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治宜
编辑:钟韵
ISBN:978-7-108-08183-4
出版日期:2025-09-12
定价:¥68.00
永远无法抵达的自然
苏轼文学真实力量的源泉
再版序
中文版序 柯马丁
自序
导言
2016年2月20日,瑞士巴塞尔
否定的自然
艺术与自然
苏轼:一个天才的神话
第一章 诗心如镜
风格、诗人与道
一位青年僧人的艺术教育
僧诗及其批评
诗歌作为“方便法门”
结语:言说无言
第二章 制造“自然”
艺与“学”
坐忘与解脱
雪堂与“似境”
结语:通过有限,抵达不朽
第三章 名花的挑战
自然美学
花解语
佛寺牡丹考
“色”与道德
结语:面对绝对自然的独白
第四章 雄辩的怪石
无用之用
用之无用:砚石之例
文人经济学
结语:“非人”而人
第五章 回归内在的乌托邦
尚友古人
隐喻的山川
诗歌的民族学
怨诗
桃花源与内在乌托邦
归去来
结语:通过陶潜,抵达自身
第六章 逍遥的肉身
作为业余爱好的丹学
阅读命运
龙虎铅汞说
白鹤峰上的道人
撤出自然
纵身见在
结语:妥协此在
跋
参考文献
历史上,像苏轼这样值得反复品味并且也经得起各种诠释的作家并不多见。本书对苏轼思想、审美、艺术、文学的深入讨论,从思想和方法上都富于启发性,在近年出现的各种苏轼研究的论著中显得十分突出。通过历史文本的细读,尝试还原苏轼思想、文学、艺术以及审美观念得以生成的语境,实现同情之理解与理解之同情,在与苏轼对话的场域中,表达作者对苏轼的独到思考和认知。论者犹如解牛的庖丁,运斤的匠石,在历史文本字里行间梳理出苏轼原文的精彩,眼光之敏锐,思考之深细,都煞是好看。
—— 张鸣,北京大学教授
这是一部充满雄心和勇气的著作。杨治宜研究探索的是欧洲和中国艺术话语中共有的首要问题之一,即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欧洲传统里,这种话语肇自古希腊哲学,贯穿文艺复兴思想,后来与原创天才的理念息息相关;在中国,它植根于上古宇宙学假说,后来又深深浸润于佛学思想。杨氏论文的成功之处,恰在于她敏捷地探索了这一系列不同的视角,而且不仅将其与艺术和文学理论结合起来,也与苏轼诗文中具体的社会、政治、哲学和宗教语境相联系。
本书既是思想的胜利,又是一部美文——我禁不住想,如果苏轼能读到它,一定也会默契含笑吧。
—— 柯马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