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涵口述 段牛斗、王瑀整理
编辑:宋林鞠
ISBN:978-7-108-07877-3
出版日期:2024-11-28
定价:¥98.00
☆ 一代宗师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
☆ 在历史现场重现中国美术史学的发轫发展、美育理想和实践
☆ 稀见史料,珍贵口述,还原学术巨匠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历程
▲ 传奇性:纸片儿里的学术记忆,美术史的“考古学”
《上水船》的口述者王涵先生,是在王逊身后片纸无存的情况下,历经三十多年的搜集,整理了约三百万字的王逊著作,这项工作俨然“美术史的考古学”。尘封的学术遗产被重新发现后,我们对共和国的文化建设,和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科的“创业史”都有了全新的理解视角。
▲ 历史性:时代发展与学术变迁的缩影
《上水船》是一部跨越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著作。书中不仅记录了王逊先生个人的人生轨迹与思想历程,也反映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现场,是理解那个时代学术生态的窗口。
▲ 可读性:20世纪人物群像
史料丰富、叙述流畅,很好地塑造了传主的形象,对其知己好友、师友同道(沈从文、闻一多、邓以蛰、梁思成、林徽因、冯至、陈梦家、费孝通……)等都有生动刻画。
写在前面
文丨王涵
30年前,清华大学重新筹建文科时,聘请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回清华主持。李先生在接受访谈时,特以王逊创建美术史学科为例,说明中国很多人文学科都肇起于清华。
实际上,王逊还不只是中国美术史学科的创建者。在梁思成、林徽因等前辈眼中,他既是出色的哲学家、美术史家,又是历代工艺美术的鉴赏家和评论家,对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也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贡献。同时,他还是新中国艺术、文博领域一位卓越的引领者和拓荒者,许多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文化机构,如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敦煌艺术研究院、清华北大等高校博物馆,初创时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尤其是在中国美术的最高学府——中央美术学院,他是徐悲鸿、江丰、吴作人等几任院长都极为尊重的学术顾问,更是几代美术家心目中学识渊博的“问不倒”先生……他多方面的才华和劳绩,随着1957年的反右和1969年的英年早逝,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对我个人来说,王逊是家族中一位从未见过的长辈,我出生那年他就去世了。知道这个名字已是在他去世10年后举行的追悼会上,记得那天去了很多人,黑压压挤满了会场,不少人含泪啜泣着。追悼会结束,天空中忽然降下大雪,鹅毛般的雪片恣情地飞舞着,我跟随家里几位长辈在漫天的风雪中走了几站地,长辈们一路无话。
王逊死得凄凉。吴作人夫人萧淑芳日记中记载着:1969年3月19日,中央美院军工宣队对关押在“牛棚”中的最后8个“牛鬼蛇神”做出审查结论,王逊的“结论”是:“特务问题,交待模棱两可,要更好交待。反动学术权威,监督使用,以观后效。”结论宣布后,被拘押了半年之久的8个人终于获准回家,此时王逊的肺气肿病已很严重,呼吸困难,时时喘不过气来,他拖着病体十分艰难地走回京新巷(罐儿胡同)家中。第二天,居委会发粮票,邻居黄永玉的女儿去他屋里取粮本,发现他一个人躺在床上,“脸都绿了”,于是赶忙叫来黄永玉夫人:“妈妈,王伯伯好像不行啦,快来,快来!”她们又打电话叫回正在上班的王逊夫人张曼君,几个人把王逊抬上一辆三轮车,送到了协和医院(当时称“反帝医院”)。医院因他“右派”和“反动学术权威”的身份不予收治,只得又送回来。就这样支撑到第三天——3月21日傍晚,病情进一步加剧,再往医院送,半路上人就没了,终年仅53岁。多年后,黄永玉提及这段往事时叹息道:“他就这么死了,这么有学问的人!”
