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天环游世界

作者:蔡天新

编辑:林紫秋

ISBN:978-7-108-07814-8

出版日期:2024-07-12

定价:¥78.00

前言:

1


  在读到19世纪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80天环游地球》之前,我便听说了春秋时期的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批林批孔”运动期间,明显带有嘲笑讽刺的味道。


  说到“周游”,这个词的原意是指到处游说。最早出于《管子·小匡》:“又游士八千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使出周游于四方,以号召收求天下之贤士。”不难推测,管仲所言,应该是有宣传本国、游说吸引外来人才等目的。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对《史记•太史公自序》有一句评语:“(司马迁)周游历览,东西南北。” 司马贞世号“小司马”,他这部《史记索隐》也被史家认为是“史记三家注”中最有价值的。


  至于古代诗人的壮游,大约始于唐代。李白少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生好入名山游”,仅庐山他就去了5次。杜甫55岁时,在夔州(今重庆奉节)甚至写下了自传性的《壮游》,诗中表达了未能东渡日本的一丝遗憾:
  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而在欧洲,早在公元前,古希腊的数学家和哲学家便频频穿梭于地中海。文艺复兴以后,Grand Tour(大旅行)的思想更是从上流贵族逐渐渗透到了平民阶层。


  说回孔子的“周游列国”,当初他和弟子们历经卫、曹、宋、齐、郑、晋、陈、蔡和楚等国,相当于今天的鲁西南和豫东地区。而这句成语却出自明末冯梦龙、清初蔡元放的《东周列国志》第78回:“(孔子)有圣德,好学不倦。周游列国,弟子满天下,国君无不敬慕其名,而为权贵当事所忌,竟无能用之者。”


  清代长篇小说《说唐全传》第43回写道:“我们如今周游列国,到处为家。”这部小说的作者不详,故事起于隋文帝平陈,终于唐太宗统一。以瓦岗寨(今安阳滑县)群雄的风云际会为中心,塑造了一大批起义英雄的形象,如秦琼、程咬金、罗成、尉迟恭等等。至此,“周游”的意义已从游说转化为遍游。


2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四行诗是当代诗人海子(1964—1989)的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开篇一节,这首诗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样,可能是20世纪流传最广的现代汉语诗歌。有人说它是海子在青海中北部城市德令哈写的,德令哈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金色的世界”,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也是从西宁去往拉萨的青藏铁路必经之地。


  这个说法恐怕有误,但至少,海子在这座西部小城写过一首诗《日记》,开头第一句,“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据说这位姐姐姓白,是南方人,已婚并育有子女,是海子的红颜知己。为了追寻这位姐姐的脚步,海子两次来到青藏高原,每当火车经过时,他都有意在德令哈留宿一晚。


  海子第1次到德令哈是在从西宁去莫高窟朝圣的路上,他坐火车来此,然后换乘汽车去敦煌。1988年秋天,海子第2次经过德令哈前往西藏,正是这次造访,让海子写下这首抒情诗《日记》。一句“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让许多海子的追随者来此,感受“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令人惋惜的是,在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半年之后,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25岁。这是诗人理想和梦想破碎之后的绝望之举。多年以后的今天,海子和姐姐的故事仍然扑朔迷离,《日记》一诗则越传越广,进而让更多的人向往德令哈。


  海子本名查海生,说起来刚好比我小一岁,和我一样也是15岁上的大学。虽然我认识海子大弟,到过海子的故乡安徽怀宁高河镇查家湾村,参观过海子故居,拜谒过村口的海子墓,却从未去过德令哈。2011年夏天,我受邀参加了青海湖诗歌节,到过青海湖的南部半岛。不过,仍与德令哈有300公里之遥。


3


  由于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虽然我们与先辈们相比可能活得更久一些,学术和写作条件也更好一些,要想取得牛顿或莎士比亚那样的成就却是不可能的了。可是,随着交通、医疗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我们确信能比古人走得更远一些。我有时候甚至这么想,这有限的地球,恰好是为了我们有限的生命安排的。


  新世纪之初,我有幸获得一次机会,在50天的时间里,自东向西绕行地球一圈。我从亚洲到欧洲,又从欧洲到美洲,再从美洲到大洋洲,最后从大洋洲又回到亚洲。既拓展了夫子的“周游列国”,也完成了海子梦想过的“周游世界”。从北半球到南半球,再从南半球回到北半球,两次穿越了赤道线,飞越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并在返回亚洲的旅途中穿越了一小片印度洋的水域。


  这可以算是我的一次壮游,是前辈数学家和诗人不曾有过的壮游,它甚至可以容纳机翼下方过往的许多小旅行。在两首早年写于不同时节的旅途的诗歌中,有这样两节:

