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政治讲演录

作者:[德国][德]维托利奥·赫斯勒(Vittorio H&o

编辑:吴彬 李静韬

ISBN:978-7-108-06204-8

出版日期:2018-02-01

定价:¥45.00

编辑推荐:
这本小册子有力地重建了欧洲政治哲学传统中的自然法原则,挑战了将政治和道德截然区分的偏见。

序言:

绪 论


  首先请允许我表达谢意,我要感谢张汝伦教授和复旦大学的邀请。复旦大学坐落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这个国家也将注定在 21 世纪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要引领世界并非易事。在过去几十年中,她在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震惊了世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一些古代国家早已灰飞烟灭,而当今的一些强国,比如说美国,还十分年轻。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可以追溯至秦朝,距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即便当这个国家陷入战乱之中,她也没有放弃统一的政治理念。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的起源)甚至要远远早于秦代。早在东周,中国哲学就已经成熟,并产生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思想体系。
  那么我作为一个西方人可以给中国带来什么呢?我希望,我的讲演可以对中国学者有所助益。发端于西欧的现代化进程,对全球改变之深刻,远远超过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事件。中国的成功证明,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是可以被不同的传统学习并发扬光大的。因此,对西方精神演进进行反思,可能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有所启迪——我必须要理解,今天的西方处在什么位置,我们是如何成为这样的,以及驱动我们的价值是什么。我认识到,对不少古老的亚洲文化而言,西方帝国主义可谓劣迹斑斑。我也意识到,某些在思想史中出现的西方思想形式,对亚洲出言不逊。比如说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描绘了世界精神西进的运动。按照他的叙述,中国是世界历史的起点,随后经过印度、伊朗、近东、希腊和罗马,最终向西欧迈进,获得了自由意识的更高进展。但是在我们批评黑格尔之前,我们也不要忘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并不认为,世界历史将终止于西欧。他认为美利坚合众国将是未来的大陆。他相信,世界精神还将继续其西进的运动。我们的地球是圆的,而中国在美国的西面。如果我们严肃对待黑格尔的理论的话,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不只是世界历史的起点,而可能再次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焦点。毋庸置疑,这种回到中国的运动,并非简单地回到起点。任务在于,要将古老的中国传统,以及中华民族在其悠久历史中获得的经验,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发展综合起来。
  始于 19 世纪的全球化,虽然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羁绊,但是在 20 世纪末,尤其是在 1989 年“铁幕”消失之后,发展得更为迅猛。商业、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变化,使得全球化成为可能。但是如果全球化想要结出善果,并给大多数人带来福祉,仅仅对技术和商业形式进行全球化是不够的,还要将不同民族赖以生存的价值进行全球化。我认为,本次系列演讲的目的在于,在基本道德原则的基础上,为世界的主要文化构建一种话语(discourse)。道德原则的分歧,例如家庭生活,可能是令人失望的,但他们可以减少人类的冲突。最危险的是国家之内和之间的冲突,因为它们将可能导致战争。毫无疑问,在一个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时代,我们应竭尽全力来阻止战争。所以我要来谈谈政治的道德。
  我讲演的内容主要来自我自己的著作。它于 1997 年用德文发表,2004 年被翻译成英文。我很难在这五次讲演中,来总结一千两百页中的内容。所以我衷心希望,这本书可以被翻译成中文。在此我将集中讨论那些最为重要的话题和章节。在我介绍这些核心观点之前,我先来描述一下全书的架构。因为这些章节是全书的一部分,也只有在全书的整体架构中才能得到理解。我通常是通过读目录,来获得对一本书的初步印象。如果一本书的结构不能让人信服,那我就不会花时间去读它。如果它的结构还算融贯,那么我就会假定——即便不总是准确——作者用智慧的方式想通了这些问题,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同样,我希望在我介绍这本书的结构之后,可以让你觉得,值得听这次讲演或者读这本书。
  要谈论政治的道德理论,显然已经假定两样东西:首先,我们必须已经发现一般的规范性原则,这些原则帮助我们区分带有积极价值、消极价值或者没有价值的结构,以及道德和非道德的行为;其次,我们需要一套国家理论,以此来辨别国家,将它与其他社会机构进行区分,并要熟悉它的不同形式。第三步,要将这些道德原则运用于国家、政策和政治的领域,以此来区分正义国家和非正义国家。接受过马克思主义训练的中国学者将会接受这一进程中的辩证法元素。第三部分将是前两者的合题:在截然区分了两个关键领域(规范和描述)之后,我们还将打通两者。在我的书中,这三个部分的每一个部分都分为三章。在第一章中,我概述了政治思想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尤其关注了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发展的逻辑,来阐明在经历了各种不同形态之后,历史的隐藏目的(telos)将最终显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历史代表了那些掌握了超时间道德真理的理论。第二章系统地讨论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书中认为,实然与应然之间的截然区分是给定的,它要捍卫道德与政治之间的互补性——我认为这一点是比较新的。第三章将展开讨论伦理学的具体原则。我将捍卫一种普遍主义的和意向性的伦理学,它受到了康德的极大启发;但我也要承认物质的价值(material values),并且避免康德本人的形式主义。
  第二部分的顶峰是一套国家理论,将在第六章中提出。在此之前,我将在第四和第五章中,介绍一种哲学人类学和权力理论。鉴于国家是这样一种人的结合,它能够将权力集于一个非常小的领域,为了说明国家的必要性,我们需要理解人类本性的复杂性和权力的不同形式。第四章将处理人类的生物、心灵和文化特质。第四章中的部分将讨论德性与恶行,它将展开讨论,人这种具有自我意识、需要主体间性的特殊动物,能够通过其习惯或者在庸常之恶中滥用其本性,以此来理解价值。权力是社会世界的基本范畴。在解析了其形式和为了保存和扩展权力而必须存在的规则理论(我将用一个新词来称这一古老的学科,“权术”)之后,我将在第五章中用我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两者的形式和规则。第六章是纯然描述性的。它将国家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加以研究,并考察其形式,追溯其历史。第三部分体现了规范性的思考。这部分同样分为三章:在正义国家的理论之后,我将处理正义政治的问题。后者是不能被还原为前者的,因为正义政治是必要的,尤其当我们还没有理想国家之时。不过,我们还是要牢记这种理想。相信道德上正当的政治,可以在非理想的环境中遵守在理想国家中的相同原则,这是幼稚的。第八章中将面对战争的问题。在一个理想的正义政治世界中,是没有战争的。第九章勾勒了21世纪政治伦理的纲要,描绘了各种政策,特别关注了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也影响了正义国家一章中的概念建构。
  我选择放在讲演中的内容,和原书相比,不可避免将是不完整的。为什么呢?在第一次讲演中,我大致依据书的第一章,简要地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主要步骤:因为如果没有深入反思这些主要思想如何依然在推动我们,我们将不可避免地错失这些思想的内在关联。第二讲对应书中的第二章,将阐明互补性问题,也即要处理政治道德和道德话语的政治。第三讲将选择书中第六章的一些话题,来澄清国家的本质,并提出一种现代性理论。在第四讲中,我将捍卫本书最重要的概念,也即自然法的理念。在书中这是在第七章开头处讨论的。在这一讲中,我还将找机会来介绍第三章中关于伦理学基础的一些想法。如果不谈这些,就很难理解自然法概念。最后一讲将用来讨论私法和公法中的一些自然法原则。这些对应书中的第七章。我希望,在阐明了政治哲学的传统,理解了现代性构成,并提炼出伦理范畴之后——这些范畴深受古典传统启发,但承认道德论证自身不可避免地是夺取权力的政治斗争中的武器,以此来避免古典传统的幼稚之处——可以呈现我所认为的现代西方国家的规范性内核。