在那个特殊年代,王逊的骨灰甚至也无法保存。家属将他遗留下的书籍手稿全部送到了他生前的工作单位中央美院。大量藏书据说是被卖到了旧书店,王逊生前自己装订得整整齐齐的手稿则装满了几麻袋,长时间堆放在美术史系的资料室里。“文革”结束后,这批手稿忽然不翼而飞,至今杳无下落,这也成了学术界一直议论纷纷的一桩“公案”。
也由于这个原因——或许还有其他更复杂更隐晦的原因,王逊遗著很长时间无法正常出版。他的一些学生倾尽所能搜集整理他的著作,也有人千方百计阻挠他的著作出版。这正像我们所能了解的“历史”,向来都是不同力量竞争的结果。历史上大量的史实——这里姑且称之为“碎片”,都被有意无意地屏蔽排斥在集体记忆之外,无意的可以称为“集体失忆”(collective amnesia),有意的则属于“集体遗忘”(collective forgetting)。在出于某些目的做过筛选的集体记忆中,“遗忘”(forgetting)通常是前人的主动行为,并非是“失忆”(amnesia)的结果。因此,这些未被保存和记载下来的碎片,除了可以修复历史记忆的缺失,也能帮助我们了解前人何以选择遗忘,即使它们最终无法进入集体记忆,至少也提供了个体记忆的新视角,在历史的沉积旋回(cycle)中获取一些感悟。
作为曾在新中国美术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的美术家,王逊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代表着他本人或一群人的艺术理想、代表着前人努力探索过的一种方向,他的悲剧性命运亦不乏值得总结和分析之处。这些,也许是这本小书存在的一点意义。
我从1980年代开始搜集与王逊相关的各种碎片——他的旧讲义、他散落在报刊的遗作、他参与的各种活动、与他交往过的人的口述或文字回忆……这些碎片有的是从积满尘土的旧书店里翻检出来的整部著作,也有偶然发现的零星手迹,更多则来自各种旧报刊、老照片、旧档案、会议记录、书信日记、门票请柬、展览说明等,过程漫长而艰巨。对我来说,任何有关这个人的只言片语都弥足珍贵,它们点点滴滴拼缀在一起,不断扩充着我对这个人、他所经历的时代和社会的认知,这些碎片渐渐拼合起来后,这个逝去多年的历史人物才又重新浮现了出来。
这个拼合出来的人是否就是历史上真实的王逊,我不敢说。这项工作有点像刑侦部门做模拟画像,除了依据在场者提供的碎片信息,也很考验画像者的个人阅历及对信息的理解和处理能力。除此以外,任何个体都必然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不可能脱离身处的环境,孤立地生长出这个人,形成他的思想观念,这是个体的社会普遍性问题;另一方面,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每一个体又有其特殊性,他有自己一些独特的东西、自己所创造的东西。对此,王逊本人也说过,要区分历史人物的思想当中,哪些是时代的思想,而不是他个人的,而哪些又是在普遍性当中的特殊性。
王涵
二○二三年韭花逞味时灯下赘笔
这是一部中国美术史学科奠基人王逊先生的学术评传。王逊先生(1915—1969)在社会激变中转益多师,选择经由文学、哲学、美学、历史,直至专治中国美术史的学术道路。作为20 世纪的重要知识分子和新中国文化建设中罕有的枢纽型人物,他践行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力图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整理研究文化遗产,开创了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史学科体系。
口述者在王逊先生身后片纸无存的情况下,历经30多年的搜集整理,出版了约300 万字的《王逊文集》《王逊年谱》等6 部著作,尽可能还原了这位曾被遮蔽和遗忘的重要学人的著作和生平,为研究新中国美术和20 世纪中国美术史学科的发轫、发展提供了大量珍稀史料和新的视角,这项工作被学术界誉为“美术史的考古学”。
王 逊(1915—1969),著名美术史家、美术理论家,中国现代高等美术史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历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教授。在哲学、美学、美术理论、美术史与考古、建筑学、敦煌学、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等多个领域都卓有建树。1957 年主持创建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史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为美术史在中国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做出重大贡献。
为了永不失忆(代序)/ 余辉
写在前面 / 王涵
一 学术酝酿期:早期经历和学术理想
“抱书远逊”
青少年时代:启蒙、救亡的双重变奏
早期研究:美的理想性和中国艺术史探源
蔡元培与现代美术史学进入中国
二 学术积累期:西南联大的从游生活
流亡到南岳
第一届研究生
联大任教
师友交游:以“树勋巷5号”为视角的观察
美术史研究
三 学术作用现实:工艺美术的研究与实践
一段前史:特种工艺复兴运动
主持清华文物馆
景泰蓝改造和国徽设计
建国瓷设计与工艺美术展览
工艺美术研究
四 学科体系创建:新中国的美术史学科
清华艺术史学科的筹设
民族美术研究所的学科奠基工作
不得不说的“国画论争”
主持制订美术学科远景规划
创建美术史系
五 灵魂的居所:一部经典的中国美术史
50版《中国美术史》
60版《中国美术史稿》
“王逊美术史”的几个特点
附一 关于王逊遗著搜集整理的访谈
附二 王逊参与展览一览表
人名索引
专名术语索引
后记
王涵,文化学者,艺术鉴赏家,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长期从事国际教育及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编著有《中国历代书院学记》《王逊年谱》《王逊文集》。
段牛斗,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讲师。
王瑀,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研究员。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