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新书:2022年4月

 

田晓菲作品系列四种

 

 

  收入田晓菲20002016年写作的四部中古文学研究专著:《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文化》《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在文本细读中寻觅被选择性遮蔽的文化信息,再现文学与历史被建构的过程,呈现另一种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的整体性构想。

 

 

《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

ISBN9787108073099

 

“三国”与“建安”经历了一个从历史走向文学,从史实走向浪漫化的过程,这是一场迷人而又影响深远的建构。作者跨越了诗词、小说、电影、电视等雅俗载体,勾勒出“三国想象”的变迁史,在文本细读中寻觅被选择性遮蔽的文化信息,再现那段“历史”如何被建构成我们心中的“三国”:建安风骨、慷慨悲歌、浪漫豪情。

 

 

《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

ISBN9787108072979

 

在烽火与流星照耀下的国土,一半隐藏在阴影里,这正好是对萧梁王朝的最好象征。本书试图为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勾勒一副肖像画,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

 

 

《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ISBN9787108072221

 

“校书如拂尘,旋拂旋生”,“尘几”是对校勘与编辑的完美比喻,也象征着我们对嘈杂无序的手抄本世界的云游。本书为田晓菲的学术成名作,旨在探讨读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陶渊明”的生产和创造,从而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形象被逐渐构筑与塑造的轨迹。通过检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 

新书 | 田晓菲作品系列四种

被建构的建安与三国

 

 

 

解读早期中国

 

许宏 著

ISBN9787108072733

 

《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

聚焦公元前2000年中原大势,

展现中华早期文明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的变革图景。

 

《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

宏观两千余年都邑动态大势,

解读上古历史大都无城时代。

 

《东亚青铜潮: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

探究青铜器物的发现和冶铸技术源流,

鸟瞰青铜之路大势,追寻礼乐中国源头。

 

《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

考古队长的二里头遗址发掘亲历记,分享考古的乐趣和艰辛,

解读三千多年前东亚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诞生的故事,

一览中国早期文明的恢弘壮阔和影响力。

 

“解读早期中国”(全四册)包含了考古作家许宏的四部公众考古学作品,分别是《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和《东亚青铜潮: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四本书从不同的侧面和视角,对距今三千多年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文明大变局进行了讲述。《最早的中国》讲述了作为考古队长的许宏,对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展现了东亚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的文明面貌,让我们看到史书中记载的“夏商之际”,中原文明的发达和影响力;《何以中国》聚焦中国文明史上重要转折点——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讲述在所谓夏王朝的前夕,中原大地发生的一系列变革;《大都无城》用动态观察的方式,对中国古都从“大都无城”到“无邑不城”的变化,进行了解析;《东亚青铜潮》梳理了中国从原始铜的发现到商周青铜器大繁荣的过程。

 

本函收录的四本书,都有单行本,此次成套,旨在对“解读早期中国”这个重要的写作理念和话题的总结、纪念。许宏特意写给读者们的一段话,正是对本书特色和写作视角的概括:

 

  2009年,我出版了第一本写给公众的书《最早的中国》,阐释“二里头文明的崛起”。此后的《何以中国》,描绘了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诞生的背景,《大都无城》是对中国古代都城这种“不动产”的全面盘点。《东亚青铜潮》更对整个东亚大陆“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做了鸟瞰式的扫描,是关于早期中国最重要的高科技“动产”——青铜及其冶铸技术的梳理与整合。如果《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是从“微观”到“中观”的话,那么《大都无城》和《东亚青铜潮》则具有“宏观”和“大宏观”的视角。现将这四本小书集成“解读早期中国”系列,它是我引为毕生志业的早期城市、国家和文明“三早”研究的概括,也真实记录了我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人生轨迹。愿与读者诸君共勉。

 

>>> 

器物身世趣话

二里头人喜食“烧烤”?

中国古都形态变迁:从"大都无城""无邑不城"

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开馆:作为广域王权国家的“中国”,由此起步

考古学视角下的上古中国 | 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第六季 课堂笔记汇总

 

 

 

“苏联,苏联”系列

 

伏尔加河上的水电站

苏联水利建设的得与失

 

[]布尔金·叶夫根尼·阿纳托利耶维奇 著  华盾 译

ISBN9787108073440

 

这是一部伏尔加河水利史,甚至苏联水利史。

 

1930212日,联共(布)中央决定开始对伏尔加河能源和灌溉问题进行研究,伏尔加河大规模改造由此起步。苏联历史恰恰在几个月前发生转折——1929年,“新经济政策”被中止,第一个五年计划上马,其后延续了一个甲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斯大林模式”形成。到1989年最后一座水利枢纽(切博克萨雷)投产,伏尔加河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与苏联兴衰之路近乎耦合。在本书中,关于伏尔加河水利枢纽的筹备和建设经过、大规模搬迁、劳改营犯人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对文化遗产的选择性抢救的描述,为更广泛地了解现代社会的水利建设和“斯大林模式”提供了极好的例证。

 

