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新书:2025年4月

 

天下文明

紫禁城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

 

王军 著

ISBN9787108078278

 

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从紫禁城规划思想洞察天下文明

 

《天下文明:紫禁城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是《尧风舜雨: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的姊妹篇,是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学研究所副所长、故宫研究院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军完成的一部以紫禁城规划设计思想为研究对象的著作。

 

全书共有五章,包括:一、《周易》与紫禁城平面规划;二、《周易》筮法与明北京城市设计;三、紫禁城的时间与空间;四、琉璃与五行;五、明堂探源。

 

本书旨在揭示北京紫禁城的空间规划与支撑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发展的知识与思想体系存在的深刻联系。作者指出,紫禁城虽然创建于古代中国的晚期,但它的建筑制度源出上古之天文与人文,直通农业文明的原点;其所承载的知识与思想体系,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

 

本书内容宏阔,是一本具有具开创性的学术著作。

 

 

 

永恒与时间

丸山真男思想史学的交响曲

 

区建英 著

ISBN9787108079244

 

面对丸山真男这位带有多重意义的日本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作者尝试通过宏观的考察来找出贯穿丸山真男学术思想之路的核心脉络。

 

作者认为,从其思想发展历程和对研究对象的把握方法来看,丸山的整个思想轨迹中都贯穿着关于“永恒与时间”的思考。

 

“永恒”指古往今来人类社会中普遍妥当的价值,“时间”指在历史的流动中不断变化和生灭的具体或特殊事物。

 

作者认为这对核心范畴体现了丸山自身思想的矛盾和创造力,又体现了其思想史学背后的批判精神和价值关怀。

 

全书以此为出发点,带着对恩师的敬意,结合丸山的著述与相关批评,从思想史学方面解读了这位思想大家一生的探索与追求。

 

 

 

斯人斯土

费孝通的一生

 

张冠生 著

ISBN9787108079824

 

一本呈现费孝通独特一生的传记。

 

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其《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等著述已成为经典学术著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人。

 

全书把费孝通近百年人生分三个时段:第一个为1910—1949年,是他成长、留学与以学术扬名海内外的黄金时段;第二个为1949—1978年,费孝通从清华园到西柏坡,接受全国院系调整,到中央民族大学工作,期间参与主持国家民族识别工作,在西部许多少数民族当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带动和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学研究者,在学界提出与解决了许多学术和现实问题。但这段时期内,也被中断了个人的学术生命。第三个为1978—2005年,费迎来了第二次学术生命,同时也是他政务最为繁忙时期。

 

全书写出了一辈子以“秀才”自居的费孝通,在为人为学为政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眼睛总是看着世界和中国,心里装着学术、学生与百姓,他的一生是志在学术、志在富民、志在国家天下认同的一生。

 

 

 

近现代域外游记丛编·日本看中国

 

云南四川踏查记

 

[]米内山庸夫 著  郭举昆 译

ISBN9787108079978

 

本书是作者1910年赴云南、四川旅行时的记录。他同年7月由上海启程,经香港、海防进入云南,后北上入四川,由四川下长江,过三峡,11月返回上海。其中,海防至昆明段利用滇越铁路,昆明至成都段则是徒步完成的。其行旅之艰辛及对滇蜀风土感受之深不言而喻。本书分纪行和调查两部分,纪行部分主要包括滇越铁道、云南高原、从自流井(自贡)到嘉定(乐山)、峨眉山、岷江与长江、下三峡、访古战场、滇蜀山水记等篇章;调查部分主要是有关地势及交通、沿道形势(滇越铁道沿线、云南四川大道)和气候等内容。书中还有许多作者当时拍摄的照片和亲手画的素描及旅途所得的拓片、名人笔迹等(约100幅),对了解和复原滇蜀地区的历史很有帮助。

 

 

 

少年中国

民族青春与成长小说(1900—1959年)

 

宋明炜 著  康凌 肖一之 樊佳琪 廖伟杰 译

ISBN9787108078476

 

自梁启超始,20世纪中国的人不断建立、翻新关于现代的知识与信念,展开对自身的想象与重构时,青春在政治与文化表述中,便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直至成为现代中国一个经久不衰的神话。在梁启超吟唱出少年中国的赞歌后,多少代中国知识分子、作家、政治家都选择青春这一符号来寄托他们对政治革命、文化改革、民族复兴和美好生活的渴望:从觉醒年代时的新青年到左翼运动中的革命加恋爱,从青春是美丽的青春万岁的复杂与含混,从抗战十万青年十万军到新中国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现代中国的青春话语,萌发于政治想象,最终又涵盖于文化表述的各个领域,是一个逐渐被建构起来的话语集合体。作者借助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以六十年的时间跨度,带领读者进入“一次航向美丽新世界”的旅途。这又是一个关于少年中国的故事,“寄托了希望和未知”,也充满着阳光与阴影。

