼阁,飞檐起翘,下部墙门浑圆厚重,山门匾额上“圣寿山”三字,即崇福寺的山号,乃著名高僧隐元所题。如此独特的山门式样,我前所未见,后来知道它有原型,在福州,是与它同名的福州崇福寺的山门。进入山门后拾级而上,眼前更是一亮——第二门匾额上的“第一峰”三字直入眼帘。原来这门本是崇福寺的第一道门,因为后来增建了前面的山门,它便成了第二门。


  这道“第一峰”门为大屋檐式样,采用复杂巧妙的多层斗拱组合,檐下和门扉绘有明艳绚丽的祥云瑞图,极尽精工巧匠之能事,都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制造。我已听说崇福寺内的建筑用材都取自对岸大陆,还特意聘请了家乡的工匠来建造,但读了此门旁的说明才知,岂止建材,这整座门竟然都是先在宁波进行组装,再经海上运来的!三百多年前的长崎华人竟有如此魄力,如此不惜工本,这不简单是豪商们肯于慷慨解囊,除了宗教情怀,更多的应该是他们深厚的乡邦情结使之然。


  根据记载,至少有以下福州府籍商人参与了创建崇福寺,分别是:福州府福州人王心渠(又名王三官,1594—1678)、福州府人何高材(又名毓楚,字一粟、性崇,1598—1671)、福州府福清县上迳人林太卿(字楚玉,1572—1645)及其子林守壂(即林仁兵卫,字大堂)、福州府人魏之琰(又作魏之瑗)。崇福寺因此而有“王何林魏,四大施主”的说法。这当中尤应提到林太卿、林守壂父子。林太卿来日很早,1609年(明万历三十年)先到鹿儿岛,1619年携子守壂移居长崎,是他带头捐建崇福寺,为第一大施主,但不久即去世。其子守壂1641—1662年出任唐通事中的大通事,称林仁兵卫。在任期间从中国聘请工匠营造寺庙,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卸任后出家为僧,法名性英。父子两代,对崇福寺贡献最大。


  跨过第一峰门后回首,内侧门楣上方的匾额为“海天华境”(因此又称海天门),落款“七十三叟林太卿”。看到林太卿手书的这四个字,我顿然领悟:“海天华境”正是对长崎华人建寺宗旨的最好诠释。离乡背井的人们之所以竭尽全力兴建唐寺,就是希望在异国之地也能保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华境”。


  崇福寺拥有多个长崎唐寺“之最”:现存最古的大雄宝殿,最多的日本国宝和国家重要文化财(即国家级文物),保存最完好的妈祖堂门和妈祖堂……此外,还有一个“大锅之最”。这口巨型大锅原来置于大雄宝殿廊下,它可不是摆设,而是寺庙实际用来施过粥的。1681年,长崎遭遇大饥馑,饿殍遍野,正担任崇福寺住持的千呆性侒禅师卖掉自己的字画筹资,赶造大锅用于赈济。大锅口径6.5尺,锅深6尺,每次可煮米4石2斗,分给3000多人吃食。锅身镌刻的“圣寿山崇福禅寺施粥巨锅天和贰年壬戌仲春望后日”22字,真实地记录了这个历史事件,也反映了长崎的华人先贤与当地民众彼此扶助,共克时艰的友好情谊。看看我们与它的合影就知道,巨锅名不虚传!它已完成使命,现在被挪到大殿旁的专用铁架上“安度晚年”。


