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四男(增补版)

作者:[加]梁鹤年(Hok-Lin Leung)

编辑:王竞

ISBN:978-7-108-07969-5

出版日期:2024-11-20

定价:¥39.00

序言:

后  记


文 | 梁鹤年


  2015出版的书,到今天快十年了。老四已过四十,老大也近半百,当时是11个孙子女,如今是14个,最小的一个也六岁多。如果问这些年来家里有什么变化,我的答案是:有变,也有不变。


  四个孩子现时都在盛年,各有自己的事业,很忙。老大决定全身投入他喜爱的男士时装网站,设有各种话题的论坛,并且雇助手去世界各地参观展览,写专题报道。老二把时间分配在行医和教育两方面,在医学教育界也算做了点贡献,尤其是在教育课程设计方面。他很多学生都很出色。老三做了卑斯大学数学系系主任,加拿大数学学会去年还颁了他“全国最佳数学老师奖”。老四在渥太华一间有相当规模的诊所做主管,几十个医生,百十个员工,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要管,够他忙了。


  这十年,孙子女成长了,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懵不懂事的“鼻涕虫”,到好奇多问的小学生,到朝气勃勃但也开始对世情复杂有所感觉的中学生。作为爷爷的我好像是似曾相识,当年自己的孩子长大过程不也就是这样子?


  当然,四个孩子也在变。作为爸爸的我,这是新的认识,认识到他们自己也已是爸爸,有妻有儿,有自己的家。我要接受和适应。不!接受和适应是被动,我要主动的拥抱和享受。试想想,如果孩子不结婚、不生子,我和他们的关系会是怎样?有了孙子,我和孩子的关系更坚固。他们的育儿使他们更理解当年我教育他们,在这点上,儿媳妇们的态度是关键。我要感谢妻。在《家有四男》中我说过了,她和四个儿媳妇的关系非常好。说是“娶妻求淑女”,但是怎样才求得淑女?我相信,淑女不是求来的,是引来的。你的孩子要有一定的气质才可以吸引到淑女,而孩子的气质主要是在成长过程中经由父母培养出来的。


  更令我感恩的是那些没有变的东西。当年培养孩子,我家强调慷慨、正派和服务精神。现在,我在他们为人处事中看见了。疫情期间,经济低迷,老大时装网站的收入大受影响。他小本经营,自然吃力。但他坚持不裁人,不减薪,共渡难关。我很感动。老二在医学教育界有点名气,但他不求升职,因为想多接触初级的学生,以身教去培养他们的“医德”。他写的文章都是把学生或年轻老师的名字放在前面,去鼓励他们向上。老三短时间内升正教授,众望所归当系主任,一个原因是他乐意承担额外工作,不计较名位,因而得到同事们的爱戴。难得的是他初衷不改,仍处处以发掘和培养人才为己任。老四依然是经常碰壁但总是过关。工作原本做得好好的,但往往因为公司合并、部门改组而失去岗位。可是,每次都有“贵人”相助,找得到更好的工作。这跟他对人慷慨而得人回报和为人正派而得人赏识有关系。


  儿媳妇们依然非常合作,对自家的孩子有爱心,对侄子侄女们有关怀。十年前我家21人,妻排第一,我排第21。如今24人,妻仍排第一,我仍殿后。有些事情就是不变的。


  我很满足,不是英语的“satisfied”,是“fulfilled”,得偿所愿的意思——好的妻子,好的家庭,好的朋友,好的事业,还有什么要求?


  有人会说,哪有这样美满的,你是报喜不报忧。诚然,人与人之间,日子久了,总出现不同意见、不同想法。但同样的,如果不同意见、不同想法得到适当的处理,日子久了,不同意见、不同想法也自然地少了,因为大家先吃过了解药。什么解药?一次,老四跟媳妇吵(吵什么早忘了),气冲冲地打电话回家找妈妈说:“你怎么这样的不公平。我同媳妇吵,她说,你妈说过,无论什么她一定站在我的一边。难道你不问原委就偏心她,连自己的儿子也不顾?”妻温声对他说:“家里的事、情绪的事,怎能、谁能一下子说得清?她是人家的女儿,要教也是人家妈妈来教,不是我教。你是我的孩子,我要教的当然是你。你先消气,明天下班买簇鲜花给她,说几句好话,什么事都解决!”果然,过几天他俩来看我们,两口子谈笑风生。当然,这也需要认识孩子的性格,信任他的人格,这事妻拿手。