内容简介:
  《道德与政治讲演录》提炼了维托利奥 · 赫斯勒教授长达一千两百页的皇皇巨著《政治与道德》的一些重要主题。
  本讲演录共分五讲。第一讲批判地回顾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几个关键发展阶段及其标志性人物;同时也梳理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 20 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思想面临的挑战。第二讲是对一些概念的澄清,并驳斥了反对就政治进行道德评价的观点,深入分析了政治与道德这两个重要的概念,证明政治必须具有伦理道德的意义。第三讲解释了国家如何整合各种支配类型,分析了国家权力和主权的概念,从国家的起源和国家在西方历史中的发展来解释国家的意义。第四讲主要论述作者关于西方自然法的基本看法:国家应该建立在自然法,而不是契约论之上。第五讲介绍了不同法律领域中的自然法的基本原则,并从人类面临的危机出发,论证政治哲学必须建立在自然法体系之上。附录为赫斯勒教授的访谈。

章节目录:
 序言
 绪论
 第一讲 西方政治思想简史
  现代性与合乎理性的自然法 张汝伦教授对第一讲的回应
 第二讲 道德与政治
  国家的道德维度和社会学维度 韩潮教授对第二讲的回应
 第三讲  国家的本质及其在历史中的发展
  契约、道德风尚与现代国家 孙向晨教授对第三讲的回应
 第四讲 自然法的观念:论证与反驳
  实质抑或程序自然法? 孙小玲教授对第四讲的回应
 第五讲 自然法的体系
  形而上学与政治 白彤东教授对第五讲的回应
 附录 赫斯勒教授访谈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作者维托利奥•赫斯勒是出生在意大利的德国哲学家,21岁获哲学博士学位,25岁通过教授资格论文。美国圣母大学高等研究院创院院长,现为圣母大学德语系、哲学系和政治系的Paul Kimball教授。出版著作30余部,被翻译成16种文字。西方学术界誉为是少数几个到下个世纪还会有人读的当代西方哲学家。巨著《政治与道德》(1200页)1997年在德国出版后引起学术界延续几年的讨论。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