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中国建筑史(精装)

作者:[中国大陆]梁思成

编辑:刘蓉林

ISBN:978-7-108-07659-5

出版日期:2024-09-04

定价:¥108.00

编辑推荐:

一本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有机结构的入门读物


一部不甚完备却独一无二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序言:

  导  言
  傅熹年


  梁思成先生的英文著作《图像中国建筑史》完成于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看到这部著作的出版。在他逝世十多年后,他的好友费慰梅女士倾力寻找,终于实现书稿的图文合璧,再经过她精心编辑,198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将其印刷出版,1991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又印出汉英双语版,使这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著作未被湮没,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极为重要的基础性文献。


  这部著作呈现了梁思成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研究中国建筑史所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及其形制演变方面。中国古代文化,包括建筑,延续发展数千年,从未中断,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文化。在长期发展中,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一个具有鲜明而稳定特征的独立建筑体系。20世纪初期以来,最先对中国传统建筑感兴趣的是一些外国学者。庚子之后,日本人对北京宫殿和各地著名建筑做过一些调查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欧洲学者也做过一些工作。20世纪30年代初,梁思成先生、刘敦桢先生加入中国营造学社,由于他们卓越的学术水平和辛勤的工作,中国的建筑史研究很快有了飞跃发展。梁先生采取由近及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以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为课本,拜老工匠为师,以北京故宫和一些重要的明清官式建筑为标本,刻苦钻研,很快掌握了清代官式建筑的设计规律,其成果表现为《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之后,他又以更大的毅力钻研宋式建筑,以艰涩难懂的宋代《营造法式》为课本,实测若干宋、辽、金、元建筑,取得精确测图和数据,再与《营造法式》相印证,终于基本厘清了宋式建筑以材分为模数的设计方法和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成就。


  梁思成先生1932年发表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就反映了他通过精密测绘并与《营造法式》相印证,初步探明宋式建筑设计规律的过程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是这方面开天辟地的第一篇重要论文。这篇论文不仅一举超过了当时西方和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建筑的水平,而且就透过形式深入探讨古代建筑设计规律而言,也超过了日本学者当时对日本建筑研究的深度。1937年,梁先生又发现了五台山佛光寺唐代大殿,这是经日本人屡次调查,印在书本上,却不识其为唐代遗构的重要古建筑。从《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到《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梁先生通过一系列对古建遗物的调查研究,把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方法发展得更为完备、严密,不仅科学地逐个分析了每个建筑的特点、成就,而且通过比较,掌握了各个时代的共性和不同时代的差异。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条件下,梁先生进行了建筑通史和《营造法式》的专门研究,并以西方读者为对象,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完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写作。


  梁思成先生研究中国建筑史不仅限于技术层面,他认为“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所以,他在谈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时,分为“结构取法及发展”和“环境思想”两大方面,把物质与技术因素和精神与社会因素相提并论。正是基于这种观点,他倾毕生精力研究建筑史,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古代城市和建筑,他主张保护;对新的建筑,他主张有中国特色,即“中而新”。他研究古代建筑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学以致用,却导致了其晚年的困惑。


  我是1956年进入梁思成先生主持的清华大学建筑系与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合办的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工作的。初到梁先生家去报到时,他同我作了很长的谈话,说中国古代建筑是延续数千年的独立体系,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法。大到城市,小到单体建筑,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取得很高的成就,需要认真地研究总结。它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可为今后建筑借鉴。目前有条件开展空前广泛的普查和分类分项的调查研究,在已积累了很多资料的今天,比较异同、探索规律的工作也应提到日程上来,二者相辅相成,最后才能形成有史实、有理论、能总结出发展规律的建筑史著作。当时,我是初入门的学生,对他所讲并不很理解,只能谨记,但这对我以后把研究方向转入对建筑规制和规划设计方法的探索上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费慰梅女士为《图像中国建筑史》的编辑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这部著作问世之后,她托友人将首批书带到广州,分寄国内友人。我至今还保留着她就此书的出版给我写来的信件。她的工作非常细致,还专门在信中对书的装帧设计加以说明,说书的封套之所以没有使用彩色照片,是因为出版社认为梁先生本人的插图都是黑白的,所以封面应该与之保持一致。她还托我向罗哲文、祁英涛、孙增蕃、王世襄等学者转达对他们为这部书的编辑出版所提供帮助的谢意。


  梁思成先生以强烈的爱国热忱和严谨的科学研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图像中国建筑史》见证了梁先生奋力开拓中国建筑史这门学科的努力,我们要认真学习他的著作,不断发扬光大,推动中国建筑史研究不断进步。


  2022年9月15日


内容简介: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长时间的、科学的调查,他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在那个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对全国近两百个县城的两千余个古建筑项目进行了考察和详细的测绘,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并撰写了详尽的科学研究报告。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与《中国建筑史》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写作于四川省李庄,其时“宿不蔽风雨,食只见菜粝”,“贫病交加,故人寥落”,而梁思成正是怀抱着殉国者的心态,为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保存发奋著述。因种种原因,书稿未能及时出版。梁思成逝世十多年后,在费慰梅的努力下,这本著作终于得以面世。


  《图像中国建筑史》以英文写作,目的是向西方读者和建筑研究者讲述古代中国的建筑技术,因此文字生动、深入浅出,对中国古建筑“有机的”结构体系的发展及其形制演变有一个概要性的呈现。本书还有大量营造学社成员在测绘中拍摄的珍贵影像以及梁思成、莫宗江绘制的精美插图。通过阅读这部著作,可以使西方读者对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精神内涵和外在形式有深入的了解,对当代中国人理解传统文化和建筑的关系,也有极大地启发意义。


  本书为中英文双语版,由梁思成之子——梁从诫先生——翻译成中文,从诫先生的名字即从《营造法式》的修撰者李诫而来。从诫先生虽然没有继承父业,但通过《图像中国建筑史》的中译,也与父亲一道,为推动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传承做出了贡献。


  本书包括费慰梅(Wilma Fairbank)撰写的《梁思成传略》,以及吴良镛撰写的英文版序言和梁从诫撰写的“译叙”。另外,此次新版还特别约请了梁思成先生的学生、助手傅熹年先生撰写了导言,对《图像中国建筑史》以及梁思成先生的学术成就做出了整体性的评价。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导言 傅熹年
译叙 梁从诫
英文版序言 吴良镛
英文版致谢 费慰梅
英文版编辑方法 费慰梅


前言
中国建筑的结构体系
起源
两部文法书
佛教传入以前和石窟中所见的木构架建筑之佐证
间接资料中的佐证
汉代的佐证
石窟中的佐证
木构建筑重要遗例
豪劲时期(约公元850—1050年)
醇和时期(约公元1000—1400年)
羁直时期(约公元1400—1912年)
佛塔
古拙时期(约公元500—900年)
繁丽时期(约公元1000—1300年)
杂变时期(约公元1280—1912年)
其他砖石建筑
陵墓
券顶建筑


牌楼


梁思成传略 费慰梅
附录:英文版全文


作者简介:
  梁思成,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曾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