  “斯大林模式”被很多人认为是近现代史上集权主义的典型代表;相反,也有推崇者肯定苏联政府在国家发展上的巨大成就。在本书描绘的伏尔加河水利建设中很容易找到两种迥异观点的证据,既有古拉格、自然和人文生态悲剧,又有发电、航运、科技等千秋之利。但无论如何,“苏联”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次别开生面的探索。

 

 

 

子安宣邦作品集

 

近代知识考古学

国家、战争与知识人

 

[]子安宣邦 著  赵京华 译

ISBN9787108070876

 

本书以子安宣邦出版于1996年的《近代知识考古学——国家、战争与知识人》(岩波书店)为基础,选入《日本民族主义解读》中四篇相关论文,新编而成中文版,是“子安宣邦作品集”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其中,“知识考古”最能体现作者多年来坚持的批判性视野和话语分析式思想史方法。正如福柯研究历史时注重“知识”“话语”“观念”的产生机制及与权力的关系一样,本书注意在特定的思想史空间中确定某一概念或思想学说出现的“事件”性及其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联。对于柳田国男“一国民俗学”、战前京都“支那学”、近代与近代化论、“日本民族”概念、人间伦理学和“种的理论”等所做的剖析,均非一般概念学术史的考镜源流,而是解构主义意义上的话语分析和知识考古。作者对“近代”日本的深度反思,贯穿其著作系列的始终,而以此书为发端。

 

  也就是说,《近代知识考古学》的出版在子安宣邦先生的学术生涯中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预示了他此后二十余年的批判视野和思想史方法论路径。对于要全面了解他的研究的中国读者来说,可以视此为一本导论性质的著作>>>子安宣邦作品集(全九种)

 

 

 

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

 

祭牲与成神

初民社会的秩序

 

[]勒内·基拉尔 著  周莽 译

ISBN9787108073044

 

这是一部跨学科研究的典范,涉及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法学等诸多领域。基于对列维-斯特劳斯,罗杰·凯卢瓦等人有关人类早期祭祀活动的调查,本书对广泛存在于初民社会中的“活人祭神”行为的逻辑和功能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见解。作者认为人类族群中普遍存在一种“替罪羊”机制,杀死“替罪羊”可以将对内的暴力隐患释放到族群之外,从而保全族群内部的和平稳定。因此,暴力的祭祀活动并非宗教自身的产物,而源自族群化解内部矛盾的需求。祭祀行为是人类早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思路对于进一步理解与阐释早期中国或可提供别样的启示。

 

作者勒内·基拉尔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批评家,被誉为“人类认知领域的新达尔文”。我社还曾出版过他的《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基拉尔的学说以“攀比摹仿”论超越弗洛依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认为欲望是人类的本性,因此羡慕嫉妒是人类的必然情感,冲突在所难免。而“替罪羊”的作用就在于将冲突从内部转移至外部,使其化解,因此其存在是必然也是必要的。基拉尔几部作品中的观点一以贯之,逻辑严密,自成一家,是法国思想性写作的典范。

 

>>> 

献祭、暴力与驱魔仪式

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深入欧洲思想谱系底层

 

 

 

我的父亲苏秉琦

一个考古学家和他的时代

 

苏恺之 著

ISBN9787108072641

 

本书分前、中、后篇,将考古学家苏秉琦的学术和心路历程分为起步、积蓄、爆发三个阶段。对他青年家庭富足,中年经历沧桑,晚年学术成熟的人生脉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和记录。他幼年时,祖上和李士曾家颇有交往,家中富饶,父亲对他这个老儿子寄予厚望;青年时北上求学,师从徐旭生,走上了考古之路;中年随北平研究院迁到昆明,开始了学术上的储备;“文革”时期,家中变故,师长和朋友们相继离去,思考却未停止;老年时,厚积而薄发,科研和教育成果丰硕,《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集学术大成之作。苏公一生的经历过往,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书中描写的重大事件、涉及的和苏公同一时期各个学科的代表人物,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学术情怀和精神风骨。

 

 

 

中国文化之根

先秦七子对中国文化的奠基

 

杨泽波 著

ISBN9787108068170

 

  受独特文化土壤的影响,中国文化有着鲜明的特殊性。先秦诸子就是在这片土壤上生长绽放的艳丽花蕾,其思想的展开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要了解中国文化,必先了解先秦诸子。本书根据复旦大学深受欢迎的“先秦诸子”课程的录音整理而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思想。所述内容与学界通行理解多有不同,有很强的个人特色。阅读本书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性质,做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中国人,大有裨益。

 

 

 

鲁迅像传(修订版)

黄乔生 著

ISBN9787108072719

 

  鲁迅一生留下的照片一百多帧,记录他的人生轨迹和人际交往,展现个人风貌,凸显品格特行。而后人对这些照片的运用,也反映了鲁迅的影响、时代的变迁及意识形态的演进。本书按时间顺序和鲁迅一生游历所至地域分为五个部分,把照片放在突出的位置,文字紧密贴合照片,对照片的拍摄缘起、时间、地点、其中人物的经历及其与鲁迅的关系等做详细解读,使照片的背景更为清晰,让过去一些不太被人们注意的事件、人物呈现出来,更加立体、多彩地介绍鲁迅的人际关系,并且对以往文献中有关鲁迅照片的讹误、任意剪辑修补导致的形象失真、年代错误、人物张冠李戴等现象做了说明。