  你或许会说我太乐观,什么事都从好处看。难道都要往坏处想?我认为从好处出发(相信解决有望)会比从坏处出发(相信解决无望)更有效。因为,解决有望会提升对寻求解决方案的推动力,会启发对解决方案的想象力。


  当然,家庭和睦是有先决条件的;先教好自己的孩子,才可以吸引到淑女,他俩才会成为好夫妻、好父母。一切要从小开始。我们从小培养老四,使他对家有信心。他对妈妈信任才会打电话来“诉苦”。老四媳妇一入门,妻就在老四面前说凡事会站在她一方;这一来,她对妻就有信心。当他们两人之间有事,双方都觉得投诉有门——妻的门,劝和就容易多了。慷慨、正派和服务精神是我家万变中的不变。有了孙子孙女更觉得这些品质的重要,更觉得教育要从小开始。


  孩子娶得淑女,媳妇愿意生育是我家的福气。但在更大程度上是他们的福气。上天真仁慈、真公道,给予每个人两个机会,若没有享受过这两个机会带来的幸福是大大的损失。如果为了高贵的理想而放弃这两个机会,我完全尊重,甚至欣赏,但若是懵然地“错过”就是大大的可惜。


  第一个是“结婚”。不结婚就丧失“终身承诺”的机会。有人会说,爱情不需要终生。对,但如果可以终生,不是更好?我并未说结婚是终生承诺的保证,因为不少人不守承诺——不守承诺只有两个原因:不想守,这是欺骗;守不住,这是失败(起码是当初做出承诺时有误判,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对方的误判)。


  结婚更是种“公开的承诺”。就算不通知父母和亲友也要在证婚人面前承诺。“公开”很重要,甚至可以说越公开越好,代表双方都是认真的。因为既是公开,就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而是意味着接受“社会”(可以是大社会,也可以是小社会)的祝福和监督。这是压力,也是助力,使任何一方想分离时会多一份顾忌或制约。这对双方都好,对孩子更好。


  我很同意,男欢女爱式的“爱”不能保证白头偕老——人老了,头白了,男的不欢了,女的不爱了,但仍不离弃。终生承诺意味着“真爱”——不是要有收获才愿付出的交易,是不计收获也愿付出的浪漫。没有不需要牺牲的爱,而最关键的牺牲是“自我”。如果双方都不坚持以自己为中心,哪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牺牲自我的具体表现是承认自己也可能有错——看错、听错、说错、想错,甚至做错。说白了,这就是真正的慷慨。在这点上,女性对男性有特别的要求,会特别的欣赏。


  我不是说结婚就一定是终生承诺。事实是,很多婚姻都不是从一而终——有明地里的,也有暗地里的。相反的,不结婚也不代表不从一而终——有些人会对理想、对使命从一而终。我只想说,结婚做出的终生承诺是一个人人可得的幸福之泉:你对对方做出终生承诺,你会有一种奉献的幸福感;对方接受你的终生承诺,你会有一种被宠的幸福感。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可以令人同时感到高贵(奉献)和舒服(被宠)?


  还有一个——生孩子。这也是上天让所有人都可以享有的幸福机会。不能生孩子的是可怜,不想生孩子的是可惜。因为只有生过孩子才真正享受到“无条件的爱”。


  夫妻间终生承诺的爱因其是双向的、相互的、共同的,才得以完整。但父母对子女的爱完全是单向的。当然,子女以爱还爱是值得赞美、值得欣赏的,但当一个母亲抱着初生婴儿,她一定知道,虽然不一定会去想,这个小东西一定会有一天伤她的心。因为她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非但不需要积极的回报,甚至可以忍受有意的伤害。伟大就在此。当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这样伟大,但未曾做过父母的,就没有机会去体验这种至大的爱。没有牺牲的爱不能伟大,追求回报的爱也不可能伟大。


