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能生活(初版)

作者:赵汀阳

编辑:王萱婕

ISBN:978-7-108-07889-6

出版日期:2024-08-07

定价:¥64.00

编辑推荐:

  一部教你“如何幸福”的哲学指南


  中文世界中为数不多的原创哲学经典


  《论可能生活》是一本讨论生活意义与幸福问题的书,但它几乎没有直接讨论生活的意义,而是通过幸福来标记意义。在当下,幸福的消失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的严重问题,由于快乐与满足能够通过购买获得,幸福正逐渐被廉价替代品取消,这是危险的,因为这会取消生活的意义。赵汀阳在本书中将伦理学从普遍意义上的规范伦理学拉回生活本身而不停留在生活之外。他在书中对规范伦理学及现代社会甚至宗教亦有种种批判,反思极富见地,往往一语道破人们惯常思维逻辑中的观点缺陷,这些错误也是当代哲学常见的错误。生活的意义应该回归生活,这毫无疑问是有力的呼吁。同时,它也并不是人们当下麻木一见的过来人的“鸡汤”,因为赵汀阳自己逻辑学和分析哲学的功底使得批判具有穿透力。与赵汀阳的所有文字作品一样,本书的哲学书写仍然呈现为他极为个人化的风格,于当下学界过于历史考证及翻译语系浓厚的风格中独树一帜。

前言:

  三联书店准备再版一些“有意义的”书。我指的不是几百年前的书,而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书,我的理解是(不知对不对),上世纪90年代的书。就中国而言,那是个思想学术模式发生大变化的年代,因此那个时代的著作对于理解时代变化的历史性有着参考价值。很抱歉使用了“大变化”这样空洞无能的描述。哪个时代没有变化呢?加个形容词不能说明什么,不得已才使用形容词。90年代的思想学术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如果从一个比较长的时段来看,变化就不是很大了,至少没有当事人自己感受的那么激动人心。要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性,必须排除当事人夸张的自我激动。


  曾经有个流行说法,大概是,80年代以思想见长,90年代以学术见长。我完全不能同意这个与事实出入很大甚至几乎相反的说法。请允许我复述自己在一篇文章里对80年代学术的描述:长时间封闭之后的开放形成了大量积压的、在不同年代出品的西方思想“同时到港”的景象,由于到货的同时性,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不同时代的西方思想似乎具有几乎同等但时间错乱的现代性或当代性,思想市场一时繁荣起来,但都是他者的思想,而他者的思想对于接受者来说是学术,并不是自己产生的思想。比较如实的描述应该是,80年代是学习西方学术的时代。经过10年的学习,90年代才开始产生一些半生半熟的本地思想。


  90年代的思想有两个容易观察到的现象:(1)思想的分流。80年代是学习的年代,所有来自远方的学术都令人激动,都值得学习,因此形成一种貌似心同此理的集体一致性。但90年代更多的人开始独立思考,各自看到了不同的问题和事实或事实的不同面相,很快就分流了,甚至产生了尖锐的争论。(2)问题意识的形成。在80年代,对于学习者或接受者来说,来自远方的思想学术就是所要寻找的问题答案,也就较少激发怀疑和问题意识。90年代激烈的社会和生活变迁产生了当时学术难以解释的新事实和新问题,自然引发了独立思考的问题意识。新事实和新问题等于是对思想的反问,迫使思想进入反思状态。这是人类的正常现象,也不特殊。


