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自述

作者:刘泽华

编辑:朱利国

ISBN:978-7-108-05206-3

出版日期:2016-11-22

定价:¥48.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著名学者、南开大学荣誉教授刘泽华先生的回忆录,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谈的是自己八十年的人生经历:从出生写起,在历经少年时期的恐惧、青年时期对红色的追求乃至“文革”时期的种种磨难后,开启了萌动于“文革”后期的个体的文化反思之旅,并由此转向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等相关领域研究,创造性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以“王权支配社会”为主要观点的中国王权主义学说——这是该领域研究的重大突破与转折,引发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学界广泛而深入的热烈讨论,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下编,详述了自己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概要性介绍了中国王权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有助于人们加深对这一学说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回忆录。欣逢八十寿诞(2014年),作者忆往抚今,试图通过对八十年人生经历的总结与心路历程的回顾,意在说明,一位颇具典型化的学人,是如何经过深刻的文化反思而走上文化自觉之路的。

精彩片段:

  曾几时,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如今,人生七十不言老。我年届八旬,当属古稀之列,但仍在思考的途中。
  八十年是怎么过来的?直到近两年,想到应该有所悔悟,于是就陆陆续续写了若干片段。其中固然有个人的情趣,但更想从一个极小的孔隙映出一点点社会的景象。
  我的经历是一系列偶然的堆积,背后则有个大的必然在左右。少年是战火风云中漂泊的一叶,充满了恐惧和无助;青年和壮年在数不清的运动中奔波、紧跟,在幸与险中沉浮;进入老年期,才多少有点自主意识,但是久在樊笼之鸟,已失去奋飞的能力;另外,也是习惯了,当然也还有相当的理想和信仰因素在其中。
  在青年时期,什么都清楚,因为事事“听喝儿”;进入老年,虽然仍有“北”,但又不能确认“北”何所指,于是我陷入糊涂,反而引发说不尽的徘徊、苦恼和悲凉。
  在一九七六年极端苦闷时期的“日记”中,我反复提出“现实主义”与“乌托邦”、“个人”独断与“天下”之间的矛盾。我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雅学问家,而是一直在世俗中纠缠的碌碌之人,“日记”中的看法成为我学术观念的背景,甚或是起点。
  以我之见,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与发展,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的追溯,历史的脐带牵连着古今。因此,历史与现实的互相观照,无疑是研讨历史的一个重要视角和切入点。反过来,叙述和研究历史,则是为现实提供一种国情备忘录。近代以来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期,而转折期必不可避免地有着沉重的历史拖累。我认为,整个中国历史有一个极重要的特点,即其运行机制是王权支配社会。辛亥革命在形式上结束了王权,但权力支配社会的运行机制却远没有随即改观。相反,在某种新的环境中,却更加强化,权力崇拜达到历史的新高峰。盛行有年而被遮掩的秘密,被以最直白的语言揭示出来:“有了权就有一切,丧失了政权就丧失了一切。”
  应该说这是我们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观念。早在殷商时期,王就以“余一人”自称而高于一切,拥有一切。周代的普遍意识之一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其后诸子百家都承继这一观念,认定王对臣民有“生之、任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的无限权力;与之相反,“民者,仰上而生也”。君王的权威是“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秦始皇登位,即宣布“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刘邦夺得天下,即刻把天下视为自己的“产业”。这种观念笼罩着整个社会,垂两千余年而不败。
  芸芸众生也接受了这类观念,只要有机会就向“权力”靠拢,“学而优则仕”,“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些古今“醒世名言”,是普遍性的共识,也是民族主流观念的证据。因此,就普通大众而言,对“官”既畏惧又羡慕,既憎恨又顺从,骨子里流行的是权力崇拜。人们对政治权力的迷信,与寄希望于清官和好皇帝混为一体,正如唐朝聂夷中《伤田家》所谓:“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得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真的是撕心裂肺,而表达的是多么可怜、可悲的观念。我的学术理念基本上就是对上述这些进行剖析。
  在我解析传统社会权力支配社会时,蕴涵着一种理念,就是应由权力支配社会向社会制约权力的转型,也就是逐步实现权力制约权力;权力是社会必不可少的,但要逐步实现社会与权力的协调和平衡,由特别利益集团控制逐步转向以公共性为其主要职能,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肯定要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其间必定有许多曲折和痛苦为代价,如能学会有规则的博弈,肯定是中华民族的万幸。
  中国历来的社会矛盾,主要体现为王权体系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冲突,因而纯粹的理论、乌托邦、绝对平均主义有着很强的煽动性、鼓动性,很能蛊惑人心。但靠权力硬性推行这些又只能造成普遍性的灾难,而在灾难之上又耸立起新一轮的特权阶层。太平天国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八十年的经历告诉我,虽然纯粹的理论和乌托邦不是没有一点意义,但历史是个过程,既有权力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因此,现实主义或经验主义应该是我们思考问题的起点。
  长时期我被臣民意识所笼罩,如果能从我的经历中看到一点点公民意识的萌生、成长,就算我没有白活到八旬;如果还在臣民观念中盘桓,那肯定是我的悲哀。
                                                                                                                                                                                  于南开大学洗耳斋
                                                                                                                                                                                               2014年3月
 


章节目录:

前记(代序)