 

 

 

生于1949

半个世纪 半生往事

 

李安定 著

ISBN9787108070746

 

本书作者李安定于 1949 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亲身经历和感受了新中国在成长中的成就和遭遇的挫折。

 

自而立之年,作者逐渐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新华社记者,对其后30年的改革开放由衷地投入了激情,见证和推动了众多影响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

 

  本书也记述了作者的亲人们在20世纪为祖国做出的历史贡献和对他的影响。文字结束于2001 年中国入世的历史节点,作者以编年方法,记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如何被打上一个伟大变革时代的印记。>>>生于1949:半个世纪 半生往事 | 荐书

 

 

 

三联精选

 

教育的目的

 

[]怀特海 著  徐汝舟 译

ISBN9787108073105

 

《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念。怀特海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这些富有创见而深刻的教育观念,对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大参考价值。

 

  大学是实施教育的机构,也是进行研究的机构。但大学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仅仅向学生们传播知识,也不在于仅向教师们提供研究的机会。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

  ——怀特海

 

 

 

哲学之树

通往自我认知的哲学课

 

[]庞思奋 著  翟鹏霄 译

ISBN9787108069306

 

本书是根据庞思奋教授在香港浸会大学开设的哲学启蒙课而成,旨在开启人们的哲学兴趣,发展个人思考哲学论题的独特视角,帮助初学者唤起、表达并批判自己的洞识。作者将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内容和西方哲学探讨的重大问题严密地编织在循序渐进的讲授之中,并不时打破欧洲中心的视角,站在中国哲学的角度进行反观比较,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对哲学的理解。

 

  全书呈现为12周的哲学课,既有课堂的机智灵活,又有行文结构的科学严谨。作者庞思奋博士在本书中充分展现了其哲学家的禀赋以及哲学教师的教授智慧,并在融合东西方哲学遗产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哲学之树:通往自我认知的哲学课 | 荐书

 

 

 

新知文库

 

失落的书

 

[]斯图尔特·凯利 著  卢葳 汪梅子 译

ISBN9787108073006

 

这是一本给爱书人看的书,一本奇妙的、浪漫的书之传奇;世界文学史中那些我们从未读到的“失落之书”的故事。

 

从史前到但丁,从莎士比亚到西尔维亚·普拉斯,从荷马到海明威——伟大的作家都写过我们无法看到的作品。可以说,整部文学史也是文学失落的历史。

 

本书讲的就是我们没有看到的经典,或说可能成为经典的作品,它们可能毁于水火,可能失落于人们的冷漠、疯狂和偏见,有些遗失了,有些未完成,有些没有开始,有些已难以辨认。我们也许必须无奈地承认文学的失落,但它并不会因此而失去内涵和意义。“我们绝望地与毁灭抗争,抗争的过程即是胜利。”——这是本书最本质的意义所在。

 

  《失落的书》是一部另类的文学史,一个假设的图书馆,一首唱给本应存在之书的挽歌。>>>世界读书日推荐阅读:失落的书

 

 

 

第一个人(插图珍藏本)

[]阿尔贝·加缪 著 [阿根廷]何塞·穆尼奥斯 绘  陆洵 译

ISBN9787108072900

 

196014日,巴黎附近维尔布勒万的车祸现场,有人在加缪的挎包里发现了这本书的手稿。它讲述的是加缪在阿尔及利亚的少年时光,你会发现,加缪最喜欢的十个词:世界、痛苦、土地、母亲、人们、沙漠、荣誉、穷困、夏天、大海,都与这段时光密不可分。

 

  世界两大国际漫画节之一的昂古莱姆国际漫画节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何塞·穆尼奥斯以黑白交错、极富戏剧性的插画倾情演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构思多年却未能完成的自传体小说《第一个人》。

 

 

 

海上收藏世家

 

郑重 著

ISBN9787108069467

 

这是一部融鉴赏性、知识性与文化性为一体的收藏家传记。书中共收入20世纪活跃于大上海、历经半个多世纪的40位收藏大家的逸事。他们有的上承祖荫,有兴趣有资本,走上收藏之路,成为一代大家,如吴湖帆、张珩;有的因家族使命而走上收藏之路,如潘达于;有的创业后有一定资本,渐渐走上这条路,如谭敬;有的出身寒门,但因嗜痂成癖,甘愿倾其所有也要收藏,如孙伯渊……无论是何种原因,他们对所爱的收藏都倾尽一生的财富、精力与智慧,更在时代浪潮的变幻跌宕中,与钟爱的文物一起经历了坎坷的人生之路。这些人如作者所说,多已成为人间“过客”,但那些沾有他们气息的珍宝却得以留存。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