 

 

 

少女中国

“女学生”的一百年

 

[]滨田麻矢 著  高尚 乔亚宁 译

ISBN9787108079886

 

在以空前速度实现国家富强的近代中国,“中国少年”“新青年”等就成为用来描绘崭新中国时不可或缺的口号。中华民国以来,描写青年成长的教养小说变得盛行起来。但潜意识里,这些“少年”“青年”往往指的是男性。少女们有时会被鼓励成长为可用之材;有时又会被要求回归家庭,成为后方的某种支援力量。可以说,女性是长时间以来被文化政治遮蔽的群体。

 

在近代女子教育开始发展的背景下,少女们离开原生家庭,有了自我探索的机会,去决定未来的生活方式。本书将依托具体的文学作品,来分析从五四开始到现在的百年间里,离开原生家庭的青年女性们是如何发现自己的落脚点,以及她们的奋斗又是被男性作家如何看待的。

 

 

 

历史的节点

 

罗平汉 著

 

变革与改造

ISBN9787108080158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本书以这一时期的深刻时代变迁为主线,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立论依据,着眼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粮食统购统销等重大社会变革,梳理其历史过程,阐述其历史意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翔实的史料、生动的叙述,呈现了诸多历史细节。

 

 

特殊的印记

ISBN9787108080172

 

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够,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本书以这一段特殊历史为考察对象,从字里行间感悟到历史何以能成为最好的教科书与清醒剂。

 

 

走出困境

ISBN9787108080059

 

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随即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采取一系列的果断措施。本书依托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对这一历史时期全党怎样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迅速调整国民经济,促使国家经济形势实现好转的过程,展开详细回溯,从中展现出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深入基层做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和自我纠错机制的具体运行。

 

 

认同与信任

ISBN9787108080189

 

本书择取1956—1979年间知识分子政策形成和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对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经过、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1958年科教文卫大跃进1963—1964年间关于文艺问题的两个批示、1977年的科教工作座谈会、高考制度的中断与恢复、文艺黑线专政论的由来及否定等,运用丰富的史料,进行视角独特的叙述,揭示出对知识分子认同与信任的曲折历程,由此折射中国知识界在历史大潮下的嬗变。

 

 

历史的节奏

ISBN9787108080042

 

本书以 1949 年以来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聚焦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论十大关系》的形成过程、庐山会议转向的原因、四清运动的经过、改革开放共识如何凝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确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怎样探寻等等,展开回顾和分析。作者秉持历史主义立场,边叙边议,论从史出,虽然涉及的时间跨度较大,但所述内容生动具体,所发议论客观深刻,在相关问题的阐释中把握时代脉动,从历史的细节处展现探索之艰辛。

 

 

 

 

人类骨骼的考古故事

 

张全超 编著

ISBN9787108078254

 

考古遗址中沉睡的人类遗骸,是镌刻着文明基因的“历史档案”。如何破译其中的考古密码?吉林大学生物考古团队推出的这部科普作品,以20篇精微考据的美文为钥,从不同的视角解码人类遗骸这类特殊的考古遗存,书中内容包括古代开颅术、人工颅骨变形、相拥千年的拥抱葬、与良渚匠人的不期而遇、古代先民的纹身艺术、沼泽木乃伊等。作品中,研究者化身文明侦探,如破案一般,在历史的迷宫中抽丝剥茧,揭秘那些被尘土掩埋的文明真相。

 

 

 

新知文库

 

自然新解

 

[]蒂姆·洛 著  林庆新 刘伟 毛怡灵 译

ISBN9787108078599

 

喜鹊喜欢收集电线,因为用金属线筑的巢比用树枝搭的巢更经久耐用;

青蛙挤进香蕉间的缝隙,和水果蔬菜一起进入市场;

树袋熊被人类带到不属于它们的“保护区”,它们却啃食当地树木直至其枯亡……

 

自然并不局限于荒野,它就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和公园中。自然也会利用人类所做的一切,与我们建立新的联系。工业区和垃圾场成为了许多濒危生物生长的乐土,国家公园里却养起了绵羊,目的竟是保护珍稀鸟类和植物……看似不可思议的这一切,背后都有着清晰的逻辑与明确的原因。

 

人类活动让物种分布变化得更加错综复杂,对于荒野的痴迷似乎也让人们迷失了对自然的有效认识。

 

保护自然,究竟是为了保护过去,还是为未来做准备?