  《论可能生活》一书被列入值得再版的书,很荣幸。需要解释几句。这本书其实与 90 年代的时代气氛并不很契合,或有几分脱节。书中观点更接近古老的或被称为“前现代”的原则,有点不合时宜,但实际上得到不少读者的支持,不知道是否说明了,人类生活的一些基本问题至今不变,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本书一般被归入伦理学,而且是“美德伦理学”,恐怕有点高估了。当然,书里的观点倾向于“取法乎上”的古代理想原则而不是“向下看齐”的现代平等原则,这一点或许略有“美德伦理学”的风格。至今我仍然相信休谟的“事实推不出价值”的怀疑论是最深刻的伦理学疑案。这本书暗中试图解决休谟的这个问题,想是这么想的,实际不敢如此宣称。简单地说,当时没有明言的(因为还没有想清楚)思路是这样的:什么是事实呢?形而上学通常把事实理解为可确定的事物状态和性质,而把不确定的、可变的关系看成现象。如果把事实理解为事物本身的状态,确实不能推出价值,但要是把事实理解为“相互性”或“对称性”的动态关联,或许就能够推出价值了。无论如何,我还是试图以相互性和对称性推出幸福原则和公正原则,但是否属于价值,就不一定了。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版《论可能生活》中幸福原则只有一条,即个人自由选择的行为的自成目的性,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自由地做某事,这件事本身就是做这件事的目的和全部意义之所在,与这件事的成败或收益无关,那么做这件事就是幸福的。其中的道理是,既然一件事的意义与这件事的事实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对称的,相互做证,那么这件事就自身完满了,不需要别的证明。幸福属于个人,公正却属于社会,如果没有公正,每个人的幸福都会被破坏,所以同时需要公正原则。书中论证的公正原则几乎是极简主义的,就是对称性本身。任何具有对称结构的关系都是公正的,任何不对称的关系都是不公正的。这个想法来自数学的等值,等值等于正确。我迷信地想象,数学是存在的本质。据说很多科学家也这样想,因此深受鼓舞。


  后来,本书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修改版,增加了第二条幸福原则:幸福是来自他人的礼物。意思是,在很多情况下,幸福不是自己能够单独完成的事情,而是他人愿意让你幸福,才能够获得幸福。因此,这种相互性的幸福是他人的礼物,是运气,是福气,不是一个人必然应得的权利。第二条幸福原则似乎令人失望,确实有人告诉我说,他人更乐意破坏别人的幸福,实际上没有那么多的“礼物”。这与我的论述并没有矛盾。第二条幸福原则表面上有温情,实际上很残酷,言外之意是,幸福就是奢侈品,毫无平等和普及性。


  无论是三联版的《论可能生活》还是中国人民大学版的《论可能生活》修改版,都只是青年时代的思索,没有成熟的结论。伦理学只是我的思考插曲,形而上学或存在论才是我的长期主要工作,但也没有成熟的结论。

内容简介:

  哲学,特别是伦理学的根本问题,不是“幸福是什么”,而是“怎样才能获得幸福”。《论可能生活》是哲学家赵汀阳探讨伦理学的第一本著作,讨论生活意义与幸福问题。在当下,幸福的消失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的严重问题,由于快乐与满足能够通过购买获得,幸福正逐渐被廉价替代品取消,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会取消生活的意义。作者在本书中将伦理学从普遍意义上的规范伦理学拉回生活本身,而不停留在生活之外,讨论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如何可能的?又是如何被创造的?本书的结论是,生活的本意就是追求幸福,幸福就是过创造性的生活,而公正保证了这种生活的可能。


  在本书中,作者主张建立一种以目的论为基础而不以知识论为基础的新目的论伦理学,其最根本的两个原则即是“幸福公理”与“公正公理”,前者说明了一个人如何创造幸福,后者表明怎样保护创造幸福的条件。全书语言精炼,展现作者特色的原创哲学思考穿透力的同时,颇具现实指导意义。本书自1994年第一版上市以来,影响广泛,是中文世界中为数不多的原创哲学经典,读者公认其“值得反复阅读”。

章节目录:
再版前言
导 论 可能生活与幸福之路
第1章 问题
第2章 思路的改变
第3章 道德的维度或生活的维度
第4章 幸福
第5章 公正
第6章 选择与道德情感
第7章 从人类的角度
第8章 以新概念哲学为背景的伦理学
第9章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代表作有《论可能生活》(1994)、《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2005)、《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2009)、《第一哲学的支点》(2013)、《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2016)、《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2016)、《四种分叉》(2017)、《历史·山水·渔樵》(2019)等。三联书店2023年起陆续推出“赵汀阳集”,如《一个或所有问题:一份哲学草稿》(修订本)、《寻找动词的形而上学》、《跨主体性》、《秩序的理由》等。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