上编 多变时代里我的一些小故事
 一 我的家庭
  1.父母的奇缘
  2.“父亲”是一种生产方式
 二 战乱中的少年
  1.土窝窝里的“学前教育”
  2.有幸上学与恐惧的环境
  3.日本占领时期“小刘保长”是我哥
  4.“小女婿”往事始末
  5.人缘和“成分”继承
  6.都说我“命大”
  7.上学可以不当兵
 三 追求红色
  1.共产党“好不好”
  2.要经得起考验
  3.服从组织分配,放弃心爱专业
  4.“审干外调”与晋升教导处副主任
  5.被署名的反右重头文章
  6.考上南开大学
  7.一个缘分一辈子
  8.“大跃进”中当了助教
  9.师从杨荣国进修中国思想史
  10.第一次讲课与处女作中的蕴意
  11.“半工半读”,“培养普通劳动者”
  12.也曾“红得发紫”
 四 “文革”之惑与初醒
  1.紧跟“文革史学”与批“三家村”
  2.“滚”出革命队伍
  3.贬入“中间组”
  4.“周恩来黑党”成员与入“牛棚”
  5.卷入两派之争与在劫难逃
  6.毕业分配,“线”为标准
  7.难结抢占老师住房的账与“活人展览”
  8.我在“毛泽东思想一分为二”面前
  9.对“抓革命,促生产”生疑
  10.“半拉子”批判周扬
  11.“五·一六”嫌疑分子
  12.被“下放”:服从还是抗议?
  12.被“下放”:服从还是抗议?
  13.边拉练边批判
  14.批判翦伯赞与忏悔
  15.“他不懂什么是历史”
  16.一句话的启蒙
  17.牵线杨荣国来津做批孔报告
  18.因我评秦始皇文章,《学报》化为纸浆
  19.“法家著作注释会议”与上“黑名单”
  20.《中国古代史》问世
 五 学做公民
  1.破格晋升副教授
  2.当市人大代表,讲了些真话惹麻烦
  3.涨工资没“感恩”
  4.谢绝信任,不当“工具”
  5.选任系主任
  6.“如何做公民”
  7.开设“文革”史、人权史
  8.学术“三个一”
  9.历史系“身价”倍增
  10.劝校长收回成命
  11.不宜因隐私问题影响职称晋升
  12.“死猪不怕开水烫”
  13.争自己的权益
  14.由某先生特殊时期之事说公民的自主
  15.用收藏诠释思想
  16.获“南开大学荣誉教授”称号


下编 我对若干历史问题的思考
 一 从“文革”中走出来
  1.以“文革”的思维方式批判“四人帮”
  2.打破“阶级划分”铁律的尝试——战国时期阶层、身份研究
  3.冲击“文革”桎梏,名噪一时的三篇文章
  4.从“观念思维”定式中走出来的尝试——撰写《先秦政治思想史》
 二 我对王权支配社会的探索
  1.君主专制帝国:政治支配经济运动的产物
  2.王权与社会分层
  3.贪污是官僚的生长点
  4.文人——官僚——地主生态圈对整个社会的塑造
  5.君主专制是导致社会停滞主因
  6.“权力——依附”型社会结构
  7.王权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8.关于社会形态问题
 三 王权主义是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
  1.先秦诸子与君主专制主义理论范式的形成
  2.帝王“五独”观念的至上性与社会控制性
  3.天、道、圣与王合而为一与王的绝对化
  4.君尊臣卑是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脉
  5.君主对士人与“学”的控制与支配
  6.帝王垄断神圣的枢纽概念与对社会思想的控制
 四 等级人学与主奴综合人格
  1.等级中的人
  2.主奴综合人格
 五 立公灭私、圣人“无我”与专制主义
 六 儒家道德至上与专制主义
  1.把道德视为人生最高境界,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2.“三纲五常”把人变成畸形的人
  3.压抑人的“人道”
  3.压抑人的“人道”
  4.圣人崇拜适应专制政治的需要
 七 “形式主义”中颂扬性的政治文化
  1.帝王尊号拜物教
  2.颂扬帝王政治文化,彰显君尊臣卑
  3.君主名号的政治文化意义
 八 关于政治思想的“阴阳组合结构”说
 九 参与社会史研究
  1.“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2.撰写《士人与社会》
  3.揭橥战国“授田”制
 十 探讨历史认识论诸问题
  1.史学危机与从凝固的“范型”中走出来
  2.《除对象,争鸣不应有前提》
  3.《史家面前无定论》
  4.“政治”概念大于“阶级”概念
  5.《历史学要关注民族与人类的命运》
  6.“剥削”的历史再认识
  7.历史价值的三种形态和历史认识的五种形式
 十一 关于国学问题的争论


不是结束语:温馨的小家庭


作者简介:

  刘泽华,1935年生,河北省石家庄人。南开大学荣誉教授。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和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政治史、知识分子史、历史认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著作有《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被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中国的王权主义》、《士人与社会》(先秦卷)、《洗耳斋文稿》、《中国政治思想史集》(三卷本);主编有《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本,被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中国政治思想通史》(十卷本)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作者长期从事中国王权主义问题研究,创造性提出以“王权支配社会”为主要观点的中国王权主义学说;在历史进程中坚持分为不同“形态”说(用什么概念表述是下一层次问题),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都受“形态”的制约;在历史认识论方面提出“史家面前无定论”。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