 

作者用大量观察实例向人们说明,顺其自然已不足以保护自然,干预才是必需的手段,而且远比放手更难。

 

 

生态现代主义

技术、政治及气候危机

 

[]乔纳森·西蒙斯 著  林庆新 吴可 译

ISBN9787108079381

 

《巴黎协定》期望集合全球各国之力,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以上2℃之内。这是一个不可实现的目标吗?气候灾难是不可避免的吗?

 

不平等、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极端天气频发……在这个碳排放不断增加的世界里,未来的前景似乎有些暗淡。然而,“生态现代主义者”依然对未来抱持着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技术创新和人类的普遍发展是一个生态充满活力的未来的关键,主张用所有可用的技术——包括核能、生物合成乃至其他尚未被发明的技术——来对抗气候变化。他们也认为,“田园牧歌”式的环保观念并不符合人类追求生活质量提升的现实需求,而通过集体乃至国际合作力量实现光伏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才更有益于人类的共同繁荣。

 

这一观点引起了很大争议,因为它与绿色运动主张的传统环保理念相左。乔纳森·西蒙斯解释说,这是因为绿色运动的主张将人类排除在了自然之外。生态现代主义是自由放任主义与反资本主义之间催生出的第三条路径。他认为,各国应该通过对技术创新的转化性投资来抵御气候威胁。加倍重视科学和人文发展,才能在增长上有所突破;而发达国家无视“第三世界”的发展需求与对现代生活的渴望,以环保为理由阻碍其人民提升生活水平才是站在了人类争取机会联手应对气候危机的反面。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全球公平是相互支撑和不可分割的。尽管前路艰难,但一个好的“人类世”仍然可能。

 

 

鲸的文化史

 

[]米歇尔·帕斯图罗 著  王珏 译

ISBN9787108080073

 

造物界中体形最庞大的动物——鲸,一直令人类生出无尽的惊奇和敬畏。由于能亲眼一观其真身太过难得,围绕鲸产生的各种猜测和幻想也层出不穷。鲸究竟该被归为何类?是庞大的鱼类还是海洋哺乳动物?几个世纪以来,动物学家们一直未能拨开笼罩着这种非凡生物的迷雾。

 

自新石器时代起,人类已经开始捕鲸,但直至17世纪,人类对这种动物的了解才初获进步。捕鲸活动带来了丰富的产品,催生了繁荣的贸易活动,也逐渐成为一项真正的产业。直至20世纪人们不得不限制捕捞数量、制定捕鲸配额,甚至实施严格的捕鲸禁令以弥合捕鲸业造成的巨大创伤。

 

与此同时,鲸的象征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它从忠诚于恶魔的骇人怪兽、水手的头号敌人,如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凶猛的白色抹香鲸,逐渐变成令人怜爱的动物,甚至是因人类的贪婪与邪恶而无辜受害的生灵。今天,可爱的鲸鱼已然成为儿童书籍的主角之一,同时也成了象征岌岌可危的地球的标志。

 

作者立足鲸在欧洲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内涵,从神话传说到现实生活,漫谈鲸的文化史。

 

 

 

鸟事一堆

鸟界戏精观察报告

 

[]马特·克拉赫特 著  訾雪梅 译

ISBN9787108079916

 

马特·克拉赫特(Matt Kracht)对分布在全球六大洲的鸟类进行了个性化的分类描述。全书介绍了59种世界各地不同的鸟类,这本书是作者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使用自己的分类方法,应用自己的语言系统,写成的风趣幽默的观鸟指南。

 

每一篇文章中,都包括了鸟类的基本信息(如拉丁名、分布地区),用诙谐风趣的语言对这些小鸟进行了科学、简短而有趣的特性介绍,还详细而生动地描述了每只小鸟充满特色的叫声、迁徙模式和性格,精心设置了配对游戏(让读者看过之后还能考察自己是否真的学会识别这些鸟儿)、鸟类描述清单、如何识别鸟类的提示(例如,仅仅通过观察鸟的眼睛,就能获取不少信息)。

 

 

 

图画通识丛书

 

乔伊斯

 

戴维·诺里斯 文  卡尔·弗林特 图  李晖 译

ISBN9787108080295

 

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最著名,也最易引发争议的一位作家。许多读者都因他的作品《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夜》的晦涩难解而感到气馁,戴维·诺里斯则在这本引人入胜同时不乏严谨的通识口袋本中,一丝不苟地探查了乔伊斯不同凡响的生平与作品。

 

诺里斯不仅简洁地介绍了乔伊斯的生平,而且详细介绍了其主要作品的标志性场景和象征意义,比如把《尤利西斯》与荷马《奥德赛》对读,还带领读者探索了遍布《芬尼根守灵夜》的字词迷宫。这些解说都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乔伊斯,理解他以“晦涩”著称的名作。