漠北篇 双城恰克图今昔


  从地区博物馆到复活大教堂,车行不到10分钟。这里已靠近国界,不远处就是俄方的边境检查站,再向南就进入蒙古国,也就是曾经矗立过买卖城的地方。


  复活大教堂由恰克图的俄国茶商于1830—1838年捐资修建,取代了之前的木制教堂,落成时的豪华程度仅次于圣彼得堡的圣以撒大教堂,全俄国排第二。有人用惊叹的语气写道:“就内部的富丽堂皇而言,这座教堂在整个西伯利亚很难找到与之媲美的”,“(它)被誉为冻结在石头里的音乐”。因为教堂内部有青铜水晶圣像、银制大门、圣像画、银制宝座和祭坛、珍贵的福音书以及镶嵌彩色宝石的巨大银色吊灯。教堂的豪华圣像壁龛是按照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风格在波尔塔夫采夫的莫斯科工厂制作的。仅这些描绘,已足够说明这座教堂的修建是多么超乎寻常的高规格。教堂后来曾遇火,又因年久而颓坏。我们到时,新一轮的修缮工程正在进行,教堂主楼还搭着脚手架。虽然看不到教堂内部,白色凝重的建筑外观、伟岸高耸的尖塔,还是透射出一种力量,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商人们对复活大教堂如此极尽奢华之能事,当然是为了向神灵表达感谢和虔诚地祈求长久护佑,但也显示出他们手中握有巨大的财富。财富来自哪里呢?紧挨着教堂的另一处遗存——茶叶贸易市场兼仓库,给出了答案。这座占地广大的建筑物就出现在图3里:在教堂身后,正面大门处三角形隆起的顶部是最好的辨认标志。根据有关资料,市场内共设有72间商铺,中国商人从买卖城来到这里和俄商洽谈生意,验看货物,打包装运。18世纪末(清乾隆末年)茶叶只占中国输俄商品的15%,19世纪30年代(清道光中期)以后突飞猛进,占比升至91%。1820年时任西伯利亚总督斯彼兰斯基(М. М. Сперанский)的一句话不胫而走,被俄国茶商奉为圭臬:“俄国需要中国丝织品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棉纺织品也差不多结束,剩下的是茶叶、茶叶,还是茶叶!”掌握茶叶就意味着掌握财富,恰克图贸易成了茶叶贸易的代名词。


  时值正午,阳光从头顶泻下,四周寂静。巨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在被废弃后一度改为苏维埃时代的国营纺织厂,大门上方的工人群像是那时留下的纪念。现在,这里已成一片废墟,只有高大沉默的断壁残垣,地面杂草丛生。然而,历史的记忆不曾远去,一张老照片为我们重现了当年景象:带有三角形顶大门的内侧,数不清的茶叶箱包堆积如山,茶商和工人在紧张地忙碌着,输往俄国乃至欧洲的中国茶叶在这个场地里被重新包装后运出,走向世界,走进西方家庭的生活。这画面实在太壮观太震撼了!如果不是身在此地,或许不会有如此强烈的感受,但是此刻,我正在历史的现场!只需放纵想象,便能走进那画面——听货场喧嚣,看车水马龙,感受恰克图曾经的繁华,体味中国茶的辉煌时刻!


  ……


  买卖城的命运终结于1921 年3月。此前的2月,一支俄国白匪军窜入蒙古。奉北洋政府之命驻守乌兰巴托的中国军队接战不敌,狼狈败走恰克图买卖城。3 月18日,苏赫巴托尔带领刚刚组成的蒙古人民军,在苏联红军的支援下攻陷买卖城,然后挥师南下库伦,几个月后,苏赫巴托尔宣布蒙古“解放”,人民革命政府成立。


  兵燹中,买卖城被烧毁殆尽。中国残军从这里再次溃逃,一去不返,只留下孤立无援的民众蒙受蹂躏。蒙古革命后,买卖城消失了, 晋商消失了,茶叶之路的荣光也消失了。今天的买卖城旧地是一片旷野,晴空下牛群在悠然地吃草。从阿勒坦布拉格回望俄方恰克图,复活大教堂仍赫然在目,而与它孪生的买卖城,再也看不到丝毫踪影。虽然料到会是这种景象,内心还是一阵怅然。


  ……


  着手写这篇游记的时候,我有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用卫星图像从空中再来探看一下买卖城的遗痕?一试,果然有惊喜的发现:俄蒙国界的蒙方一侧,阿勒坦布拉格的草原上出现了一片呈矩形的浓重深色区域,轮廓清晰可见,是买卖城址!它用自己的身躯在大地上刻下不灭的印记!纵然地面上已荡然无存,买卖城仍用其独特的方式让历史记住了自己,也记住中国商人在这里上演的,有声有色的中国茶的故事。


章节目录:

作者自序


远东篇
四访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乌兰乌德掠影
小停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船过特林想永宁
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的北方原住民文化中心
布裕尔:一个名载《皇舆全览图》的天涯渔村
登上库页岛
漫步南萨哈林斯克


漠北篇
草原之都乌兰巴托的前世今生
寻找买卖城
探访庆宁寺
双城恰克图今昔


日本篇
长崎寻史
马关纪行
神户异闻:奇特的“旧中国领事馆”
隐元大师与宇治万福寺
长眠在大阪真田山旧陆军墓地的清朝将士
伊万里遐思
追寻“定远”遗踪


东南亚篇
清迈偶遇
胡志明市一瞥
走进马六甲
吴哥印象三题


后记


作者简介:
  华立,生长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1993年赴日本执教,任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国际学部教授、亚洲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为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名誉教授。专业领域:清史。主要著作有《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清代新疆社会变迁研究》等。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