  有人会说,对人类做了惊天动地的贡献才可称伟大。但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机会?我有不同的想法:生儿育女就是对人类做了惊天动地的贡献,只是我们没有察觉,没有深究而已。


  正因这是伟大的事,上天才把“无条件的爱”的体验赏赐给做父母的,并把“为儿女做无条件的奉献”打造为人类的“本性”。试想想,如果没有这本性,眼看世上种种坏人、奸人、蠢人都是由他们的父母生出来的,谁还愿生、敢生?这正是现今许多不愿生孩子的人的写照。他们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大道理:为了生态、为了资源、为了可持续发展、为了不把孩子带到这个人间地狱的世界,更为了不把这世界弄得更加是人间地狱。这些都是个人至上主义的托词、遁词。


  我相信,没有人能够否认对人类最重要的事是人类的生存与延续。因此,凡是对人类的生存与延续有正面贡献的是好,有负面影响的是坏。这是绝对真理、唯一原则,是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础,再没有其他的了。人类文明史证明,凡是违反人类生存与延续的事物、行为必被人类唾弃,虽然不一定即时发生,但一定会发生。当然,正面贡献与负面影响有大有小,有直接有间接,有互相抵消有互相补充,但归根结底这仍是好坏、善恶的唯一标准。然而,人类的生存与延续的先决条件是人。没有人生孩子,人类就一定灭种。必须不断有人生儿育女,人类才有前途。选择生孩子的、愿意做父母的,岂不就是为人类做出了最伟大的贡献?


  在这个人人追求个人享受的年代,各种歪理层出不穷,甚至生孩子被说成对地球环境不负责任;这对未生出来的孩子不公平,在自己更是懦弱和愚蠢。我们要对这种想法说“不!”,生儿育女是伟大;能够体验无条件的爱是幸福。


内容简介:

  加拿大女王大学教授梁鹤年有四个男孩儿——老大有病,不能控制手足,整天撕扯衣服,终身难愈,却热情自信,终成华盛顿州立大学教授,还娶了一个既聪明又漂亮的老婆。老二不聪明,却总是受人尊重,大三就考上医学院,却选择了专门为穷人看病。老三极聪明,在牛津念完博士后在大学任教,是数学和音乐在童年时代帮他克服了骄和躁。老四爱交朋友,但也容易交上损友,四个孩子中,他惹了最多的麻烦。


  本书是梁鹤年教授的“育子心得”,既有具体的成长故事,又有教育理念的分享,其中不乏独特见解,如:男孩子最重要的品质是纪律,钢琴是培养纪律最好的工具;孩子做家务不宜拿物质奖励,因为家庭并不是社会的缩影,家庭以爱为本,而社会是以利益联系;主动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朋友,可以帮助孩子的性格正面成长;念完书就结婚,不鼓励恋爱成熟而迟迟不婚……在西方社会生活了多年的梁鹤年教授,发现“东方式”的教育其实颇有优越之处。

章节目录:

四 男
有 男 / 老 大 / 老 二 / 老 三 / 老 四 /


家 庭
妈 妈 / 兄 弟 / 媳 妇 / 朋 友 /反 叛 /


教 育
教 育 / 老 师 / 家 教 / 电 视 / 精 英 /


成 长
婴 孩 / 儿 童 / 少 年 / 青 年 / 成 人/


后 记


作者简介:
  梁鹤年,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院长、教授,2009年荣誉退休。1970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建筑系,197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硕士学位,1982年获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硕士学位,1985年获英国雷丁大学土地开发与管理博士学位。曾在加拿大担任联邦财务部顾问,并创办“国家不动产高级官员论坛”“企业地产高级研修班”“大使论坛”,在加拿大和亚太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学术号召力,于2003年入选《加拿大名人录》。1986年开始回国讲学,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开设课程,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高级顾问和专家组成员。2002年被国务院授予外国专家最高奖——“国家友谊奖”。著有《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旧概念与新环境》《西方文明的未来》等。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