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

作者:张源

编辑:曾诚

ISBN:978-7-108-03104-4

出版日期:2009-01-20

定价:¥28.00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新文化运动”后期,美国白璧德(Irving Babbitt,1865-1933)的“人文主义”(Humanism)学说通过吴宓等“学衡派”人士的译介进入了中国的文化语境,在中国持续至今的文化身份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力。本书围绕《学衡》杂志刊载的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相关译文展开个案研究。

章节目录:
引言 《学衡》译文: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在
 中国的第一个阐释形态
第1章 欧文·白璧德及其“人文主义”思想
 第一节 白璧德:美国“人文主义”思想奠基人
 第二节 何为白璧德之“人文主义”(Humanisin)?
  一 “人文主义”定义简述
  二 “人文”与“人道”:对立还是统一?
 第三节 “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概念
  一 一个核心——“内在制约”(inner chock)
  二 “二元论”(dualism)
  三 “存在的三个等级”(thtree orders of being)
 第四节 白璧德思想中隐含的一个基本问题
 ——“人文主义”与宗教的关系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白璧德的宗教观
  三 “人文主义者”内部的论争
  四 白璧德的“宗教”:“超自然的”versus“超人的”
第2章 “人文主义”译入中国:
 《学衡》徐震塄译文研究
 第一节 徐震塄、吴宓与(《白璧德释人文主义》
  一 引子:译文与原文的出版时间问题
  二 译文的双重作者:译者徐震塄与编者吴宓
 第二节 译文文本研究
  一 译文“勘误”
  二 置换·增删·翻译意图
第3章 “人文主义”的本土化(中国化):《学衡》胡先辅译文研究
 第一节 胡先辅、吴宓与(《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
  一 引子:译文的“生产”问题
  二 胡先辅:译文的独立生产者
 第二节 文化与政治:白璧德人文教育观的双重面向
  一 第一重面向:教育与文化观念的关联
  二 第二重面向:教育与政治理想的关联
  三 (《中西人文教育谈》:白璧德人文教育观的总结性表述
 第三节 译文文本研究
  一 “人文主义”的去政治化:白璧德人文教育观
  第二重面向的失落
  二 归化问题:“人文主义”过度本土化(中国化)后产生的接受效果
第4章 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学衡》吴宓译文研究
 第一节“为我”还是“为他”?——吴宓译文的双重样态
 第二节 译文中的译者——“复古派”还是“古学派”?
  一 “复古派”吴宓与“礼教”
  二 “古学派”吴宓与“古学”
  三 吴宓:两难的身份
 第三节 走向“保守主义”——吴宓译文中“以理制欲”主题之个案研究
  一 关于“以理制欲”
  二 “以理制欲”抑或“以‘礼’治欲”?
  三 “科玄之争”的时代背景
  四 立足于“我”:五四学人的特有心态
结语 《学衡》中的白璧德:“保守”与“自由”之辨
 一 引子:“学衡派”的“帽子”问题
 二 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
 三 白璧德的自由观
 四 如何看待“现代”——白璧德与柏克的根本歧异
 五 “保守”与“自由”之辨
附录 附表1 白璧德著述中译版本列表
 附表2 《学衡》杂志各栏目
  译文篇目比例表
 附表3 《学衡》杂志“通论”栏目译介
  人物列表
 附表4 《学衡》杂志“述学”栏目译介
  人物列表
后记
参考书目
索引


作者简介:
    张源,1976年生于太原,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讲师。主要研究兴趣为中美文学关系、中美现代思想史。发表论文十余篇,译有克莱斯·瑞恩《异中求同:人的自我完善》(2001)、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2002)、奥依肯《新人生哲学要义》(2002)、白璧德(《文学与美国的大学》(2004)以及桑塔亚那《社会中的理性》(2008)等。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