 

 

 

没有结束的细菌战

 

南香红 著

ISBN9787108078360

 

这部非虚构纪实作品,以五部分、22章共60多万多字的篇幅,呈现了一群遭受日本细菌战侵害的中国普通老百姓两三代人、几十年里未曾疗愈的历史伤口。

 

在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偷偷在中国研发生化武器,运用细菌战攻击受害国家的老百姓,且中国成为唯一一个被大面积(除少数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外,大多数地方受到过细菌武器的攻击)、多菌种(已经有鼠疫、霍乱、伤寒、炭疽等数十种)攻击的国家。可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因为日、美的掩盖,冷战的铁幕,使这段黑暗邪恶的历史罪行完全被掩盖,没有得到正义的审判。

 

作者花了数十年的时间,一直跟随细菌战受害者后人王选,对细菌战的控诉及受害群体做了深入调研与探访,她们与一群来自中日两国的良知人士从中国浙江到湖南常德等地区,从日本到东南亚再到美国;对上述地区的受害者进行了多年如一日的调查、采访与帮助,在大量真实、准确、可靠的史实、史料和第一手访谈资料的基础上,以王选多年的调查、追踪与纪实为主线,真实再现了历时80来年历史的众多细节与不为人知的真相。

 

这群民间有识之士,不仅揭露了历史的真相,尤其为遭受鼠疫与疑似炭疽受害烂脚老人的寻找和公益治疗更是一次现实可感的对战争创伤的抚慰!

 

 

 

 

报刊与文学

 

赵稀方 著

ISBN9787108078339

 

作者自博士论文开始研究香港文学,至今已30多年。《小说香港》2003年在三联哈佛燕京丛书出版后,在海内外颇具影响,目下已经成为香港文学研究奠基性著作。《小说香港》完成后,作者深感香港文学缺乏报刊史料建设,从此投入香港报刊整理工作。香港报刊多不存国内,而是在香港及其他地方,因此这项工作特别辛苦。作者去了大英图书馆、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以及台湾和香港等多家图书馆,积累了大量的国内学界看不到的一手报刊史料。本书对于晚清至当代的香港文艺报刊进行了梳理,纠正了香港文学史史料上大量的错漏。不过本书并非是单纯报刊史料介绍,而是一本香港报刊文学史,即在报刊资料的基础上梳理香港文学史的内在思想脉络。这本书的出版面世,将会为香港文学学科建立一个实证的基础,对于香港文学乃至华文文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本书以香港文艺报刊为研究对象,首次建立香港文学史的一手文献基础,并籍此建构香港文学的内在脉络,展现殖民性与中国性、旧文学与新文学、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本土文学与南来文学等香港文学的多重维度。《香港:报刊与文学》可视为作者于2003年出版的《小说香港》(三联·哈佛燕京丛书之一)的姊妹篇来读。

 

 

 

幽燕雪鸿

老北京城门城垣影志

 

杨波 著

ISBN9787108079589

 

本书展现了北京内城、外城和皇城自1860年北京首次有照片资料到20世纪60年代的图片资料,本书精选了450+幅图,呈现了这一百年间老北京城门城垣较清晰的旧影。通过这些影像的拍摄者和传播者,使我们如今得以领略关于这片土地的记忆——老北京的城池建筑和风貌。紫禁城荣幸留存至今,暂不在此书之列。

 

本书以历史影像作为时间轴线,加以叙述北京城门、城垣演变和消失的过程。每座城门搭配小传和影像注释,是作者翻阅大量关于北京的史料、民俗典故,以及考证判定后所拟,力求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还原这座古城不同时代的旧影,展现北京城的变迁、繁荣、和平和战乱,带给读者充实而丰富的体验。

 

每一幅影像都是凝固的岁月切片,或许读者还能在书页中与那些消逝的城门、湮灭的市井喧嚣发生共鸣。这不是一本冰冷的图集,而是一部带着情感和热爱的民间记忆档案,也是一位普通北京人对故土最深沉的告白。

 

 

 

中国茶密码(修订版)

 

罗军 著

ISBN9787108079374

 

你会闻香吗?

茶香是怎么来的?

茶香与发酵程度有什么关系?

如何更简单地理解六大茶类?

茶叶是如何发明的?

茶叶的消费方式经历了什么样的改变?

人类历史上为了茶叶而发生过哪些战争?

为什么说茶是世界上最健康的饮品?

如何喝茶才能对身体有益?

这本书讲的是我们熟悉却可能并不完全了解的中国茶。

 

 

 

 

地址:中国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 电话:8610-64001122

Copyright © 2013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云章科技

ICP备 案 号:京ICP备12011204号-3