  我在五色的人海里漫游
  潮湿茂密森林里的一片草叶
                          ——《漫游》


  诗是掺和了记忆的一个个圈套
  等待为之怦然心动的人和事物
                          ——《序曲》


  记得有一天,我从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出发,渡过高原上的明珠——的的喀喀湖,到达秘鲁普诺(打算从那儿乘飞机去库斯科,再坐汽车和火车前往马丘比丘)。就在我们快到普诺时,遭遇了一场特大暴雨,瞬间让我感受到了“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在现代社会里,挣钱对有些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而旅行对我来说可以算是拿手好戏。一本本地图册和手绘旅行线路图集在背后推动着我,我总是能把一次机会扩展成为多次机会,努力做到不走回头路,让走过的路绕成一个个圆圈,它们也是微缩的环球旅行。


  在旅途中我遇见不同种族、形形色色的人,也有各种各样的疑惑。例如,南极洲的企鹅为何会出没在温暖的澳大利亚海岸?清代中国制造的木帆船“耆英号”如何在众目睽睽之下抵达好望角、纽约和伦敦?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如何成为享誉世界的诗人?尤其是,缘何日本在派遣大量的留学生来华学习、采用汉字书写体系后,突然在17世纪完全中断了与中国的交往和联系?


  2024年春天,杭州天目里

内容简介:
  蔡教授以数学家的严谨和诗人的浪漫,记录了他环游世界的所见所闻,将地理、历史、文化和个人感悟巧妙融合,展现了一个充满色彩和活力的世界。读者能从这本书中看到短短五十天内的四季变换、国度跨越。书里有旅行的叙述和个人感悟,涉及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读者除了能看到作者如何精心安排每一条线路,也能体会到作者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所见所闻,看到他对世界各地人的观察,那些陌生的过客也让故事更丰富、灵动。

章节目录:

前言
写在前面的话


Ⅰ 从亚洲到欧洲    
1  启程,沪杭线上    
2  儒勒·凡尔纳    
3  浦东国际机场    
4  “汉莎”的菜单    
5  遥想成吉思汗    
6  穿越西伯利亚    
7  乌拉尔山脉
8  鞑靼共和国    
9  潮湿的森林    


Ⅱ 飞越英吉利海峡
1  滞留法兰克福
2  出版人的奥运会
3  月光下的埃菲尔铁塔
4  探访拉雪兹公墓
5  塞纳河畔的酒香
6  作为中转站的伦敦
7  艾略特的《猫》
8  剑桥和布莱顿
9  “耆英号”的远航
10  阿瑟·韦利


Ⅲ 从欧洲到美洲
1  飞越北大西洋
2  马提尼克岛    
3  马拉开波湖
4  图书博览会    
5  加拉加斯艺人
6  麦德林狂欢节
7  硕士论文答辩会    
8  卡利的夏天    
9  告别哥伦比亚    


Ⅳ 从北半球到南半球
1  经停赤道线
2  “红眼航班”
3  瓜亚基尔会晤
4  飞越印加帝国遗址
5  的的喀喀湖    
6  马丘比丘之巅
7  到达圣地亚哥    
8  聂鲁达故居
9  瓦尔帕莱索
10  玛丽安娜的爱情


Ⅴ 从美洲到大洋洲
1  我飞进了南极圈    
2  从阿根廷到新西兰
3  塔斯曼和毛利人    
4  留有衣缝的悉尼
5  两个大洋的汇合处    
6  《便笺集》与数论会议
7  悉尼湾的夜晚
8  堪培拉之旅
9  墨尔本的企鹅岛
10  阳明,两个湖北人
11  阿米代尔之旅


Ⅵ 从大洋洲到亚洲(上)
1  穿越千岛之国    
2  万隆国际会议
3  燕窝和独音琴
4  水边的雅加达    
5  苏门答腊岛    
6  樟宜国际机场
7  新加坡牛车水    
8  欧亚大陆的南端


Ⅶ 从大洋洲到亚洲(下)
1  从南海到东海(上)
2  文莱达鲁萨兰国
3  从南海到东海(下)
4  饭冢的金光滋    
5  阿苏火山之旅    
6  原子弹的长崎
7  中日数论会议    
8  去往唐朝的渡口
9  尾声:回到起点    


附录 生命是由旅行组成的


作者简介:

  蔡天新,浙江台州人,曾是少年大学生,山东大学理学博士,浙江大学特聘教授、数学学院博导。他提出了形素数和加乘数论的概念,有关新华林问题的研究被英国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阿兰·贝克赞为“真正原创性的贡献”。


  蔡天新也是诗人、作家,已出版数学、文学和游记类著作30多部,外版著作20多部,其中英文版7部。他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和国家教学成果奖,多次荣获国际诗歌奖。他曾入选杭州首届10大创新力人物和当当网第8届影响力作家,并受邀参与央视《东方时空》《朗读者》节目和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


  8岁那年,蔡天新突发奇想,手绘了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首次访华路线图,随后他把70年代访华的外国元首行程逐一描绘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与此同时,他也记录了自己每一次旅行的足迹,迄今已画满8个笔记本。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